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彩莲
我名吴彩莲,曾经是巴中花丛女子川剧团的当家小生演员。剧团是上个世纪一九七九年冬季,由花丛区委书记肖云的极力倡导下。成立四川省当年唯一一个女子川剧团,从演员到软硬场面及团长都是女子担任。办团之初的艰辛,我作为当事人是全程经历过的。最初进剧团只有二十多个人,学员们自带口粮及铺盖、洗漱用品。在当时花丛区畜牧站的平房里面安营扎寨,没有床我们就铺的地铺。赶场天到街上买柴买米又买菜,每天两位姐妹排班轮流煮饭。
最初请的老师是巴中川剧团的几名退休老师,也请了曾经在川剧团工作过的两位年轻老师。因为我们都是农村姑娘,勤奋好学又能吃苦耐劳。老师们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作为戏曲演员该有的基本功、程式套子都必须刻苦的练。身段一招一式的学,唱腔全是老师一句一句的教。练板式当时把膝盖都拍肿了,在老师们的精心教导下。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把我们推向了舞台,八零年初我们先是在本区的乡镇演出。后来又行走在农村的村村社社,生产队的晒坝。老百姓的农家小院都是我们的舞台,那个年代交通又不便。服装道具和个人生活用品都靠我们这些姑娘自己背,爬山涉水一走就是几个小时。虽然很艰苦但姑娘们都没有怨言,由于我们经常演出。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那个年代老百姓也很喜欢看我们演的川剧。
八零年六月,我们参加了巴中县当时举办的川剧调演。女子川剧团是演的最好的一个剧团,受到了巴中各级领导的认可。也很受巴中川剧戏迷的喜爱,花丛区委的领导还专门让我们拜巴中川剧团的在职老师们学戏。软硬场面也受到了川剧团的老师授教,后来我们又到达州去演。在达州得到了川剧名家赖祥林和董房卿两位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们边学边演。足迹遍布在名个县市及乡镇。
八一年我们这些农村姑娘第一次出远门。来到了重庆演出,在重庆演出期间。受到了川剧名家许情云、夏廷光、刘树德、萍萍、乌俊和、车敏等等老师们的精心指教。许倩云老师给我和李明芳排了她的拿手好戏(评雪辩踪),我俩只要一有空就到许老师家里学戏。当年光明日报记者还专门报道了一篇:许倩云收两名农村姑娘为徒的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夏廷光老师当年给我们排了大幕戏(少年诸葛亮),在重庆演出期间。受到了重庆市文联主席席明珍的欣赏,我们剧团的几个干部还受邀去至他家作客。在重庆演出很受观众喜爱,我们演到哪都有观众跟到哪里看戏。重庆日报有两位叔叔更是经常跟踪报道我们剧团的演出盛况,当年我们演到哪里都会拜当地剧团的好老师为师。南充演出的时候丑角演员拜了陈全波老师为师,我们沿途到处演出。
八二年来到了成都,第一场在锦江剧场演出了四个折子戏。邀请了川剧界的老师,省市委领导有:沈一之、聂云贵、李香山等等。演出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赞扬鼓励,谢幕后领导和老师们上舞台接见了我们并合影留念。在成都演了很多的地方,当年的人民公园有舞台。下面全是石头凳子,我们在成都演出期间受到了川剧名家陈书舫、许明耻、竞华、笑非、省川校的老师陈国礼、杨又村、魏远林、余琛、洪显松、还有胡琴老师我记不得名字了。还有我记不得的老师都给我们精心排戏,言传身教。陈书舫老师当年给我排的(下游庵),许老师给陈玉英排的(闹窑封宫)。笑非老师排的(做文章),还有(秋江)也是成都老师们排的。省川校陈国礼老师给我排了(逼侄赴科),魏远林老师给罗碧华排了(花荣射雕)。省川校的老师们还给我们剧团排了两个大幕戏(绣襦记)、(春江月)。当年余琛老师给(春江月)里绣花女绣花的那一段舞蹈,舞姿优美现在我都记忆犹新。