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934|评论: 1

[自度随吟] 高滩坝的奇妙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5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滩坝的奇妙传说                             https://dss1.bdstatic.com/70cFv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421676043,3240612136&fm=26&gp=0.jpg
                 ---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常委专辑遴选
                                          
      
童年时代,听老人们讲述过不少关于四川简阳坛罐乡,高滩坝的民间传说。诸如石棺材、石马儿、无功桥、碑石岩、鸡公树、斩龙垭等等。由于有的已经淡忘,现仅凭还能回忆的笔述几则,以期抛砖引玉,让知情的人们一起追忆、寻觅这些民间文化的遗珍瑰宝,使之不致消散,而永世传承。
                                                                        
                                                                           一、大二王爷的故事
     
       相传,在距今约三、四百年前,龙泉山上一农家女子嫁到高滩坝李家为媳。不出四、五年间,相继生育了两个儿子。由于这俩兄弟自幼生的虎头虎脑,膀大腰圆,且胆识过人,而深得家人和乡亲们的喜爱。两兄弟渐次成人后,则更显得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力大如牛。每遇乡里有被他人欺凌者,兄弟俩总是路见不平,仗义相助,从不畏权贵强恶。人皆尊称其为大王爷、二王爷。但是,就因这俩兄弟嫉恶如仇,仗义执言,而被当地豪绅及其子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便无端秉告官府,说高滩坝李家兄弟不尊王法,自称王爷,“有称王做霸,抗拒朝廷之心”,等等。
     官府闻之,便派差役准备缉拿这两兄弟问罪。一帮差丁气势汹汹、提刀带棍来到高滩坝上,见二王爷正在水田里耕犁劳动。差役们大声吆喝,叫李老二赶紧听命,不得拖延。二王爷装着没能听清,犁到田边却并不卸犁收枷,仍不顾差役们的连连吼叫,又策着牛鞭再犁到水田中央之时,才见他不慌不忙,慢慢卸下犁枷;然后,两手一伸,张开双臂,将耕牛的四蹄往胸前轻轻一搂,顺势把牛抱了起来,在水田中左右摆了几下,将牛腿上的污泥涮洗干净,才抱着牛向田埂边一步步走过来。可没等二王爷走到田边,一帮差役早已吓的逃得无影无踪。
     差役们回府禀报此情,说是那大王爷比二王爷还更厉害,当地人盛传他烟袋上吊的石头玩物就有一副石磨那么重。所以,对这两兄弟不可轻举妄动,应当另设巧计处之。继而,便上奏朝廷,以剪除叛逆之患,将大、二王爷置于死地。朝中一风水先生献策皇上,“这李家因得益于龙泉山---高滩坝龙脉祺气,才出此威震江山社稷之人。若要除此心腹之患,则非破掉他的阴地阳宅之龙脉而不可”。朝廷遂急令钦差大臣,率兵丁数千,寻根究底找到了铁龙岩河对岸龙颈山,(后称斩龙垭)。为了不致让局外之人知道真相,便命兵丁只在每天黑夜对此山轮流开挖。待将山腰挖断之后,只见一地巴根藤紧连山的两端,任凭刀劈斧砍,就是斩劈不断,每每快要断了,突然,不远处的鸡公山上,一棵古树高声学着鸡鳴。随其叫声一起,四周农家的公鸡便一齐打鸣,响声大作,天色渐亮,使得挖山砍藤昼停夜起,却总是毫无进展。如此相持数十日之久,急得官府钦差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一日,他实在困得要死,忽然昏沉沉中进入梦境。得地脉龙神与他对话说:“我刀不怕,斧不惧,就怕你去我来,我来你去。”一觉醒来,钦差急命众随从解此梦语:“你来我去”。又是这风水先生突然悟出,说:“此乃拉锯也”。钦差大喜过望,即令找来一把大铁锯,连夜锯藤不止。果然,藤断血流,因未天明,鸡公树并没鸣叫。大功告成,彻底斩断了龙脉。不久,李家大、二王爷双双相继暴病身亡。从此,这“斩龙腰”和“鸡公树”的地名与传说,便在高滩坝内外流传至今。

https://d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020106312,2978677992&fm=26&gp=0.jpg
                                                                       
