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应瑞字兆麟 (1689—1776),生于公元1689年12月11日,卒于公元1776年3月20日。享年87岁。四川川北镇保宁府阆中人,今四川南充阆中古城北门威德牌坊人。清代康雍乾时期著名军事将领。汉族、祖籍陕西泾阳县交龙堡今咸阳市泾三原交汇处泾阳县安吴镇铁李村南交龙堡秦代名将蒙恬之弟上卿兼将军蒙毅的远世后裔。
蒙应瑞他开创了世界兵备史上,中国军人仅此西征一战,造就蒙氏连同祖上三代三元大将军同时同地,在今天的阆中古城北门区威德坊处封将的伟大创举。
【年少从军】
蒙应瑞7岁时,公元1696年由他先祖蒙顺先祖母王氏先父蒙元亨和先母罗氏第一次带他回到他先父蒙元亨祖居出生地陕西泾阳县交龙堡。
蒙应瑞17岁时,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秋天,蒙应瑞母亲罗氏(祖籍湖南,生于保宁府阆中人早年英逝年仅三十八岁。同年蒙应瑞和他先祖蒙顺、先父蒙元亨第二次回到陕西交龙堡。在他青少年时他先父蒙元亨先祖蒙顺就经常以蒙氏远祖中华统一名将世家秦代陕西一代祖公蒙骜;二代祖公蒙武;三代祖公蒙恬蒙毅的军人文士思想教育他健康成长。
蒙应瑞18岁时,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冬天,他作为长子担负着照顾家庭弟妹与社会的责任。离开锦屏书院投笔从戎积极参加了大清川北镇保宁府阆中行伍军营,当他初到军营时,各级长官和同事问起他为什么要入行伍时,他说:“我的先祖是华夏名将世家,他们是秦朝蒙骜;蒙武;蒙恬、蒙毅,历代文臣武将学习的楷模,作为远世后裔的我理应选择军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首先选择战斗”。参加军人以后在川北镇阆中军营经常取得将士们的夸奖,行伍生涯十余年。从此戎马一生。
【立功拜将】
蒙应瑞31岁时,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时逢西征,在西征大将军的统编下从川北镇阆中军营和松潘镇军营的将士们一起奔赴前线西藏,在抗击准葛尔兵入侵西藏的侵略战争中。在高级将领岳钟琪将军的英明决策指挥下广纳众智,为了减少敌我双方伤亡,降服叛军为清军所用,献计献策。
幸得大将军重用,亲自探查敌营地形,和将士们深入敌营腹中,智取叛军高级将帅首级,后叛军将士为感谢大清康熙皇帝的宽容仁慈和各旗大将军的不杀之恩而降。使长达近四年间的西征战势因此取得了辉煌性的大胜利,西藏平定。蒙应瑞因此战功显赫。
蒙应瑞32岁时(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年,经满汉各征西大将军和川陕总督联合向朝廷及康熙皇帝,奏请:“蒙应瑞西征战功和他先祖蒙顺先父蒙元亨祖籍系陕西省泾阳县(泾三原)交龙堡蒙氏,其远祖系秦朝名将蒙恬之弟上卿蒙毅。蒙恬蒙毅先父蒙武,先祖蒙骜都是秦朝著名战将,蒙氏三世为华夏统一大业功标史册,也是历代文臣武将之楷模。
蒙应瑞先祖蒙顺于康熙十八年护送年满二十岁的蒙应瑞先父蒙元亨从泾三原交龙堡移民四川阆中籍。开始以经营豆腐业为生,后逐步经营餐饮和客栈业以及行走天下商帮,在相当艰苦的情况下,为大清培养了一位难得的军中人才。是大清国之福,百姓将士之福,也是蒙氏之福。
