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薛定谔的猫”背后的量子物理困局
“薛定谔的猫”的物理学背景在于,一个粒子的态在被观测前具有多种可能态,用物理的语言来讲就是多个波函数的叠加。但是在观测之后,发现这个粒子其实处于叠加的多个波函数中的某一个。这样的实验事实令人费解:为什么粒子的态可以同时处于这个态,又处于那个态?而在观测之后,又固定在一个态上面了?为什么粒子的行为取决于我是否观测它?“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通俗易懂,描述了微观领域中,粒子违反逻辑的行为。
3、哥本哈根诠释和“上帝不掷骰子”
以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测量的动作造成了波函数坍缩,原本的量子态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最终坍缩成某一个可以存在的量子态[2]。
但是爱因斯坦觉得,这种解释就像是上帝在掷骰子选数字一样,根本不靠谱。哥本哈根诠释提出来的时候,被广泛反对,这不符合客观规律。
哥本哈根诠释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原理意味着,一个东西在不在某个地方(处于某个态)是不确定的。这完全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又是实验事实。
观测者对于被观测物的观测行为存在扰动,换句话说,我们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存在。不看的话,谁也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啥样。
量子世界的本质就是概率。传统观念中的严格因果关系在量子世界是不存在的,必须以一种统计性的解释来取而代之。换句话说,我们不知道一个东西在不在某个地方,只能说,这个东西有多少可能在某个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