                                                                   二、碑石岩的来历
      
      在两河高滩下坝的小河边,有个一半凌空,一半水中的古老“碑石岩”。别看这很不起眼的普通石岩厂。却有过格外热闹之场面嘞!这“碑石岩”的来历,正好映证了高滩坝的古代繁荣和诱人的风水文化。千百年来,由于人们都把它看成一块风水宝地,便有不少达官贵人、豪门绅士争相来此寻找葬墓之地。上至朝庭命官,下至州县要员,都希望能借此风水荫蔽子孙,以求世代发达兴旺。而凡来此地葬墓之人,又多为显其富贵荣华,尽皆要给祖坟建立记碑。并且个个不惜花费钱财,竞相追求精美雄奇。因而,对选择墓碑的石料就十分考究。碑石的质地要细腻光彩,坚而不脆,硬中带绵。雕花刻字时不易破碎,立于露天后久不风化。同时,由于墓碑主体,都要用整块制作,往往一块主石就有好几百斤,甚至几千上万斤重。因此,打取碑石的石厂,还需要距离墓葬坟地越近越好。
     经过许多人的长期比较考察,高滩周围,方圆几十里的所有石厂都选择遍了,最后才选定了碑石岩这个地方。正因为这里石质特优,又距高滩坝“三大坟山”墓地最近,都只有一里地左右之路程。运石料还不需过河淌水,最为方便。这就成了大家专门撷取碑石的地方,从古至今,人们即俗称此地名为“碑石岩”。
     自那时起,这个石厂便格外热火,很难停闲。好些年成,这里人气盛旺,非同一般。一年四季,夯锤打击声,抬石号子声,震山应河,响传四方。一批批石工、抬匠、风水先生,特别是那些雕龙刻凤,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汇聚高滩,好不稀奇热闹。其间,还吸引了不少姑娘、小姐随缘相许,传出不少趣谈佳话。也难怪,多少年来,“碑石岩”的来历,常常勾起高滩内外的人们,有滋有味的回忆与传说。
     所以,早在孩提时代,我就有幸听到过高关于“碑石岩”的趣闻轶事。其中,最传奇色彩的是说,古时候,高滩坝有一个姓付的妹子。从小喜欢挑花刺绣,而尤其爱绣代表吉祥的龙凤之类。可是,苦于难找好的图样,使她一直不能满足精益求精的愿望。自从高滩坝树碑成风,这里石工艺人往来不断之后,付幺妹听说当地来了个石雕艺人功夫了得。他雕刻的龙凤活灵活现,十分羡眼动人。本想去做碑场亲自学学,但又怕违背家规,到男人堆里去被人取笑。她便趁匠人们收工休息之时,悄悄跑去看了一遍。到底因为姑娘心灵手巧,就此过目一下,便将龙凤绣得更加像摸像样,栩栩如生。而且,她还嫌人家的石雕龙凤、云彩过余呆板、单一,还想象自创出十几种形态各异,虎虎生风的龙凤、祥云图案、再加上她配以各种彩色绣线,更显得惟妙惟肖,耀眼生辉,个个鲜活逼真。
     不久,付幺妹绝艺便传到石工艺人们耳中。小伙子们争相拜访付家,一见惊然,不仅绣品技高一筹,而且姑娘美貌如花。不少人顿生爱慕之意,便纷纷托人上门提亲。殊不知,付家姑娘志存高远,偏要小伙艺人雕龙刻凤,必须像她所绣出的那样,形态各异、生龙活虎、光彩夺目、方可许亲。一青年艺人心领神会,意志不凡,硬是熬更守夜,从头学起,终于把碑阙冠顶上的龙凤祥云,做得丰富多彩,精美绝伦,最后与付家姑娘结为美满姻缘。。(只可惜这些精美壮观的花碑在文革“破四旧”时几乎全部受损。)
     后来,这里的石工抬匠们还因此而编唱出一首号子山歌:“碑石岩哟,碑石岩,雕碑引出幺妹来;碑石岩的石料好啊!比不上幺妹好人才哟!幺妹叫我雕龙凤哟,我做花碑噻,喜心怀啊!石匠天天长手艺哟,幺妹嫁我理应该,理应该啊!!”


