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至剑阁老县城之间,有一条时断时续掩没于山间乡野的道路。历史上,这是一条四川北向出川的交通要道。由于此,史学家们称其为古蜀道上的阆剑道。
古蜀道由北、西、南三段组成,而阆剑道就属于其南段。2009年11月,“2009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举行,阆剑道为其南段这一观点,终在论坛上形成共识。
4月21日,央视《寻宝》栏目走进阆中当天,阆中市政协副主席马凯向媒体透露,阆中古城捆绑古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被列入上报国务院审定的申遗方案。
专家认为,如果古蜀道申遗成功,作为阆中至剑阁的古蜀道路段,以及阆中古城,无疑将成为南充首个世界级文化遗产。
历经千百年历史风雨,阆剑古道如今还有哪些可圈可点的遗迹?透过这些遗迹,我们还能解读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4月24日一早,记者踏上阆剑古道,去寻找已逝的久远昨天。
黑水塘惊现唐宋石窟造像
嘉陵江环抱的阆中古城南边临江岸,有一座华光楼。楼的江对岸,是南津关古镇,这里便是历史上阆中至剑阁古蜀道的起点。
南津关右侧的锦屏山,被古人称之嘉陵第一江山。通向山上的道路中段,有一处悬崖。因半边山路随山体垮塌,使得山路显得分外险峻。这处悬崖,是阆中山崩的产物。
南津关再向前不远,便是历史上的锦屏驿。据记载,历史上阆剑古蜀道上,每60里路即设一驿,主要供官员途中歇息。锦屏驿在此时间不长,后来迁至阆中古城太平寺街上的牛马大店。
顺着省道302线前行,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的阆剑道一路走过祝家沟、欢喜垭、黄连垭、向家塘、双柏树、黑水塘后,来到松林塘。
“历史上古蜀道从阆中古城伸出后,沿白溪河一路直奔白虎场。”当天中午,枣碧场64岁的胡绍依提起古蜀道穿越阆中的线路,如数家珍。
“古时的驿道,有20里一堂、40里一铺的讲究,堂的规模较铺小些。”胡绍依一边介绍,一边将记者带到距枣碧场约2公里的松林塘坡处。这里山高坡陡。道路沿着山势盘旋而上,大有九曲十八弯的感觉。
半山腰柏树林间,有着一条仅容1人通过的石梯路,由于风化严重,石梯的边缘显得十分光滑,上面长满了苔藓。这就是古蜀道遗迹。
黑水塘至松林塘的302省道间,前些年建有“佛子洞”大桥,桥下东面北侧山腰有两个石窟。去年10月,专家对其进行鉴定,认为属唐宋时期所建。窟洞内造像生动,彩绘鲜艳,有飞天、龙、凤、太阳等雕琢装饰,洞窟间有龟碑相连,虽然碑文风化严重,石窟又无文字载记,但专家认为,该处石窟文史价值极高。
唐高宗和唐高祖时,阆中为隆州。出任刺史的鲁灵王和滕王,先后于营建了一批楼台亭苑。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阆中铁塔。据考,这两处石窟即为此期间修建。
文昌庙与杨大渊的荣与辱
走过松林塘,阆中枣碧老场出现眼前。枣碧乡政府的背面,有一处空旷的坝子。据史载,这里曾经建有文昌庙。当地70多岁的宋姓老人介绍,文昌庙为3层2院,里面建有戏楼,上个世纪60年代初被拆。从文庙大梁上的文字所载看,此庙系杨大渊所建。那么,杨大渊系何许人呢?
据考,杨大渊系甘肃天水人,南宋时,曾任阆州(阆中)总兵。一直以来,后人对其评价不一。近年来学界有人认为,他应该是一位既有功于宋,又有功于元,也有功于阆中的历史人物。
据《元史·杨大渊传》: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秋,秦蜀行省以大渊等将校六十三人有功,言于朝。是时,杨大渊因功受赏而敕修“枣碧文昌庙”。
专家依此推断,1261年极可能为枣碧文昌庙修建的时间。而坐镇阆中的蒙元帅杨大渊,在阆剑道上驻兵或被封土,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烽火台诉说当年金戈铁马事
从枣碧一路向前,古蜀道顺着国道302线走“S”形。来到思依山后,形成一个大的烽火台。
思依山地处阆中市思依镇前沿,其地势陡然攀升。当地人称此山项为“神隍窝”、还称“核桃寨”。山顶依稀可见地基条石,据当地老人介绍,此即烽火台的墙基。
从此再往前走,经过三清庙(当地人又称周公寨)后,即来到一个叫木林塘的地方。历史上,这里曾建有寺庙,一说“救佛寺”、一说“灵救寺”。而让人惊喜的是,这里也有烽火台的蛛丝马迹。
“烽火台就在我家屋后,现在302省道旁1.5米的地下。”当地71岁的村民宋连俊回忆,302省道未修建前,烽火台遗迹清晰可辩。“它在天然石岩地上由人工凿造,为长、宽、深各约1.5米的地池。”宋连俊比划说,紧靠地池凿一直径约0.5米深的锅盆状火堂。
历史上,阆剑道上烽火台多次发挥重要作用。
温家河古桥见证阆剑道行路难
思依老场至桥楼铺驿道上,流淌有一条小河,当地人称温家河。河面上,横架着一座石板桥。此桥系阆剑道上遗存至今的古桥,它也是古蜀道的最好见证。
石板桥宽1米,长3.1米,厚0.3米。据当地村民介绍,位于河楼老场的桥楼河上,有一座永正桥,其上游200米处曾有一座古桥,令人遗憾的是,该桥目前淹于水下1.5米深处。
从这里再向前,即来到阆中、剑阁交界的厚子铺。古蜀道从这里向前经剑阁老县城,通向广元并出川。古蜀道南段就此完成其交通使命。
距阆中古城40公里的厚子铺,历史上算是一个规模较大的驿站。本来顺着这里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的古蜀道,因阆剑公路的建成,呈东拐走向,直逼剑阁境内的罐儿铺驿站。
或许历史上是驿站的缘故,与乡场并不沾边的厚子铺因乡民聚居,已形成颇具规模的乡场,以场中央为界,南边归阆中管,北边归剑阁管。
“哦,你们要找的古蜀道就在房背后。”56岁的河楼乡大罗山村9社村民宋子银,指着街对面新建的一幢楼房说,那里还有一株古柏。果然,楼房背后,有一株3人合抱的柏树,其部分枯死的枝干,与周边不远处的落下闳出生地大罗山古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龙庙一道,印证着岁月的沧桑。
古柏下,一条数百米长的石坎路由南至北逶迤而下,并在厚子铺场头戛然止步。这段古蜀道至今仍是当地人们劳作的必经之路,它似向后人述说阆剑古道讲不完的故事。
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张飞攻克江州后,直取巴西(阆中)。此后,张飞镇守阆中7年。其间,他率军经阆剑道绕道大败曹操大将张郃后,拓修了阆中至汉中的米仓古道,令后人至今纪念。
自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以来,阆中先后出了4名状元、42名进士。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通过阆剑古蜀道走出去的,而清朝年间战火不断,四川的状元数量骤减,专家分析原因与当时的交通相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1961年,阆中至剑阁公路开建,阆剑古道退出历史舞台。留给后人的,是一段难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