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60|评论: 0

[四川发展] 最高43.6℃,高温考验下的重庆细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8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高43.6℃,高温考验下的重庆细节

南方周末 2024年09月05日 12:52

何品凌为游客制定了清凉版的一日游路线,这些有空调的景点比十八梯、洪崖洞更具吸引力——这是40℃和30℃的对决,无关景区4A或3A。

发药的志愿者回忆,有一次,广东的旅行团来到李子坝,发现没有凉茶可喝,在公益摊位喝掉了一整箱(大约40支)免费藿香正气水。

当“提升气候变化意识,强化低碳行动力量”广告背景出现,有人会特意把相机侧开,避开这句公益广告,“对,就这个角度,拍到解放碑就好”。

文|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琪

南方周末实习生 肖林蕊 李英姿 责任编辑|汪韬

“天气太热,暂时别来。”

做了20天旅游直播,重庆导游何品凌是“卖票主播”中的异类。别人把镜头对准网红打卡点,销售158元起的重庆一日游套餐,他的橱窗里空无一物,还劝退了不下50位游客。

传统的重庆一日游路线包括李子坝-十八梯-解放碑-洪崖洞,但最近两周,这里白天的温度分别是40℃、40℃、40℃、40℃,“走起路移动烧烤,躺下来皮酥肉嫩”。

重庆气象局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8月21日至9月3日,重庆连续14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有13天气温突破40℃,为历史同期最强,高温预计持续至9月9日。

参考体感温度,人类变成一根根行走的温度计:喝着冰饮的是41℃,打着伞的是43℃,戴着头盔的外卖员是45℃。

在火锅起源地朝天门码头附近,小什字地铁站里总是弥漫着牛油、花椒、辣椒混合的火锅味。重庆自民国时期就被认为是“火炉”,2024年的初秋,它也像被架在泥炉上猛火熬制,昼蒸夜煮,专业术语为“日夜复合热”。

用“魔幻8D”营销这座网红城市已经过时,出圈的是“热”。商场大屏频繁造梗:“42℃微热,适合避暑”“来了就是熟人”,全国游客接梗:“来都来了”,顶着热浪也要打卡拍照。约890万人次在江北国际机场起飞降落,重庆依然位列暑期热门目的地前十。

图片2024年8月24日,重庆观音桥商圈大屏幕上的广告。(视觉中国 / 图)

老重庆人的生活一如既往:吃火锅、喝热茶,在地铁站下棋,在长江里斗浪。他们知道,“秋老虎”很快会偃旗息鼓。但在一些没有余裕躲开烈日的人群身上,这波长达20天的热浪还是烙下了伤痕。

1
洪崖洞:38℃的夜晚
传统一日游景点中,人气最旺的是夜晚的洪崖洞。

晚上8点,嘉陵江边,洪崖洞、千厮门大桥、来福士广场的华灯次第亮起。用火锅的三挡火力形容,此时的重庆,是38℃小火慢炖。

不过,带团14年的何品凌建议,这里宜远观、不宜近赏,进出一趟洪崖洞,等于洗一次汗水澡。

在20岁的骑手李盈盈看来,没有比洪崖洞更让人恼火的目的地,她刚来重庆跑了3天外卖,就晕倒在这里。

洪崖洞的楼层魔幻,11楼是马路,1楼也是马路。这些在75米崖壁上建起的吊脚楼群像一排迷宫,把李盈盈吞进热气腾腾的人潮。

电梯口堵成一团。眼看订单快要超时,李盈盈转头进了楼梯间,从11楼跑向3楼,20:24,她点击“送达”,再从3楼爬上11楼;大约21:04,她已经拿不住手机,晕倒在附近的便利店。

“全身出汗,发抖发麻,四肢僵硬,喘不上气,人不自觉地缩成一团,摔在了地上。”李盈盈一边回忆,一边模仿当时“双手手腕相对,蜷缩在胸前”的姿势,露出痛苦的表情。她忘了自己是怎么被送到医院的,好像有人扶了她一把,给她喂了水和糖。

李盈盈晕倒是因为中暑和低血糖。中暑分为先兆、轻症、重症三阶段,在高温高湿的户外工作,可能几小时内就出现重度中暑——出汗过多后肌肉抽搐、头晕恶心、晕厥。最严重的是热射病,体温持续升高,来不及散热造成器官衰竭,“五脏六腑像被水煮过一样”,抢救不及时,致死率高达70%以上。

李盈盈不知道热射病是什么。在医院醒来后,她拔掉输液管,拒绝进一步检查。8月入职以来,她还没领到第一笔工资,在医院花的300块是现场找人借的,按照一个月跑800单算下来,只能赚4000元,扣掉工装、餐箱、电动车费、宿舍费,能留下的不多。