         
https://d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300968901,3144635835&fm=26&gp=0.jpg                                                      
                                                                    三、奇怪的桥墩古墓
   
     高滩坝大河的古建石桥叫“五福桥”。其名,是取《尚书》中“九五福”而得之。她是千古简州,绛溪河支流的第一长桥。桥长45.6米,大桥为14孔,现在能过水的还有12孔.多少年来,这座古老的大石桥,都是简阳西北部地域的人们,世代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
     路过此桥,若仔细观看,西桥端的第一个桥墩同其它的桥墩相比,则有明显异样。它不仅显得大一些,而且好像是空心的。在它的上面,扣上了一块无隙的拱背大石,仿佛就是一个整石构成的石柜。据老人们说,那桥墩就是一座坟墓,埋的是一个古时那个“彩桥”官员的尸骨。
    记得小时候,下河洗澡,问过同行的长辈,才知道这其间的来龙去脉。说是,两百年前的清代嘉庆时期,高滩坝大桥刚刚修好。一官人骑着高头大马,身穿锦衣,前来踩桥祝贺。殊不知高兴之下,信马由缰,正快步走上桥头石梯,忽然,马失前蹄,人仰马翻,摔于桥头石崖之下,因伤事过重而命丧于此,且却又莫名其妙地墓葬于此!
     其人其事,奇墓奇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因为官人一家诚信命运,谅其悲中有喜,荣归于西,命该如斯。借此修桥善行,桥修成而人归天的奇巧之缘,为讨个永远积德行善之口碑,随缘顺天,将其葬于如此吉善之地,让其以身骨血肉,为来千去万的人们铺道垫行,则更是尽善尽美之选择!
     又有甚者,说是此官人慈心善愿,虽无声形,却永续人间,世代保佑着两河两岸的百姓平平安安。说来也巧,高滩大河,年年夏秋,都见洪流滚滚。但不论是抗洪抢险,还是下河洗衣、洗澡、捕鱼,或是路遇洪水翻桥,冒险赶集的人,甚至上学的小孩,都从来没有过落水丧命的。
     也有人说,这当官的亲眷家人,定知这高滩坝风水与龙泉山之渊源。让其葬身于‘高滩两河",这双龙聚首之地,亦算逝者有缘,生者有福。上天所赐,后世子孙,定可享其祖先阳德阴功,而荣华富贵。这传说究竟谁是谁非,真假如何;以及这奇怪的桥墩古墓,内中是啥情状,至今仍无人尽知。笔者曾想过开
考究,却又没能真下决心。看来,这天下独一无二的桥墩古墓,恐怕只能让人们永远秘传下去了。

https://d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842953665,1688239967&fm=26&gp=0.jpg
                                                                 四、无功桥的笑谈

