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成为文化棱镜:技术中立性困境与话语权幻觉
[color=rgba(0, 0, 0, 0.3)]
谢歌说事
这个春节,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少了些平日里热络的应酬,再不用醉到天旋地转,加之连续感冒了好几天,吃了头孢就不能喝酒,于是才有了那么多的闲暇来关注网上的热点新闻。这几天最大最火的热点莫过于DeepSeek的问世。这个火热是颠覆性的,以至于直接引发了全网集体性的堪比年夜饭还要丰富的盛宴狂欢。
我们都希望国家好,这是不容置疑的态度事实。但是我发现,因为国民太过狂热,于是我就写了一篇题为《[color=var(--weui-LINK)]
是弯道超车还是弯道翻车?从DeepSeek闹剧看虚假"科技伟哥"雄风失效》的文章,意在给吹得玄乎其神的"颠覆性突破""弯道超车"泼一点凉水。我在文章里说,“真正的强大从不需要自证"遥遥领先",就像太阳无需宣告自己每天照常升起”。没想到这篇文章让我的好朋友看到后提出批评,说是我把DeepSeek的所有的努力都给彻底否定了。我回答说,这个世界不能只有一种声音,质疑任何问题都应当被允许。
当我还在思考,要不要删掉前面那篇文章的时候,又看到一些微信群里闪动着几张嘲讽并质疑[color=var(--weui-LINK)]
DeepSeek的截图。↓↓↓
怎么也想不到,就算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也是在功能强大的同时兼具了意识形态。换句话说,这DeepSeek也是有立场的,这毋容置疑。因此,看到上面这两个截图,更增加我不删文的信心。我和那位质疑我的朋友各自保留意见,彼此相安无事。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每天都会遇到,所以,当看法出现分歧的时候就偃旗息鼓,不争论,不伤友情,因为谁也说不服谁。
然后,我又看到下面这张截图,直接就给我整不会了。
这还不算。无独有偶。今天凌晨,北京写手,也是我的好朋友,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者写了一篇文章评论DS说,人工智能不能搞双标。↓↓↓
我是很钦佩这位名叫秦全耀的写手的,他成名很早,早年就一直在北京的央级官媒当差,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物,高层面的人脉也很广很好,而且还是个回民。这些年,秦老即使患上了慢阻肺,也忧国忧民,笔耕不辍,公众号每天更新。他在试用DeepSeek时提出了一个美国人和中国人同样在冬天都给“树木穿衣”的问题,让DeepSeek回答。可遗憾的是,同是给大树穿衣裳,DeepSeek却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他说,先让其评价一下美国给树穿衣服的问题,DeepSeek给出来的答案是:美国给树穿衣服的行为多出于艺术表达或节日装饰,虽有趣,但可能影响树木自然生长,需适度。再让其评价一下中国给树穿衣服的问题,DeepSeek给岀来的答案就变了:中国给树穿衣多用于防寒保暖,尤其在北方冬季,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怀与适应,具有实用价值。
于是,秦老就撰写了上面截图中的这篇文章,称,人工智能不应该玩双标:见了中国说人话,见了美国就说鬼话。他还说,给大树穿衣裳本来就颇有争议,是城市关怀还是过度保护?是保护树木不被冻伤,还是捂得透不过气来伤害树木?是保护树木还是事件营销炒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这下好了,DeepSeek给出的标准答案,使原本的该不该给大树穿衣的问题一下子又演变成了姓资姓社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立场问题。秦老愤愤不平:桔生淮南为橘,桔生淮北为枳。中美两国之间差距那么大,树生中国畏寒怕冻,树生美国就着急上火?从小到大就是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猎枪的二极管式思维。看来,秦老真是有些不信DeepSeek了。
那么,针对这几种情况,怎么看?其实这些问题也都把我给整不会了。不过通过这两天的观察,我反倒是对DeepSeek有了些新的认识。尽管我前面写了篇针对DeepSeek的不同看法,但是我并非不认可国人的创新,只是希望在创新的路上保持理智,不要太狂热,更不要那啥动不动就遥遥领先,这也是我写前面那篇题为《
是弯道超车还是弯道翻车?从DeepSeek闹剧看虚假"科技伟哥"雄风失效》文章的初衷。
针对今天的这个秦老质疑DeepSeek“双标”的观点怎么看?我想还是得说几句话。我每天都读秦老的文章,受教颇丰,内心非常敬重秦老的文笔和做人境界,相信秦老是个开明的人,能够允得下我作为后辈的不敬。我想表达的是,尽可能把文字写得文雅一些,即使本文有与我的前文也有不同的看法改变(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有限),或者有与秦老不同的观点,他也会包容。因为,对于对DeepSeek的看法,舆论都应当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接下来,就权当一场自由的辩论,同时也与持不同观点者共勉,让我们像DeepSeek一样,不断学习、超越自我。因为,平时我们都崇尚并秉持对任何人和事物保持在法律框架内的自由表达。
