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740|评论: 0

[生活资讯] 关于蒲江残城址和蛮子城关系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7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蒲江残城址和蛮子城关系的讨论
凡丁答87135778 QQ网友 王健庭 邮件

       时间:2023年9月1日(星期五)上午8 : 34
       凡丁老先生您好,因为近期在蒲江县西来镇参加规划工作,我研究了一下临溪古城的位置,发现在县志中与现实中有些有出入的地方,所以大胆猜想了一下,点儿不成熟的自圆其说,发给您看看:
       1、 文献中,关于古城 的位置,尚需一个 合理的解释。
       2、 蛮子城和残城子。
       凡丁答
       我认为“蛮子城”应是“临溪县城遗址”。唐天宝年间曾在此设过“行嶲州”,又曾“将邛州的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因此附近有从赿嶲搬过来的马马山、白马池、马湖庙地名。
       其中“马湖庙”是祭祀三国夷王孟获的庙宇。邛崃金牛庵中也祭祀夷王孟获,邛崃的“马湖营”地名也是唐代形成的。另外还有:白马太子庙。
       引用蒲江文博《临溪县城遗址》之一:
     “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置临溪县。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的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
       贞元十三年(797)唐军收复嶲州,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南诏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嶲州再度迁到‘行嶲州’,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始移嶲州于台登城(今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
       而
     “残城子”可能是“古邛都国”最后的都城遗址。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山川》39p载:“古城山,州治南七里。”回龙镇境内还有“古城庵”的地名。但是邛崃历史爱好者过去在本土寻找“古城山”未果!
       前年,我才从蒲江的侄儿—陈心汝的口中打听到“古城山”就在西来东南数里,觉得与“残城子”位置吻合。
       他说:“从西来镇往东南约五里,地名‘禄谷子坡’的顶上,有一座民间传说不知什么年代的古城,过去有遗迹,现开垦种植柑子。从坡底至坡顶缓坡长约一里,坡顶平缓,往南边的名山方向绵延。
       据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专家陈剑说:“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埂子、墩子等字样的,常常能发现先秦时期乃至史前的古城旧址。”
       按
     “古邛都国”即古蜀国,位置在今大邑县“高山镇古城埂”地方,2003年经考古发掘证实距今4600年,而三星堆遗址距今3200年,金沙遗址距今2300~3200年。
      考古学家确认:“高山古城遗址,是宝墩文化系列的八处古城遗址之一,虽然较前七处遗址发掘最晚,但年代最为久远,达4600多年。城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可以说,高山古城是古蜀文明之源,更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
       凡丁认为
       邛都国应是古蜀国蚕丛氏正宗的一支所建末代的蜀国。公元前315年,秦灭蜀时保留下正宗一支的邛都国。而从“楚地来的开明氏”所建“金沙国”(区别用词)被灭掉后,其后裔逃到今越南。
       邛都国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被灭国后,残部迁到今西昌(古赿嶲)降为:邛都县。后与古蜀国先前分封出去的各地侯国部民,共同被称为“西南夷”,历代统治者都进行打压,从“邛族”变成“夷族”,1956年由毛泽东改为:彞族。
      《尚书.禹贡》:“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州)于雍(州),周职方(周代掌管地图与四方的职官)以梁入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文王置蜀郡,地属之。”
      《华阳国志》〈蜀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四渎(河川)则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族……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汉源县建置沿革》:“秦并蜀,于笮地设吏治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后,于笮都设沈黎郡。”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无几地陷于淤泽,因名为:邛池。”
      《汉志》载:“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
      《百度图片》
        
1694911638309.jpg
       3、唐宋古道上的残城子和马马山、白马池、马湖庙
       凡丁答
       关于“带马字的地名”,全国各地有许多,比如马王庙,有的地方叫马神庙 或 白马庙。是供奉马神的庙宇,马神庙始于隋代,兴于明清。是明清时办“马证”的机关,有相当于现在交通局的功能。
       马为六畜之首,是古代军事与农业的绝对主力,被民间视为神灵。据传马王爷有三只眼,能洞察人间万事,弃恶扬善,深受百姓爱戴。
       清《燕京岁时记.祭马王》:“马王者,房星也。凡营伍中及蓄养车马人家,均于六月二十三日祭之。”
       但你说的“马湖庙”,应是夷族人祭祀祖先孟获的庙宇,因为孟获出生地在四川省雷波县马湖镇,这儿三国时便有:孟获庙。邛崃十方堂金牛庵,也供奉蛮王孟获。
      《金牛庵石像》中:蜀王杜宇;左:川王李冰;右:蛮王孟获。
        