     自古以来,方圆仅有几里地的高滩坝上,竟然修建有四座古石桥。“大林桥”---通贾家、龙泉;“五福桥”---通太平、石盘;“擦耳岩桥”---连草池、海螺;“无功桥”---往高明、坛罐。四座古桥把高滩坝周围百里内外的主要集镇、要道紧紧地联结起来。正所谓:“金桥宝坝,四通八达,人财两旺,福泽万家。”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四座古桥本来是座座有益,一座也少不得的。却不知为什么,其中通向坛罐方向的那座古桥,竟然被当地人通称为“无功桥”。 据坛罐乡志记载,这座桥建于清同治年间,传说由当地的富裕人士李文韶修造。为了方便两岸的行人,夏秋不再冒涉涨洪之险,寒冬免受赤足淌水之苦,而成此修桥功德。但因桥岸土地却是李双保所有,而李双保也想修桥以争创功德。二人争持之下,地权人李双保获胜。然而李双保却只建了一座并无桥面的石墩桥,(故尔人们称此为“桥墩河”)。而李文韶更好善心切,便在下游半里处,他自己的土地上修建13.4米长的平桥一座。但由于,不少人已习惯仍走故道上的“桥墩河”。因而,使李文韶的良苦用心,没能如愿以偿。所修新桥,行人不多,始料不及。古尔,被人戏称为“无功桥”。
      但在乡野之间,人们却又有另一种传言。说是,高滩坝出过大、二王爷之后,朝庭虽以加害手段使其夭折,可是还很不放心,唯恐此地风水轮回,再出威胁皇权、官府之人。便责令州县命官,在高滩对面的观音坳,修一石塔而当箭矢,直射高滩坝上(此塔1958年“大跃进”中拆除)以镇其龙脉祺气!
     石桥修好后,州县官员们依旧时风水学中关于“桥是弯弓塔是箭”的说法,又自作聪明地要在附近河道上再修一座桥。然后,便向上峰请功。说他们如何周密考究,另行加修了石桥,以保朝庭万无一失,永世无患,等等。并提出增拨国库银两,弥补州县追加耗费。朝中大臣之内,有当年参与高滩“斩龙除患”之事者,早知高滩建过三座石桥。其中“五福桥”正与观音坳石塔相对,弓箭早齐,无需再建。既是由当地自行增项开建,其所有追加用费,不得由国库弥补。
       后来,朝廷得知问罪,查当地州县,有人借此谎报塔、桥工程数量,修了个几无用处的桥和又小又矮的塔,骗取国资,中饱私囊。州县官吏自知阴谋败露,忙买活上司,各方说情,此事才不了了之。
      只可笑,贪官们借题发挥,邀功讨好,“劳而无功”,修了个千古招笑的“无功桥”。虽然,幸免了丢监成囚之罪;但遗臭后世,招人唾骂的孽债终归永远逃脱不了!


https://d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073975502,516034227&fm=26&gp=0.jpg
                                                                                                    2002年写于家乡
                                                                                                    2014年改于成都


附,巫昌友:高滩坝散记原玉----------------------------------------------------------------

        上高滩下高滩
    上武下文天下安
    金坛罐银坛罐
    虎威将军镇边关

     念起这句耳熟能详的乡谚,土生土长的我依旧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从三军九旅十八团烟消云散几十年之后,雄州大地,何时又出现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风云英雄?
   我的老家玉成桥距坛罐高滩坝并不远,在弯弓射大雕的年代,也就区区一射之地。
   用乡坝头的话说就是只隔了帽子坡远,是打雷都听得到的地方。
   印象中,风水先生们是很忌惮坛罐和玉成的,一句坛罐装玉成的戏言,曾经让名动一方的刘存沉在高滩坝的广德寺住了七七四十九天。
   或念佛或吃斋,从杀人如麻到一心求善,金坛罐装下了正史和野史都不曾记载的故事。
    关于这段史话,上了年纪的高滩坝人都能说过一二三出来,但问及刘存沉在寺中的具体情形,人们不是讳莫如深就是一问三不知。
    看了乡志,至今我都不清楚玉成桥是如何琢玉成器的,传说中的坛坛罐罐倒是见了不少,金坛罐却是不曾见过一回。
   "上武下文天下安,跑马射箭金坛罐”,初听这句民谚,大气而磅礴,看遍上下高滩坝,四溪纵横,庙阙林立,从隐没于山峦间的碑拓坟莹,就可以感知道高滩坝自古就是地灵人杰之地,那些只有高官们才享有的高大墓冢,彰显着仙逝者们各种尊卑不同的身份。
    高滩坝是不缺乏英雄的,"上武下文"是乎也是老天在幂幂之中注定了的,不用去查考志书,只须在广东大坟山的残碑断竭中就能寻找到那些不明朝代的文官武将,历史就是历史,当年那些风云纵横的人物最终凋零乡里,成荒成冢,只剩一些残存的碑碣让后人们去猜想。
    沿古东大路的青石板,一路走去,大大小小十几座庙宇若繁星般分布于农田山水之间。
    有庙宇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在一个巴掌大的村落,竟然汇聚了这么多元明清时代的庙宇,看似破败的古迹,却把整个坛罐乡史向前推了数百年。


