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简介: 朱炳仁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铜雕工艺殿堂中,创造出堪称中华文化瑰宝、价值连城的九大铜雕代表作如: 杭州的高达12.6米灵隐铜殿(1999.12-2001.02)获基尼斯记录; 无锡灵山的百子弥勒(2000.08-2001.05)获香港科学艺术金奖; 西安大雁塔唐玄奘求法图(2000.01-2000.09)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香港回归铜雕门(1996.10-1997.04); 上海的金茂大厦铜雕装饰(1998.01--1998.10)该工程获国家金质奖; 一百零二米高的上海展览中心金铜塔的重建(2001.11--2002.02); APEC会场的百幅铜壁画(2001.03-2001.10)获国家发明专利,是国家恢复专利权以来164万份专利中的唯一的关于铜雕发明专利; 高达47米的桂林中华第一铜塔(2001.06--2002.07)创造出铜雕建筑历史的三个中国第一; 泰国中国文化中心展演大厅“龙凤呈祥”铜鎏金壁画(2011.09); 朱炳仁先生担纲了从雷峰塔到峨眉山金顶的当代十大铜建筑的建筑艺术创造,同时在视觉艺术创作中,传作出独具风采的铜书艺术、千姿百态的熔铜艺术、精微入妙的青铜藏书票艺术、铜雕电话卡艺术。“阙立”是他的艺术新思维的代表作。 2001年8月,联合国开发署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香港举行了二十一世纪封面人物论坛,朱炳仁被授予中国铜雕王的称号,而他所创立的朱炳仁铜雕,不仅成为中国工艺美术新一绝,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专家学者还纷纷前往中国浙江,对这位自中国五千年青铜时代以来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工艺巨匠给予极大的关注,海外某机构在创业百年庆典时送给世界三百多位总统名人的精美铜雕,也特邀朱炳仁设计和创作。朱炳仁的作品在海内外拥有成万上亿的观赏者,他不仅占领了铜雕工艺领域的高峰,还获得过40余项国家工艺技术专利,其艺术思想、造诣跨越及纵横于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旅游、发明、城建等多个领域。 朱炳仁是著名的"运河三老"之一,他与82岁的古文物专家罗哲文、91岁的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共同提出了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创意。 传 承: 国内铜雕技艺行业中,杭州铜雕王、百年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炳仁领衔的杭州铜雕,已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传承技艺。 朱氏铜雕的老字号品牌为"朱府铜艺"。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朝同治年间。一八八零年第一代铜艺匠人朱雨相在绍兴开设"义大铜锡店",主要做些日常生活、摆件用品,由于价格公道,服务又好,工艺精湛,生意兴隆。 到了朱雨相之子朱宝堂手上"义大铜锡店"更名为"瑞昌铜店",设在绍兴北后街83-85号(原地于2002年被拆),生意更加红火,并开三店一铺,产品销到京城,从此"朱府铜艺"名扬天下。 传到朱宝堂儿子朱德源这一代,因历史战乱原因举家迁往杭州。 解放后,因铜材原料受到限制,朱德源开始走上专门研究铜艺书法之路,融入了杭州的打铜巷,铜艺又开始走向街头巷尾。 出生于书法家之家的朱炳仁先生,从小便师从父亲学书,经过几十年的磨炼,既继承了父亲峻厚、遒劲、朴质的书法风格,又自成笔势雄浑、洒落奔放的格调。优厚的书法造诣使朱炳仁铜书有了书法美,他将绘画、雕塑和书法三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构成富有装饰性的铜书壁挂。 上世纪80年代"朱氏铜雕"传到朱德源长子朱炳仁手里,成为第四代传承人,从做铜字铜牌、铜书壁挂开始,重找和再造了"朱府铜艺"失落了的铜雕技艺,并发展为"杭州一绝"、"中国一绝"。 朱炳仁先生成为"朱府铜艺的"自然传承人,他七岁随父迁杭,自幼深受父亲的艺术熏陶,一直在书画社学艺,他善于对传统铜雕艺术进行挖掘和研究,打破了铜雕“重刻轻雕”的传统制作方法,并总结出“朱府铜艺”七大祖传绝活,使该工艺突破了书画禁忌,真正做到“书、画、刻、雕、锻、铸”六位一体,开创了杭州铜雕发展的新局面,作为新一代杭州铜雕的传承人,他继承了"朱府铜艺"的铜雕技艺,从工艺和理论两个角度对铜雕工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给铜雕艺术带来新的活力,朱府铜艺后代朱炳仁先生迎来了恢复和发展"朱府铜艺"的绝佳时机。他创立了朱府铜雕的新品牌,研发出62项铜雕国家专利技术,用现代铜冶科技工艺建造了杭州雷峰塔、桂林铜塔、常州市天宁寺宝塔、灵隐铜殿、钱王祠铜献殿、绍兴步行铜桥、武汉琴台大剧院、四川峨眉山金顶铜殿、台湾金陵寺祖师庙等大型“中国当代铜建筑艺术”工程三十多项,其经典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组织部以及国家博物馆收藏。
朱炳仁先生在雷峰塔安装现场
朱炳仁先生与82岁的古文物专家罗哲文、91岁的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对大运河保护进行考察
灵隐寺铜殿
杭州朱炳仁铜屋博物馆
2011年时任泰国中国文化中心项目执行总监的老汉儿与朱炳仁先生在《龙凤呈祥》壁画前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