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一个家族的重要所在。由于位置重要,往往具有排他性,大有一山难容二虎之势。因为里面供奉的本家族的历代祖先,家族议事、举行重大活动也大多与此。试想也是这么回事,家族议事,不是本家族的人在此算怎么回事?还有祠堂供奉的都是本家族的历代祖先,如果摆上其他人的牌位,肯定也不合适,是会遭旁人鄙视的。即使供奉他姓族人那也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比如不仅是拯救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的救命之恩。由此可见祠堂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在不要祖先的非常时期,祠堂自然遭到了毁灭。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社会重新驶入了正规,祠堂又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祭祖先拜祖先的良好传统得到了延续。祠堂自然也就成为家族的重要场所,因为要祭祖拜祖嘛!但距离县城不远的新农曹家沟“五姓祠堂”却彻底颠覆了我对祠堂的传统认知。 “五姓祠堂”虽早有耳闻。但亲眼所见还是在2022年3月末。父亲相邀生于斯、长于斯的宗亲家孝老师与诸文友驱车前往。在家孝老师的指引下,约莫半个小时就到了。“五姓祠堂”坐落在群山之间,为上个世纪末所建。虽然建筑既不遥远,历史文物价值几乎为零,但它里面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所彰显的价值也是很大的。一般而言,祠堂都是家族行为,供奉的都是本家族的祖先,可是“五姓祠堂”供奉的却是孙、王、刘、袁、姜五姓历史名人,且都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上个世纪末的1998年8月说起。 当妖雾除去,社会发展驶入正轨之际,被迫中断的家族祭祖活动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慎终追远,祭祀祖先总得有地方啊!祠堂建设便摆在曹家沟人的面前。势单力薄,独力难支。“要不,我们五大姓共建一个祠堂?”世居于此,德高望重孙启松老人(已故)的提议迅速得到了响应。说干就干,孙、刘、袁、姜、王五姓族人共同组成建祠班子,年富力强群众信任且具有组织能力和施工经验的孙家富具体负责,孙家孝、孙启文、刘红宇、袁永松、姜云德、王素芬通力协作,各家各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捐资投料共建祠堂。孙启宪、姜云高主动捐献自留地作为建祠用地。木工孙家友、孙启文、孙福林不计报酬主动到工地锯木断料、打孔解板。众人拾柴火焰高。两个月后,一座三正两副的木结构瓦房终于建成了。正面两边上书楹联:几座星光映宗祠,辟民族历史之先河,揄扬祖德遗风千秋伟业千秋颂;五簇雪梅增国瑞,创谱牒文化之特色,激励后生奋进一代风流一代歌。墨底金字“五姓祠堂”牌匾悬挂正中。祠堂后墙上方有轩辕黄帝及其元妃嫘祖画像,下方有孙中山、刘邦、袁天罡、姜子牙、王羲之五姓历史名人画像,并由此开始了每年清明以及年关的祭祖活动。“宗联几族人都是华夏炎黄胄;祠祀五姓祖何分孙刘袁姜王”相关人士闻之,纷纷捐献字画,对共建祠堂祭祀祖先这一创举表示由衷的祝贺。 在“五姓祠堂”建成后的次年农历正月,曹家沟人又启动了孙启松老先生族谱编修的倡议,大家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孙刘袁姜王五姓合谱》终于于2003年付梓印行,并于同年农历六月初六在“五姓祠堂”举行了盛大的发行仪式。五姓合谱问世后,得到了中华姓氏文化中心的高度评价,编委王大良亲自给孙启松老先生打来电话盛赞“孙老先生,你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我们一行人一边听着家孝老师等人的介绍,一边欣赏祠堂里收藏的字 画,大家感触良多,同行的文友张禾老师随即赋诗道:“心凝页页汗犹香,点点星星溯汉唐。织纬编经风雨苦,诗书继世赞重光。”范飞老师也情不自禁赞誉道“孙刘王姜袁,同祠敬祖先。包容存大道,德泽是甘泉。”父亲也忍不住激情赋诗两首“五姓一祠聚,文明翰墨香。韶光温故里,华夏著新章。”“青山环抱一祠堂,五姓先贤佑吉祥。和睦平添人气旺,弟兄姊妹乐而康。”共建祠堂无疑是一个创举,既解决了祭拜祖先的场所问题,更重要的是增进了五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友善与和睦相处,真的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作者简介:山野,网名巴蜀山野,本名孙效东,四川盐亭人。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奉行“我思故我写,我手写我心”自由写作,作品散见于《剑南文学》《中国审计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烹饪》《东南早报》《山西晚报》《绵阳晚报》《绵阳日报》《中国审计》《四川散文》《嫘祖文艺》《四川孙姓文化》《蒲公英》《芙蓉溪》《嫘祖故里》等传统纸媒和网站与微信平台,有作品获奖。系四川省嫘祖文学院副院长、四川散文学会会员,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绵阳分会副秘书长,现已出版随笔散文集《偷闲集》、杂文评论集《遐思迩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