1694911877811.jpg
       4、关于临溪古城活化专题研究 关于残城址、蛮子城关系的猜测 疑点:1、在蒲江乾隆版县志中记载,临溪废县在蒲江县北40里,西来场在蒲江县北30里,与现实中差距较大。通过同一本县志中提到的本区域其他地点的位置比对,发现:现在认定的“临溪古县”位置,即使考虑到测量误差,也不合理。
       凡丁答
       关于“临溪废县在蒲江县北40里,西来场在蒲江县北30里,与现实中差距较大”的问题。
       历史上对从甲地到乙地距离的记载采用两种数据,一是沿用最早的“秦制”数据,比如秦汉时的40里,相当于清代和现代的30里。“秦制”1尺,约等于23.1公分。而今制1市尺等于33.33公分。唐至明清各有差异。
       还要考虑测量者选取的路线,比如从邛崃到蒲江至少两条路。一条经宝林、西来到蒲江;另一条经卧龙、大兴到蒲江,距离肯定不一样。
       但是千万不要认为“经宝林、西来到蒲江的路”是“清代古道”;而“经卧龙、大兴到蒲江的路”是“唐宋古道”。应该都属于商周时期即形成的“古蜀身毒道网体系”!
       (详见第9答)
      
      

       5、临溪古城活化专题研究 关于残城址、蛮子城关系的猜测 疑点: 2、在82年版本的《蒲江县地名录中》地图上标注的残城址位置与现在认定的“临溪古城”位置不符。 注:这里标注的“残城址”是村的名字,不是指的古城。
       凡丁答
       从考古学角度来说,原始地名“残城村”的意义更大,一旦进行考古,一定会使用“残城村遗址考古”命名!

       6、临溪古城活化专题研究 关于残城址、蛮子城关系的猜测 疑点: 3、在清康熙版蒲江县志中,县北30里有一座“红崖山” 相传红土下卸每主士子发科,故又谓之挂榜山,明末乡民聚其 上,结营拒贼。 注:这个位置与现在认定的“临溪古城”位置基本吻合。土质 也类似。
       凡丁答
       5~6条与第4条同类型。
       关于清康熙《蒲江县志》中说:“县北30里有一座‘红崖山’。”应当是古临溪县的县北30里,约合今制20里,在今邛崃云居寺的南河边,当地人叫“红崖子”。
       河对岸的回澜塔,就毁于明末“乡民聚其上,结营拒贼”之时,历经清乾隆、同治、光绪完成重建。
       另外,南河古称:邛江。可以辅证“残城子”即“古邛都国”的都城。同时说明古临溪县以邛崃南河为界。

       7、临溪古城活化专题研究 关于残城址、蛮子城关系的猜测 疑点:4、西来镇志记载 唐天宝年间,南诏入侵,此处接纳了巂越的难民,历时约80年时间。 这期间其实“临溪县”是正常使用的,不算是外族入侵,而仅仅是接收难民。
       合理的解释是:当时的难民在现在认定的“临溪古城”位置建造了“蛮子城”与当时的临溪县共存。明末张献忠之乱中,乡民借用的是蛮子城抵御匪患,因此在蛮子城中有考古发现就说得通了。5、临溪古城活化专题研究。
       凡丁答
       关于“当时的难民在‘临溪古城’位置建造‘蛮子城’,与当时的临溪县共存”的提法不妥。
       应是
     “蛮子城”乃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设置的临溪县城,唐肃宗时,因南昭国(今昆明)入侵,在临溪县城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又将邛州的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期间,临溪县城内的“主要居民”是夷族人,其“行嶲州”的政权机构也设在城内。过去的汉人称夷族人为“蛮子”,故临溪县城别称:蛮子城。
       明末,乡民抵御张献忠寇乱时,临溪县城被毁,由清初迁此的移民逐渐形成西来场。
       (请参考第2条中所引用蒲江文博《临溪县城遗址》文之内容)

       8、临溪古城活化专题研究 关于残城址、蛮子城关系的猜测 猜测: 1、根据宋代史料关于国宁寺的记载,两个城距离国宁寺约1里,目前“残城址”距离正好500米, “蛮子城”距离约800米,考虑到 国宁寺位置不准确,两个城机会相等。2、但是宋文献中是这样说的,“往临溪路一里间有寺曰国宁”他是从邛崃出发的,一个往字,就有了方向,更倾向于“残城址”。
       凡丁答
     “目前‘残城址’距离正好500米,‘蛮子城’距离约800米”造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古籍记载允许有误差;二、当时记载数据采用的度量衡制不一样;三、道路有可能数条。

