绵阳回应四川灾区重建中学2年被拆:原址重建只是应急
资料图:香港特别行政区支援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进展报告中关于该中学的描述
资料图: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教学综合楼项目落成
照片说明:工程机械在拆除绵阳紫荆中学原址校舍。(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桥桥摄
新华社成都5月22日专电(“中国网事”记者江毅)“四川灾区重建中学2年被拆建豪华商住工程”的消息引爆网络舆论,网民纷纷质疑社会爱心再次受到伤害,地震灾区善款使用情况也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绵阳市迅速做出回应:中学原址重建属应急建设,学校长远发展空间有限,当地已另外划拨相当于原址10倍面积的土地,建成后的新学校设施将更为完善。
灾区重建中学2年被拆迁
21日,有网友发表博文援引香港发展局相关人士的观点称,由香港特区政府拨款和香港教联会募捐,共400万元重建的绵阳紫荆民族中学,已遭到地方当局的拆毁,以腾出地方建造一个豪华式商住综合工程。香港政府目前正考虑向当地追索有关拨款。
截至目前,这条微博转发近2万次,超过3000名网友进行了评论,各大门户网站、论坛也纷纷转发。网友普遍认为,灾后重建学校投入使用仅2年就被拆迁,不仅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社会爱心的巨大伤害。
一位名为“Jason”的成都网友认为:“这种行为不仅对国家,对援建的人民是一种浪费,也太不尊重我们的恩人了。”另一位网友“改变”则认为:公众的爱心不应该被浪费。网友“悟空”呼呼:援建款乱用应该问责!救灾民心工程不容乱来。
地方回应:迁建并非为商业让路新学校明年投入使用
5月21日,记者赶赴绵阳对此进行调查。紫荆民族中学原址位于绵阳市涪城区花园路附近,正对着绵阳火车站,属于当地较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周边人流、车流量较大。记者看到附近已经建起一大片商业设施,许多建筑都接近封顶。学校原址已经被围板围起,一幢教学楼严重倾斜,正在实施拆除。周边不少商户告诉记者:学校去年底就没使用了,拆除是这几天开始的。
商业设施开发商“涪城万达广场”相关人士介绍,这一片商业开发用地100亩左右,是通过
招拍挂拿的“净地”,也就是说涉及的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都由当地政府完成,开发商只负责缴纳土地出让金。广场将于今年年底开业,民族中学和周边其他学校都在去年已经陆续搬迁至绵阳市园艺山科教创业园区。
记者随即赶往园艺山科教创业园区采访,绵阳市在这里新规划了一个教育园区,集中了许多学校。记者在四周走访看到道路和绿化条件较好,有的学校已经投入使用,还有不少正在修建中。
园区灵创科技园一栋6层楼的建筑是紫荆民族中学的临时教学、生活场所。经过多方联系,记者进到学校3楼教学区,21日下午各个班级正在举行主题班会。一位老师对记者说,学校是寄宿制初中,共有7个班,3楼以下是办公室,3楼以上是宿舍,教学楼旁边设有食堂,还算比较方便。
紫荆民族中学校长程晓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学校的原址面积很小,仅有6.88亩,学生们得借用外校的运动场和浴室,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很受限制。现在我们虽然暂时租赁校舍上课,但政府将给我们建一所更好的新学校,明年秋季开学就搬进去,师生们都很期待。”
针对重建中学为何两年就被拆迁的疑问,绵阳市规划局副局长何林泰向记者强调,当初原址重建只是“应急之需”:“中学教学楼在地震中严重损毁,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教学场所,因此才决定原址重建教学楼。但从长远规划来说,紫荆民族中学原址临近火车站和交通要道,人流、车流量巨大,今后附近还将有一条连接机场的道路,不利于长期办学。”
关于外界最为关注的“学校为商业开发让路”的质疑,何林泰的态度也很鲜明:提升灾区办学环境的规划在前,商业开发项目在后。“实际上我们从2009年底起,就对绵阳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梳理和评估,当初应急建设的项目也需要提升,尤其是灾区学校需要一个更好的发展规划。”
决策公开透明是呵护爱心的前提
针对网络热议,绵阳市21日做出公开回应:2009年紫荆民族中学教学楼的原址重建属于灾后应急建设,学校本身缺乏运动场和浴室等配套设施,学校多次反映困难。为此绵阳市成立了专门的绵阳紫荆民族中学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并与香港教联会代表充分沟通后,规划选址在科教创业园区新建标准化的绵阳紫荆民族中学。
新校园征地65.5亩,总投资7000万元,可满足18个班,900人的办学需求。新校区的建设已于2012年2月底正式动工修建,2013年8月将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中,原民族中学土地及土地构筑物资产处置约3000万人民币,包含了港方援助的400万港币,其余资金由绵阳市政府投入。
针对此事,香港政府驻成都经贸办回复新华社记者:特区政府现正就绵阳紫荆民族中学的个案,与四川省政府及有关机构沟通,以确保特区政府用于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公用资金的有效运用。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胡光伟认为:就事件本身来看,地方上有一个“算小账”和“算大账”的思维。从“小”来看,600多万的投入2年就拆成了废墟;但从“大”来看,学校迁建之后规模扩大了十倍,教学生活环境更好了,地方的城市发展水平也得到提升。因此,这笔账似乎算得过来。
但是,“大”“小”之分不能简单地以数字来衡量。灾后重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现在看来这所中学当初重建时,还是缺乏长远规划考虑。如果这种行政思维不得到彻底改善,延续到今后的工作中,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类似现象,给社会资源带来的潜在浪费风险十分巨大。
此外,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如此强烈的反响,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决策、执行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实际上近年来灾区发生过多次类似的事情,说到底都是由于这种“不透明”引发的,公众往往都是在消息曝出之后,才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
胡光伟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举世公认的,但接连曝出类似的事件,说明普通民众和政府部门在公众事务信息掌握上存在的严重不对称,使得不少人容易得出片面的观点。无论是公众的爱心捐献也好,政府的拨款也罢,说到底都是社会创造的公众财富,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民众应该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只有从公开、透明做起,才能更好地呵护爱心,塑造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