2024年6月,外卖平台提出八大措施为骑手防暑降温,包括建立骑手高温保障机制并保障其合理收入等。但直到本轮高温即将结束,李盈盈才得到消息:9月2日-6日,13:30-17:00的外卖订单,每单可以得到1块钱的高温补贴。

被洪崖洞吞入的人潮里,还混杂了穿着“游船正规售票”马甲的黄牛。“10块钱带你直达码头,免排队。”黄牛瞄准了电梯外排在队尾、神色着急的游客,兜售带路服务。

尽管路边“不信黄牛收费带路”“不信快速通道”的标语每走十步就会出现一个,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父亲犹豫三秒,还是选择跟着黄牛离开了。

现场执勤的渝中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员也很无奈:坐上电梯就能直通一楼,带路看似不排队,其实多绕了40分钟的远路,但“管不了,没法管”。他指了指景区前的广场,“这里有多少游客,就有多少黄牛”。虽然已经入夜,他天蓝色制服还是被汗水浸成了深蓝。

白天热,晚上也热,让人心神不宁。“这种‘白+黑’复合极端高温事件,不是年年存在,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生概率在变大。”重庆市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白莹莹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专业的气候机构预测,2024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人类对新纪录已经麻木,毕竟刚刚半年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

即便远观,靠夜景出圈的洪崖洞吊脚楼群,出片率也大大降低。10块钱一张的街头摄影照里,妆发被汗水打湿,背景高楼幕墙的灯光因限电关闭,少了金碧辉煌感。更糟糕的是,还可能提前熄灯。

9月2日晚10点,洪崖洞提前一小时隐入黑暗。何品凌回忆,8月24日以来,洪崖洞的熄灯时间没有规律可循,大约有7天提早,3天正常。景区虽未专门说明,但8月27日重庆市发改委发布的《致全市市民的节约用电倡议书》提出的五条倡议就包括:公共商业场所减少照明、电梯、电器展示等用电。

很少有人注意到,解放碑附近2分钟滚动一次的大屏上,除了适合发朋友圈的“我在重庆”,还有一条“提升气候变化意识,强化低碳行动力量”的公益广告。当这个蓝绿色的广告背景出现,有人特意把相机侧开,避开这句公益广告,“对,就这个角度,拍到解放碑就好”。

2
李子坝:40℃的正午
到了白天,重庆又调回40℃的大火挡位。

何品凌为游客制定了清凉版的一日游路线:早上8点李子坝、9点磁器口,10点到达渣滓洞白公馆,这时太阳还不是最毒辣;午后,三峡博物馆、人民大礼堂这些有空调的景点比十八梯、洪崖洞更具吸引力——这是40℃和30℃的对决,无关景区4A或3A。下午6点后,再打卡解放碑附近的户外景点。

但面对直播间“重庆今天还热吗”的弹幕,何品凌的建议是,但凡不只是暑假有空,都等到教师节后再来,“每一场旅行或多或少都有遗憾,希望我的家乡给你少一点遗憾,多一点快乐”。

有北方的游客听劝,把行程推迟到10月。不过,何品凌自嘲,作为刚开始直播、没有颜值吸粉的“底部主播”,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从未过百,听到这些“忠言”的人寥寥无几。

中午12点,为了抓拍轻轨穿楼,李子坝观景平台仍聚集了不少游客。

“大火收汁”前的等待尤其漫长。他们握着手机,等待4分钟一趟的轻轨,在进站前的十几秒按下拍摄键。没有一棵行道树能提供荫蔽,所有人只能直面焦热的阳光,卖伞、卖水、卖折扇的商贩趁机推销。

20米开外,一家药企摆起“‘关爱高温下的劳动者’暨‘劳动防暑节’”的公益摊位,免费发放藿香正气水。负责分发药品的一位志愿者,上岗第一天就中暑了,自己先喝了两支。一天下来,摊位能向游客、环卫工人和商贩发掉3000支。发药的志愿者回忆,有一次,广东的旅行团来到李子坝,发现没有凉茶可喝,在这里喝掉了一整箱(大约40支)藿香正气水。

和藿香正气水一样抢手的,是冰。

李盈盈每天工作12.5小时,9月1日跑的35单里,有16单是冰饮,从餐箱取出来递给顾客,饮品外的塑料袋总是渗出水珠。

不过,让批发冰棍的李强失望的是,高温没有让他薄利的生意腾飞。8毛钱一支批发到朝天门景区的老冰棍,挎着冰包的移动商贩可卖3元一支。但手忙脚乱地吃一根快速融化的冰棍,不是户外降温的最好选择。最近两星期,景区的进货量比2023年少了将近一半。