    这个现象,引起了著名辞赋家了冷林熙先生的关注,从小生于厮长于厮,熟悉高滩坝的沟沟坎坎,然而真正去探究这些庙宇禅院时,冷先生依旧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高滩坝有上下之分,从风水学上探讨,无意中竟然吻合了五行八掛的上风上水。
   这么多的庙宇,足见当年东大路的繁华。
   听村里的老人讲,八十年前的春夏之交,一团红云落在了下高滩坝之上,看似荒诞不经的桥段,目睹的人却很多,就连村里德高望重的巫秀才也在巫氏族谱里记下了这段异事。
   天现异象,笃信风水的人们奔走相告,没有多久,小小的上下高滩坝就云集了四十余名来自四面八方的风水先生,这样壮观的场景,在简阳历史上都沒有出现过,打蛋卖糖各有一行,虽然门派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但高摊坝几十年后会出现风云人物却成了大家的共识。
   一方水土终究养育一方人,此次风水先生的际会,在简阳民间被称为风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道红云降落的人也越来越少。
    然而,很多年以后,当一位出生于坛罐的战斗英雄,卫国将军,戍守嘉峪边关时,"一武一文天下安"的民谚再次响彻简阳!

http://img.my0832.com/attachments/bbs/20150501/20155117343537540.jpg



给分给态度,[url=]登录[/url] / 注册 就能评!
本帖积分奖励记录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8-8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在反映简阳高滩坝,历史人文史迹的过程中,得到家乡好友们的一直鼓励支持。尤其,对简阳历史人文收集写作更有显著成果的高亚夫好友,更是给与了很好地评价与载誉。由此欣慰之至,使我在进一步追寻高滩坝历史圣迹的过程中,惊喜地回忆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又一起,很值得回味研探的历史现象。那就是,高滩坝的圣谕讲坛坛。大概在我不到十岁之前,每年临春时节,几乎都会看到,就在高滩坝五福大桥,西头的“功德碑”下一个空坝上。人们都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涌向那里,来听讲圣谕。由于当时年幼,只把它当热闹看。懂不倒,更记不得讲圣谕的人讲了些什么内容。现在,上百度一了解。才焕然大悟。这圣谕之意却非同小可。它几乎涉及、甚至囊括了传统文化所有方面。         
      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简阳这块有高滩坝、小城坝,两个紧埃连袂的古老圣地的前世今生,厚重历史人文。特将“圣谕”宣讲含义之有关内容转介大家,以便共同分享研讨交流!

收藏
[url=]
0
[/url]
[url=]
0
[/url]



宣讲圣谕
[url=]编辑[/url]
[url=]上传视频[/url]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url=]编辑[/url]吧!
“宣讲圣谕”是指内乡县衙依清制,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各地方官员都要召集官民,定点宣讲《圣谕广训》,并举行隆重的仪式,以示统治者对教化的重视。 [1]



目录



简介[url=]编辑[/url]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4ec2d5628535e5dd1bbc1aa274c6a7efce1b623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20,h_220,limit_1

据介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写“圣谕六言”,向百姓宣讲,封建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教化工作从此规范化、制度化。清承明制,康熙帝更加重视教化工作,亲颁“圣谕十六条”。
整个“宣讲圣谕”时间为30分钟,内容涉及孝敬父母、遵纪守法、讲求诚信、邻里和睦、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

历史[url=]编辑[/url]
顺治九年(1652)颁发“六谕文”,顺治十六年(1659)议准设立乡约,公举六十岁以上德业素著之生员(秀才),或素有德望六七十岁之平民统摄,每逢朔望,申明六谕,旌表善恶。此为清代“宣讲圣谕”之始 。康熙九年(1671)颁发“圣谕十六条”。雍正二年(1724)颁发《圣谕广训》。雍正七年(1729)“奏准直省各州县大乡大村人居稠密之处,俱设立‘讲约’之所。於举、贡、生员内拣选老成者一人,以为‘约正’,再选朴实谨守者三四人,以为‘值月’。每月朔望,齐集乡之耆老、里长及读书之人,宣读<圣谕广训>,详示开导,务使乡曲愚民,共知鼓舞向善。” 自雍正以下,历朝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均不断有政令,令各地“宣讲圣谕” [2]
历史意义 宣讲圣谕是中国封建社会县级行政长官的“六大职能”之一,是对老百姓进行宣传教化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教化百姓忠君爱国,尊老爱幼,弃恶向善,和睦乡里,以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封建政权。