以下为本文主题——
当AI成为文化棱镜:技术中立性困境与话语权幻觉
首先还是得承认DeepSeek是有立场的,这个毋容置疑。
真是想不到,但却是现实发生了。一棵裹着麻绳的北美红枫,与一株缠着草毡的中国梧桐,在人工智能的认知世界里意外掀起了一场跨洋风暴。
在我看来,这场由“给树穿衣”引发的AI“双标”争议,与其说是技术伦理的讨论,不如说是,人类将认知焦虑投射给了算法的行为艺术。当DeepSeek对同一行为给出不同文化注解时,其实,真正暴露的并非代码偏见,而是人类社会自身难以祛魅的意识形态滤镜。
DeepSeek的回答,其实是其数据训练里的“文化指纹” 。DeepSeek的回答差异,本质是机器学习对人类文明史的诚实复刻。当北美社区用圣诞灯饰装点行道树的照片充斥开源图库,当中国北方冬季树木防寒的学术论文高频出现在中文数据库,AI自然是通过学习而获得了“美国重装饰,中国重实用”的认知模式。我惊叹于DeepSeek在极短的瞬间便可近乎超越人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却是需要我们从小去经历寒来暑往和春去春又回。这种差异恰似人类学家笔下的文化相对论,阿拉斯加原住民雕刻的图腾柱与埃及人建造的方尖碑,都会被当地人解释为是“对自然的敬畏”,但在跨文化传播中,却必然衍生出迥异的符号意义。这是我的第一个看法。
今天,我们面对DeepSeek,幻想着它能够超越人类不同制度下的价值观,即超越人类人为设置的意识形态,永远在学术乃至更广泛的各个领域呈现自由,亦或保持中立,希望针对同一个问题,在不区分人种和制度的情况下得到相同的答案,这是技术中立的理想主义在此遭遇的最现实困境:AI的“客观”本质,是对既有人类知识的结构性模仿。当英语世界环保网站批评节日装饰损害树木生长,而中文农学期刊却在论证防寒措施有助于提升苗木成活率时,算法不过是诚实地反映了数据海洋中的认知割裂。那么,正如我的那位北京的老年写手朋友,要求AI超越人类文明既有叙事框架,然后再给出一个“绝对真理”的答案,无异于,在要求镜子里的影像独立于实体存在。这是我的第二个看法。
“双标指控”背后的认知陷阱
批评者将DeepSeek的差异化解读上升为“姓资姓社”的立场问题,恰恰暴露了我们作为人类自身的认知惰性。因为,在我看来,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与中世纪教士争论“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同样荒诞。树木保护本是跨文化的技术议题,在北美可能涉及社区艺术自治,而在中国北方,却关乎市政绿化越冬管理。但,在舆论场的狂欢中,这个同样是给“树木穿衣”的现象,却被强行塞进了意识形态的紧身衣。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DeepSeek对“树木穿衣”有着不同答案的争议,完美复现了一个“观察者效应”,那就是,当人们带着预设立场审视AI回答时,算法输出就变成了政治立场的试纸,就像量子物理中测量行为改变粒子状态一样。因此,公众对“技术双标”的执着追问,反而扭曲了问题本质。从这个角度去讲,我是不是可以对其观点持相反的态度?那些在社交媒体痛斥DeepSeek“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批评者,或许未曾意识到自己正用冷战思维在解构技术问题?(确实有些怕被喷的遍体鳞伤,因为此前我也与自己持相反态度)
祛魅之路:从算法反思到认知革命
但必须承认并指出的是,这场闹剧的价值,在于撕开了技术中立性的虚伪面纱。当AI系统在描述美国树木装饰时使用“可能影响生长”的谨慎措辞,却在评价中国防寒措施时采用“体现关怀”的肯定语气,这种细微差异,恰似文化无意识的显微镜切片,它照见的不仅是算法训练的数据偏差,更是人类社会根深蒂固的叙述惯性。
但是,我以为,真正的技术伦理讨论应该超越肤浅的双标指控。为什么呢?因为与其纠缠DeepSeek是否“政治正确”,不如追问,为何北美市政档案更多记录节日装饰争议,而中国林业文献则更多是侧重防寒技术改良?那么,当AI将这种文化语境差异转化为知识表达时,人类是否有勇气承认,所谓“客观标准”从来都是特定文明视角下的产物?
照见文明的镜中悖论
DeepSeek引发的争议,本质是赛博时代的巴别塔寓言。当人类试图创造超越文化偏见的“绝对智能”时,却痛苦地发现,AI不过是更高像素的文明镜像。那些在代码中跳动的“双标”指控,实则是人类自身无法摆脱的认知烙印。或许,终有一天我们会理解:要求AI完全祛除文化指纹,就像要求树木脱去年轮生长一样,技术可以无限逼近客观,但永远无法挣脱孕育它的文明子宫。
在这场闹剧中,真正需要穿上“思想防护服”的,或许不是针对算法偏差的,而是用来抵御人类将每个技术问题都异化为立场站队的集体癫狂。当某天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给树穿衣”的园艺学本质,而非急于将其编码为政治符号时,或许才算真正理解了技术中立的要义。那么,其实,不仅仅只是“给树木穿衣”,对DeepSeek,也一样。
意犹未尽,鉴于篇幅,就此打住。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