李强所在的西三街农副水产品市场,方圆百米内就有三家冰棍批发店,高温也许只是报复性出游回潮、行业竞争激烈头上的一根稻草。隔壁一家店铺的女老板望着冰柜里堆积的绿豆雪糕发愁,明年夏天也许和今年一样,“但我拖个娃儿,我还能做什么嘛”。

户外吃冰棍难熬,网红店室内吃冰,空调也得给力。

火锅店厨师向宇发现,厨房用来冰镇食材的冰块,原先一天只要两块五斤重的整冰,现在需要六块。而前厅比后厨热多了。这家藏在社区里的老字号,大门敞开,空调开到11℃也难以对抗屋内火锅、屋外酷暑,他只能送冰水、冰甜品表达歉意。

坐在路边吃面,这曾是朝千路上一家网红板凳面店的特色,只营业到下午四点,没有桌椅、只有马路牙子的坐垫。8月底的一个午后,只有两对情侣坚持坐在户外,边吃边擦汗。更多人取了面,就走进隔壁另一家餐饮店,要一杯酸梅汤或豆奶,就能吹到空调。

板凳面店店员撇清了和隔壁门店的关系,他记得往年没那么热的时候,队可以排到街角,坐垫不够用,马路对面都有人站着吃面。

正午骄阳的威胁,除了中暑,还有山火。

受持续高温干旱影响,因“南山一棵树”观景台闻名的重庆南山植物园自8月28日起闭园。南山植物园的检票员临时“转岗”成了护林员,红山茶森林防火宣传点站长余英已经一个月没有休息日,“树叶子干得一捏就成粉末,就怕有人不小心扔个烟头,或是塑料瓶聚焦了太阳光”。

3
老茶馆:42℃的“微热”
当高温撞上开学季,重庆多地开学延迟至9月9日。虽然在网上“劝退”游客,但何品凌没有休息。他觉得自己进化出了更耐热的体质,甚至能感受到气温从43℃降到40℃后,一般人难以察觉的“清凉”。

对于“老火炉人”来说,42℃只算“微热”。

经气象部门统计,2024年夏季(6月1日-8月31日),重庆40℃以上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23日的北碚43.6℃,尚未突破2022年创下的历史极值45℃。

有市民发现,挂在厨房架子上的塑胶手套融化了,胶滴到台面上;网络上,还有人家里吸晒的玻璃热炸了;窗台挂出一排牛肉条,午后四小时可以晒成牛肉干。

用正常的语气描述离谱的事情,是雾都人民的松弛感,他们吐槽高温,也接受高温,“以毒攻毒”。

下午五点,网约车司机游师傅已经在约晚上的火锅店,“(天气)100℃也要吃火锅,火锅就是重庆人的命”。重庆火锅的锅底重麻,汤面往往漂一层青花椒,重庆人认为花椒排湿,天越热,吃火锅越有效。

类似的理论也挂在老茶客嘴边。黄桷坪正街4号的交通茶馆,因为电影《疯狂的石头》在此取景闻名。但这个没装空调的老茶馆,熇熇夏日不太吸引游客。

只有像龚小平一样的老茶客还愿意“摆龙门阵”(在川渝地区,指吹牛闲聊),泡一壶热茶,抓一盘瓜子,坐到茶馆打烊,“既然一年分四季,夏天就该出出汗”。

年逾七旬的龚小平回忆,年轻时,江边长大的重庆人还爱去江里游泳纳凉。嘉陵江与长江相汇于朝天门,围成了狭长的渝中半岛,重庆人就在这片三面环水、一面通陆的地带建起了江城。

重庆既是江城,也是山城。

重庆市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吴政谦解释,此次高温的始作俑者是异常偏强的副热带高压。它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切断了南边输送到重庆的水汽通道,导致重庆在8月下旬高温少雨。

副热带高压是一股活跃在南北纬30°附近的温暖气团,而重庆正位于北纬28°-32°,又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高山环绕,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散发,冷空气难以进入。

去防空洞纳凉,也是重庆有约百年历史的消暑方式。

防空洞在1930年代为防御空袭开挖,1940年代,朱自清在《重庆行记》里提到,“死心眼儿的以为防空洞只能防空,想不到也能防热”,他在重庆防空洞见到“洞口横七竖八地安些床铺、马札子、椅子、凳子,横七竖八地坐着、躺着各样衣着的男人、女人”。

如今,类似的场景既保留在人防工程,也转移到了另一种现代工程——地铁站里,重庆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设置了140个纳凉区。下象棋的,摆沙滩椅和野餐垫睡觉的,坐在台阶上发呆的,这不是海滩,而是九龙坡区杨家坪地铁站。

