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去恶补上下行万里路的畅意,无奈天气炎热,随时有山洪、塌方等灾难性气候,为了减少家人担忧和自己的安全,只好窝在家和一个准小学生一起读书、写字,或者做一些半日游之类的闲散活动。那天准小学生浪费了半碗饭,我就写了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小笺。写完后又让我想起一件已经有点时间的事,以前我曾经资助过一个高中生,也是一个兄弟的孩子,家里境遇确实有点困难,但应了那句: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不管家里怎么艰难,兄弟还是很努力地让孩子在学校很有尊严地求学。尽管那时候我也很拮据,但我还是很努力去帮助兄弟、帮助孩子,但是后来一件事让我感到这种帮助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害他们,所以后来在对待家庭困难的学生,我都很理性,不再是输血更多的是从造血的根本上去帮助。 写完小笺,我又去翻书架,因为过去忙于工作、忙于生计,阅读总是很浮躁,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这句治家格言背后的哲学思想,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意识形态。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尤其是理学思想的学术造诣最深、影响最大。也因如是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中化文明深厚久远,历经五千年风雨沧桑,其根脉更加繁盛。中国的崛起和繁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精神基因的不可抗力,蕴藏在国人的意识深处。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家为纽带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之一,家这个理念下凝聚组成的共同体,是中国人的鲜明特征。《朱子家训》中这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说: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再读朱子,我又想到了国家策略:把粮食安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党和国家为了国家繁盛强大,为粮食安全作出的决策也与朱子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再读朱子,发现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所倡导的正是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对待一粥一饭的态度也是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载体;再读朱子,觉得传统文化强调重视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追求厚德载物,推崇伦理纲常的道德教化,奉行中庸和谐的处世哲学,凡此种种,都蕴含在国人的德行性情之中,也体现在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一饮一啄间。当下学校的营养餐食堂的管理、宴席餐桌上的浪费,“有钱就是任性”的网络流行语言,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这和传统文化相悖而行的奢华之风真的值得我们思考。虽然我们经过改革开放,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通过精准扶贫,大部分人已经摆脱绝对贫困,生活物资越来越丰富,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持家、厉行节约,不铺张浪费应该是优良传统,要弘扬和传承才是硬道理。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极大的丰富和繁荣起来,人们财富的积累也是古人不能想象的。于是,所以勤劳、俭朴、节约等美德也被束之高阁,甚至被某些人视为落后的观念。代之以兴起的是及时行乐,享受当下,对酒当歌,认为这才是生活。食必高档酒店,莺歌燕舞,衣则名牌加身,奢华炫目,似乎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行为和思想不是在追求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是西方势力所想要的让我们放弃优良的传统、娱乐致死。 诚然,社会发展进步了,吃好点,穿好点,住好点等都无可厚非,也是应该的,但凡事都应该有个度。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一饮一啄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因为它承载了中化文明的德行性情与深沉的精神追求,伟大的复兴梦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所决定的。细读经典,深思慎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应该要弘扬和传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