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鼓励婚育
文/南湖居士
最近,关于鼓励婚育的讨论多了起来。先有主流媒体发布消息,称中国人口与家庭发展状况抽样调查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将全面分析不想生、不敢生的原因;后有地方政府出台新规定,将直接发放现金,奖励三十五岁前登记结婚的女性。总之,全国上下都在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而不懈努力了。
然而,从许多网友的回复去看,大家对官方的研究结果和鼓励措施并不买账。“牛马的下一代还是牛马”“自己活着都累,生下来遭罪吗”“现在啥都贵,谁敢轻易生孩子?更不用谈二胎三胎”等等,才是年轻人目前的真实心态。笔者作为所谓“恐婚恐育群体”中的一员,自然是深有感触的。想来,正像“专家就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类似调侃一样,我以为,根本不必耗费大量精力去长篇累牍的列举一堆材料,是个人都知道,其实问题的本质只有一条:百姓的日常生活压力太大。所以,婚育绝不仅仅是婚育,表象的背后是对命运的焦虑,是对前途的迷茫,是对现状的无奈和深深失望!
诚然,有人或许会反驳道,以往的日常生活压力也很大,父母一辈的婚育意愿不是非常强烈么?爷爷一辈每家每户把几个娃娃拉扯大,不是照样走过来了么?不可否认,在那个普遍比较封闭的保守年代,工作与家庭的确就是人生的全部,无论再苦再难也紧咬牙关默默忍受着。可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接触了越来越多的鲜活事物,随着知识的传播和阅历的积累,眼界变得日益广阔,大抵明白了日子原来可以过得丰富多彩,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不同的娱乐消遣,各自享受充满趣味的小天地。于是乎,为了家庭理所当然牺牲一切的传统观念,便不再被新一代人接纳——生儿育女兴许没有多么重要,唯有打破了传宗接代的桎梏,才能追求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活得更加精彩,已经成为一颗在当代文明生根发芽的种子。
这种观念的转变,按我的理解,是曾经被忽略的尊严,终于开始逐渐重视了:倘使上层建筑在想方设法地推卸责任,底层也会用他们的途径巧妙逃避责任。一般的对立固然是一种恶性循环,算不上什么好事,但要破局,关键的是必须懂得,蒙眼驴拉磨的戏码早就行不通,一点微不足道的甜头会有多少积极成效呢?到底无异于画饼充饥罢了。从某种程度而言,民智已开,群众的思想进步了,治标不治本的陈旧套路注定是不管用的——整天纠结育儿补贴、托育服务、购房指标、生育假期,究竟意义不大了。若不能做到真正的还利于民,让群众广泛的分享几十年来的发展成果,恐怕一切依旧是空谈。至于这些受到法律支持的休息和待遇保障,不能只是婚育的特殊照顾,更应该是天下所有劳动者与生俱来的权利才对。那么,借助法治的一步一步完善,限制资本的无底线压榨,约束公权力的无原则滥用,使得社会财富惠及绝大多数同胞,让百姓的生活负担不断减轻,便是鼓励婚育的有效办法之一。
除了公平公正的资源分配,鼓励婚育的另一个办法,是继续做大经济的蛋糕——提振经济是未来恢复信心的希望之所在,亦是缓解百姓巨大生活压力的基础条件。不过,国际国内各种不确定因素相互交错的背景之下,逆转经济下行的势头绝非易事。毕竟,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增长点,总归是个世界难题。既然如此,国民经济处于瓶颈期,偏偏人口基数仍然庞大,大概竞争激烈的就业行情,又会是年轻人长期面临的生活压力。论及内卷,归根结底是人口过剩引发的僧多粥少,不妨反过来思考一番,出生率降低了,人口数量减少了,本身就是舒缓生存压力的一个契机。倒不如顺其自然,待到某一天人口密度重回一个合理的范围,届时国人不再每天疲于奔命,上班之余还有闲暇时间去安排个人的事务,品味个人的生活,说不准结婚和养育孩子的热情突然上升了呢?
2024年11月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