有空调的现代化的场馆当然更受欢迎。中新社报道,8月21日以来,平均每天有八千多人涌入重庆图书馆。

4
长江:江风比不开空调的宿舍凉快
作为导游,何品凌觉得自己可以躲进空调巴士、规划行程避开烈日,而环卫工、建筑工、外卖员等必须直面高温。他们是极端天气中更为脆弱的人群。

清晨四点,天还未亮,棒棒军就忙活起来了。

起起伏伏的山城重庆,爬坡上坎是常态,直线距离不能直观说明运动量。即便现在,主城区都不太能见到共享单车。

“棒棒”在1980年代跟随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一起兴起,但交通条件改善、货运物流发展,传统的“棒棒军”数量日减。在朝天门码头附近的服装批发市场,还能见到“棒棒”的身影。

8月30日这天,冉光辉从朝东路的货运站,用自制的板车分3批运了800斤货。这些帽子从广州来,冉光辉从两公里外的货运点卸货装车,再运回批发市场,把货扛上没有电梯的店铺,用这个年代的行话说,就是“打通最后100米”。

做了三十年“棒棒”,冉光辉也有自己的防暑之道:喝水是必要的,一天5L,相当于10瓶矿泉水;空调不能多吹,只能坐在市场门口等活,既能吹到商场里的空调,也能接触室外的空气。

这种生活经验有科学依据。广东肇庆市公立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卢辉解释,在空调房和高温场所之间频繁进出,身体难以及时调节温差,也容易中暑,室内外的温差最好不要超过5℃。

让冉光辉更发愁的,是接下来的秋冬。高温让秋装推迟上新、冬天保暖衣难卖,服装市场生意萧条,也间接影响了“棒棒”的营生。

农贸市场的生意也受影响。人怕高温,菜也一样。棉花街农贸市场的摊主秦渔兰抱怨,货架上的西红柿、胡萝卜、茄子,不到一天就烂了,重庆人离不开的小辣椒,在菜篮里干瘪得像脱了水的果蔬脆。

市场管理员彭福阳表示,每天要开20台温度下调到16℃的空调,但降温的速度还是难以阻止蔬菜变质。蔬菜在运输途中的损耗率就已经提升了,白菜没了“白菜价”,销售价上涨了近一半。

从事劳力型的户外工作,显然要求更高的身体素质。

57岁的何化春是重庆城轨快线(27号线)的焊工,休息时厂房40℃,工作时钢筋焊接温度高达3000℃,戴着手套、焊帽和口罩,“要把人烤化了”,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原本三四小时的活,要花五六小时才能干完。

街道环卫工人张起群73岁了,别人看她辛苦,她觉自己更自由,“做半天耍半天”。看到有同事加班后喝了冰水,没几口就开始吐,她更坚持在暑天喝热水养生,“身体坏了还怎么干活”?

也有生意变好的人。网约车司机游师傅相对乐观,在有着10.5万辆网约车、运力超过需求的重庆主城,尽管生意仍不好做,但天气一热,短途打车的订单就增多了,有人“连100米也不愿意走”。

在沙坪坝修理空调的梁龙川,天气越热他越忙,长达20天的“秋老虎”里,一天要跑四五户人家。当气温超过空调外机所能承受的临界点,不论什么品牌,都会产生热保护“罢工”,解决办法是把外机移到空旷易散热的地方,或者给它淋水降温。

梁龙川工作的另一项内容,是开导依旧不愿意开空调的老年人。

生活在火炉城市,开空调的理由一致,不开空调的原因则有很多。李盈盈是解放碑附近美团专送外卖员中唯一的女孩,只能住费用更高的单间。午夜12点下班后,她宁可和朋友们在重庆街头飙车,也不愿意回到没有窗户、没有空调、必须反锁房门以保护自己的宿舍。

沿着渝中半岛的边界,骑行在嘉陵江和长江边,李盈盈感叹吹着江风比宿舍凉快多了。如果开空调,每小时5块钱的电费她难以独自负担。

李盈盈计划,等到跑满三个月就不干了。除了中暑,她还在一场雨里摔倒了4次,手和腿上布满硕大的、尚未愈合的伤口。但她知道,让她决定放弃的种种原因里,不能全怪天气。

9月2日傍晚,一场人工降雨短暂地浇灭了火炉运作20天的热情,很久没有体会过只有31℃的夜晚,何品凌一时兴起,决定多绕点路走崖壁步道,换个角度向直播间的观众展示洪崖洞的夜景。

“像这样的雨,再下两场,重庆就真正凉下来了。”他指着天上的乌云说,也告诉弹幕里一如既往询问天气的网友,不要急,凉爽的秋天很快就会到来。

(李盈盈、余英为化名,南方周末记者陈佳慧、冯飞对本文亦有贡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