       9、临溪古城活化专题研究 关于残城址、蛮子城关系的猜测 猜测:2、“残城址”附近有马马山、白 马池、马湖庙,这一系列和马有关的地名,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条“茶马古道”。 3、根据清康熙蒲江县志,西来场(县北30里),国宁寺(县北35 里)、白马池(县北40里),参考蒲江古县城位置,“残城址”更符合“临溪废县(县北40里)”的描述。
       凡丁答
     “茶马古道”应是“蜀身毒道”才对。
       不要认为“茶马古道”就古,其时代仅从唐代开始至明清时期,而“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意为从古蜀国至印度的道路网,学者考证从商周时期就形成了。而且“茶马古道”与“蜀身毒道”是重合的。
       正确地说,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在古邛都国,涵盖成都的华阳县。先秦时张若所筑的“临邛城”,就是因为“临近邛都国”而名。
       身毒:音“丫独”,是古人对古印度的译音。
       我还认为
       应该是成都金沙的“开明王朝”与蒲江的蚕丛氏之“邛都国”,各自分开治理现今的川东和川西地方。这样的话,就能解释三星堆祭祀坑的现象 和 所出土的青铜人像发型和服饰之区别!
       还有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九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金文编》447p所收载青铜器铭文有:邛君壶、邛国作江吊姬簋、邛季戈、孙吊师父壶、班簋“蜀”字,以及表示“农耕、庆祝、祭祀”的“巴蜀图语”,能补证上述历史。
       《青铜器邛君壶铭文等》
        
1694912547442.jpg
       引用蒲江文博《临溪县城遗址》之二:
       2016年9月,蒲江县发现战国晚期高等级大型船棺墓葬群。
       2017年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这一考古成果。据介绍,此次考古共发现60座墓葬。在已经发掘的43座墓室中,共出土了300多件铜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专家推测,这批墓葬极可能是蜀地最高权力机构派驻蒲江控制盐矿的高级官员们的家族墓地或聚落公共墓地。出土的11枚刻有神秘图案符号的“巴蜀印章”,将为解答古代蜀国是否拥有文字提供研究实物。此外,出土的“蜻蜓眼”饰品,也再度证明四川早已对外展开经贸和文化交流。
       《蒲江出土的部分巴蜀图语印章》网络图片
        
1694912682205.jpg
       10、临溪古城活化专题研究 关于残城址、蛮子城关系的猜测 猜测:4、古籍吻合度 • 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县城三面据险,北面平坦”;清康熙《蒲江县志》:“遗址荒芜,仅存土埂,东西南皆崇冈峻岭,下有长江,唯北面地势稍平,今呼为残城子。” 蛮子城 残城址猜测: 清代县志编写者是实地调研过的,所以加上了新的表述。古代的河比现在宽,所以图上 2个位置,都有算是临河。具体位置,还需要更多调研和考古印证。
       凡丁答
     “临河”,不一定在河的边边上。古代先民筑城,一般选址在临近河道的台地,三面靠山。
       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县城三面据险,北面平坦。”应说的是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设置的临溪县。
       而
       清.康熙《蒲江县志》所记:“遗址荒芜, 仅存土埂,东西南皆崇冈峻岭, 下有长江,唯北面地势稍平,今呼为残城子。”应是指古迹“残城子”的地理环境。
       这段记载极其重要!
       建议对“残城子”进行考古发掘,我相信经过考古能够“补写”古蜀国最后的历史!

       11、关于《隋临邛郡》地图
       凡丁答
       隋代临邛郡地图,将临邛郡治所标注在今雅安,符合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35p:“隋炀帝大业四年,复改临邛县为临邛郡,并雅州来属”的历史记载。
       隋代临邛郡辖:严道、名山、芦山、依政、临邛、临溪、蒲江、沈黎、汉源、火井共十县。

       《隋临邛郡地图》
       1694857440816.jpg
       又如“汉代的临邛县”涵盖现今荥经等县,原因是西汉建立之初,全国人口仅1300万。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还包括今蒲江、名山乃至雅安、荥经等市县。
       所以

       汉武帝统一西南夷时所设益州,共辖:临邛、犍为、天全、汉源和云南县等,一共二十个县,管辖现今四川西南部和整个贵州省以及云南省地方,南界云南保山。也即古蜀国势力范围。当“滇王”归附西汉后,“整个滇国”降为:云南县。
       有央视【寻古中国《古滇记.走向融合》】节目之“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益州太守章封泥 和 滇王之印金印为证。
       《益州太守章封泥》
        
1694913128006.jpg
       《滇王之印》
        
1694913233541.jpg

       联系电话
       王健庭:18618328647; 凡丁:13982278413
                                                                                                                                               2023/9/16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