洪显松老师更是大部份时间来剧团教司鼓的姐妹们,在成都演出期间四川电视台还录制了剧团演出的(背鞭),当年还为我们录制的有记录片。记录我们曾经爬山涉水为老百姓送戏下乡的事迹,作为我曾经是剧团的业务团长。对剧团的事还是记得比较深,曾经女子剧团足迹遍布成渝两地。全川大部份的市、县、区镇,演出了至少有一到两千场戏。所到之处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剧团的生、旦、净、末、丑个个都是好角。扮相溧亮噪音清甜,软硬场面也是相当不错。那个年代人们非常喜欢看戏,我们每天演一至两场戏。有时观众太多还得演三场,我们的演出收入用来购买服装道具。也会自己制作一些小道具,每次换演出地方都是我们自己装卸车。剧团除了电工和区委派来的带队是男的,其余我们都是娘子军。搬台口上下车都是我们这些姑娘抬上又抬下的搬服装箱子,演戏几年我们从来都是打地铺在舞台上睡。我们从无名小卒到渐渐有了名气。
八三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央领导张爱萍都曾经为我们剧团题词,我们剧团从一无所有到后来还有了几万元的余额。八四年区委领导在区政府内为剧团建造了一幢,七百多平方米两楼一底的宿舍楼和排练室。
一九八五年后,由于大部份演员都到了结婚的年龄,不得已离开自己热爱的川剧事业。后期招进剧团的学员业务又跟不上,学习时间短难担大任。更因为当时川剧也不景气,很多县专业川剧团都取消了。所以女子川剧团在苦苦挣扎了两年,于一九八七年正式宣告解散。曾经红极一时、与黄梅戏小百花齐名的巴中花丛女子川剧团、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我是一九八四年下半年离开剧团的,在家养孩子操持家务。那个年代信息不通,也不知道九十年代又有了那么多的火把剧团。所以离开女子剧团三十五年,一直没有接触过川剧。曾经所学完全还给了老师,怎么唱都搞不懂了。
近几年由于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微信成了万能的联系工具。天南地北的朋友都可以成为好朋友,二零一七年一位微信朋友把我拉进了川剧群。在群里听到有老师唱川剧,一下子就把我的川剧瘾引发出来了。由最初的一句都不会唱也记不得、又不懂什么板式情况下,我就先学些片段。没有剧本台词我就在网上找,在优酷视频上把老师们的演出视频找出来。写一句点暂停再写下一句,近几年我前前后后在网上写下了十到二十个折子戏。有些是曾经所学过的,也写下了很多新的折子戏。唱腔、帮腔,男角女角通通都学。学了些川剧名家名段,唱腔跟着视频或音频一句一句的学。
我当年本行当是小生,这几年边学边练还把旦角噪子练出来了。我现在爱川剧如生命,这几年慢慢恢复慢慢学新的折子戏。每年有机会回四川了就会去演演戏过过戏瘾,有打玩友就去唱唱玩友。通过微信平台,我结识了很多的川剧名家老师和川剧界的兄弟姐妹。还有很多热爱川剧、为川剧付出的戏迷好朋友。近几年我只要有机会回四川,都会专程到成都与川剧老师们见见面聚一聚。去年七月受重庆的文老师相邀,专程坐飞机到重庆和贵州的习水唱了几天的玩友。后来又与几位川剧好朋友到贵州仙缘避暑区唱了两天,所到之处遇到的川剧老师和朋友都相当亲切。
这几年由于孙儿还没带大,不能全身心投入川剧。所以我就趁孙儿睡着了在网上抄写剧本,写下来了就照着视频或音频学唱腔。没有机会回川唱戏我就在川剧微信群里唱,在抖音里面唱。孙儿没睡就抱在怀里唱,川剧如今是我的最爱。爱川剧深入骨髓,家人们也挺支持我的,川剧我不但要唱,还要教我的孙孙们唱。让她们从小接受川剧的熏陶,我虽不能把川剧发扬光大。但在我未来的几十年会一直唱下去,等孙儿带到可以上学了就回四川唱戏。愿我们川剧这一传统戏曲,在未来的道路上好好传承下去。愿川剧后继有人,愿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喜欢川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