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447|评论: 4

大石笔下和镜头里的山乡年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9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有幸读到网友大石先生(女士?)的近作旅行游记《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既欣赏该文的朴实无华、条理清晰的叙事文风,更欣赏作者镜头下展示的太和场村民过虎年春节别具特色的民俗民风。
比如该文讲述:太和场是临邛西南山区的一个小场,场的历史其实比较悠久,也是以前茶马古道的的一个节点,经过它,可以过上里,进入藏区。红军到邛崃时,在这里建立了太和区苏维埃政权。
但是在邛崃人的眼里,太和场很偏僻而陌生。这里的一些方言和习俗,与邛崃其它地方不太一样。有一次,我同一个太和人吃饭,我怕他夹不到菜,将菜碗往他面前挪了一下,他客气地说,搬得到!搬得到!邛崃人对这种情况,一般都说,拈得到!拈得到!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说拈而说搬。由此我一直在想,他们的过年的习俗与邛崃其它地方也许会有什么不同。
310ee244637f4883a10310e420144d72~tplv-tt-shrink:640:0.jpg

图片:《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

比如该文讲述:太和冬天寒冷,在过年前后,村民有一个习惯,往往一家人或者亲戚朋友围在灶门前,将灶孔里木头燃烧后的桴炭铲出来放在地上,大家向火取暖,然后家长里短地摆龙门阵。在一家的灶门前,走亲戚的儿女亲家们喜盈盈地围坐在一起,抱着孙儿孙女说着话,孙儿孙女自顾自地吃着零食,玩着手机游戏。
6a1bd34b44294ed6863f339c78613251~tplv-tt-shrink:640:0.jpg

图片:《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

比如该文讲述:一块一尺直径的树疙篼在中间慢条斯理地燃烧着,发出红红的光晕,它映红了人们的脸庞,也映红了墙壁,整个屋子都笼罩在红光和温润里。他们头顶上挂满的腊肉,被火烤出了油,不时滴到火上,燃出火苗,发出嗞嗞的声音。这个场景给人一种温馨的过年的浓浓的感觉。如果在过去就可以认为是一幅国泰民安的盛世农家图了。
06c6a25f64d94ab29a6f78abedf96c69~tplv-tt-shrink:640:0.jpg

图片:《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

比如该文讲述:太和过年的民俗,与过去相比,有保留继承,也有消失。但消失是主要的,这是因为我们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决定民俗的形成和消亡,与社会的形态和物质基础有关。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导向的。我们正处在旧的习俗在慢慢消亡,而新的习俗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期。婴儿诞生,老人亡故,这是规律。民俗,我们也只能静待它的变革。
e3354178af6844e99690512377524e47~tplv-tt-shrink:640:0.jpg

图片:《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

比如该文讲述:天刚黑,太和场方向,燃起了礼花,一束接一束,将山乡的夜空染得绚丽多彩,然后孔明灯也一盏接一盏,慢慢悠悠地升起来了,像是一颗颗星星。它们交相辉映,如果认为这就是年味,那么太和的年味是很浓的。 我到了太和场拍摄。太和场不大,一条两百米长的主街,叫太和街。人们主要集中在两座桥上放烟花爆竹。爆竹极少,大量是烟花,还有孔明灯。
6adcf040a7474051982f80e2899143d6~tplv-tt-shrink:640:0.jpg

图片:《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

点评
这篇游记不仅文字篇幅较大,彰显专业摄影水平的照片还多达数十张,而且相当精彩,令人过目难忘;同时,还能让读者立即产生急欲前往太和场一游的冲动情绪。
笔者难以将“比如该文讲述”继续下去,只好在该文留言两次。
第一次的留言是:“网友的这些照片拍得很好!这地方也很有特色。可惜,我老了。想去,却有心无力。”
第二次的留言是:“归纳得客观现实。点赞!”
《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的原文链接如下,请网友点击欣赏,相信你在欣赏之后,绝对会在心里呼喊:“真爽啊!”
72e40459e2e645a392e6ef2b706e0272~tplv-tt-shrink:640:0.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1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bbs.mala.cn/thread-16302224-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2-2-1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对拙作的点评和厚爱,更万分感谢在各个网络平台的鼎力推介。我们应该属于同龄人,你是我的哥子。我们这一代人,传统的习俗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现在又眼睁睁看到它们在逐渐消亡,心里五味杂陈,但也只能拥抱这种变化。它也可能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而不是倒退。
再次感谢你!

 楼主| 发表于 2022-2-10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一代人,传统的习俗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现在又眼睁睁看到它们在逐渐消亡,心里五味杂陈,但也只能拥抱这种变化。它也可能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而不是倒退。”此话鞭辟入里,高度概括了现实,敬佩!我76岁,家乡自贡。如有加深友谊,持君子和而不同态度,请加我的微信LSS815LSS,成为我第18个微友。我从来不建群,更不加任何群,仅与17位亲友单独交流。谢谢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2-2-13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共鸣!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