内容[url=]编辑[/url]
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开始就以“乡约”的形式约束百姓,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了“六条圣谕”,成为明代教化百姓的标准,其内容为“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无做非为”。清顺治九年,颁布了《顺治六谕》,内容同明;康熙九年,又修改充实,颁布了《圣谕十六条》,做为全国教民之标准。雍正二年,雍正帝又于每条下加以注释,用通俗语言解说,并附载简明律例,称《圣谕广训》,规定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各地官员召集官民人等定点宣讲,特别是雍正帝在《钦颁州县事宜》中要求州县官亲讲圣谕后,各地知县均亲自宣讲。清代末期,内乡县宣讲圣谕的机构称“约所”,共有82处,“在城者六,在乡者七十六”。
旧时宣讲圣谕以讲所为单位,城里有乡里也有,方式和程序大同小异,据资料载和老人们回忆,该活动内容为: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八到九点左右,众人将香案、圣谕牌、旗幡、钟鼓等安放妥当,知县同官员人役等前往大门外宣化牌下,先拜圣谕,行三拜九叩大礼,尔后听众按尊卑长幼次序排列,百姓环于周围,由知县宣讲圣谕,并有讲生《讲正、讲副》二人协同解释,宣讲完毕,拜送圣谕,官员人役回衙,绅士百姓等始散。
圣谕十六条的内容为:“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完料钱以省催科,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愤以重身命”。

文化传承[url=]编辑[/url]
清王朝灭亡后,该活动也被废止了。目前内乡县衙博物馆,仍保存有旧时宣讲圣谕时用的“圣谕广训”旗幡和“宣化坊”。该项目旧时分布于全国各地县级衙门,现仅有内乡县衙保存下来并定期举行宣讲表演。2003年以来,内乡县衙博物馆组织相关人员,对该项目有关记载进行搜集整理和论证确认后,研讨筹备,并于2004年向社会推出该项活动,再现历史场面。由县衙博物馆内部人员组成,组成演出队伍,每逢周六、周日和节假日,上午九时半在县衙大门外宣化坊下公开演出《宣讲圣谕》。目前上演的是宣讲《圣谕十六条》中的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
该活动体现了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政权面对百姓宣传教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反映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历史前进。深入对该项目的挖掘、研讨并恢复,宣传其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008年3月,“宣讲圣谕”被南阳市政府公布为南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仪礼规则[url=]编辑[/url]
宣讲圣谕有一定仪礼规则:开始“鸣金击鼓”,讲者、听者要向“圣谕台”(上面供“皇帝万岁”和“圣谕”十六条牌位)行三跪九叩礼。后由“引赞生”“代读(谕)生”带领大家颂读“圣谕”,并“宣讲坛规十条”。然后司讲生登台讲说。这种“宣讲圣谕”的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编者注:此条结论不准确;我几岁时都还见过。说明在中华民国末期还存在。)
参考资料
  • 1.内乡县衙将举行“宣讲圣谕”等大型表演 .新华网河南频道[引用日期2017-04-22]
  • 2.嘉庆实录卷二百二十二:谕内阁、御史周钺奏、请复讲约旧例、实力奉行、以敦风化一摺。顺治年闲、钦定六谕文。康熙年闲、颁发上谕十六条。雍正二年、复颁发圣谕广训万言。通饬各直省地方官。于每月朔望、剀切宣讲。务使乡曲愚民、共知向善。仰见列圣关心民瘼。教养兼施。所以为世道人心计者至深远也。牧令为亲民之官。向例计典届期。各州县有能宣讲圣谕、实力奉行者。该督抚即列入卓荐之内。原以该员等有教民之责。承流宣化。正藉此以鼓励进阶。乃近年以来。各地方官历久懈生。率视为奉行故事。竟至日形废弛。所谓化导斯民者何在。嗣后顺天府五城所属地方、并各直省督抚所属州县、务当饬令一体恪遵旧例。于每月朔望日。传集城乡居民敬将圣谕各条、晓谕宣讲。行之以实。毋得视为具文。庶民风丕变。治道益臻上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