康熙皇帝根据联合奏章得知蒙应瑞特殊战功以区区三十余人结束四年战势战功显赫和川北镇保宁府阆中城当时荒地增多人口稀少的历史原因。荐升蒙应瑞为武将署副将衔(将军从二品),赏赐二品顶戴红珊瑚三眼孔雀花翎以及黄马褂,镇守湖南镇筸镇(驻今凤凰古城)。但由于他弓马可观,智慧多谋,镇守经验不足等因必须安排好家事后,前往华夏各地历练后方可胜任。
同时朝廷和康熙皇帝考虑到蒙应瑞先祖蒙顺康熙帝赐名蒙善宇、先祖父蒙元亨曾多次在西征时的出色后勤保障建功立业钦赐因蒙应瑞贵赠骁骑将军,赏赐头品顶戴双眼孔雀花翎以及黄马褂(从一品)。享受总督待遇(相当于今天的“中将军衔”)。
钦赐川北阆中蒙氏一门三元大将军封地四处,自由选址荒地大小开发建设,“以建宅第,宗祠,蔬菜种植以及休闲踏青”之用。
蒙应瑞先祖蒙顺赐名蒙善宇当时也有86岁,蒙应瑞先父蒙元亨当时已有63岁。
康熙皇帝钦赐四川阆中蒙家将御笔镏金“元戎第”宅匾一道和缎匹银两。意为秦时蒙家将之后从陕西泾阳交龙堡移民四川川北镇保宁府(阆中)第一位主将宅第之意。骁骑将军蒙善宇、骁骑将军蒙元亨父子继续培养蒙氏子孙勤奋学习、为国建功立业。
开垦御赐荒地建设发展…
蒙氏家族祖上三代同时同地封将在阆中城北城区北门井今威德坊处和阆中官民一起接受圣旨和“元戎第”御笔镏金宅匾。因此北门井又有振武井之名实至名归。公元1721年秋开始修建门阔五开间元戎府蒙家宅第,由骁骑将军蒙元亨亲自督建,在川北镇将士的大力协作下于雍正二年竣工完成“元戎第”。
“元戎第”将军府邸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川北阆中市区西北部,现迎恩街二号楼院与四号楼院相连处,有一门面上方为空隙处,公元1949年后为解放路64号,1980年后为迎恩街18号,1990年后为迎恩街20号,即“元戎第”蒙府大门后庭所在地。后为迎接皇恩思恩。受百姓抬爱,后逐步建街故名迎恩街。
也因此蒙应瑞战功显赫原因以川陕商人蒙顺蒙元亨父子行走天下商帮为国建功祖上三代同时同地封将后,康熙皇帝钦赐蒙家将封地四处历史原因才有了今天的官菜园街和七里镇金顶观核桃种植园区蒙家湾之名。
【多年历练】
自从蒙应瑞荐升为武将(将军)安排家事后前往华夏各地历练。在历练期间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至乾隆8年(1743年)止。历练22年期间。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因军功和他先父骁骑将军蒙元亨(公元1724年)。因建元戎第蒙府操劳过度,病故于雍正二年闰四月十六日,享年66岁。
骁骑将军蒙元亨墓葬由蒙应瑞夫人李氏和川北镇将士负责安葬于普贤寺侧。
蒙应瑞先祖骁骑将军蒙善宇回归泾三原交龙堡后也在雍正五年仙逝,当时蒙应瑞因公务繁忙未能及时回家尽孝,当蒙应瑞的上级将军知道此事后,得知蒙应瑞在其父先祖两位将军去逝后都不能回家尽孝,而是把这种忠孝尽在了辖区的百姓、军营,他的言行使更多的将士为之感动。清正严明,顾全大局这种思想得到了嘉奖,各旗将军把蒙应瑞之事奏报于雍正皇帝,并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赏赐缎匹银两给蒙应瑞安置家中之事。
蒙应瑞51岁时,公元1740年乾隆五年乾隆皇帝钦赐蒙应瑞姻婚和赏缎匹银两,自从公元1721年起,蒙应瑞离开阆中,做为一名前往华夏各地历练将军的他,并没有带上家眷,只是有时回家探望。他深知皇恩对蒙氏恩情之大,身为一名地方军官,他要把心血放在所有辖区的安定和谐、繁荣与建设之上。他把家庭的重任和希望留给了骁骑将军父亲蒙元亨、夫人李氏、长子蒙暹。
天复一天,年复一年。然而在他后来所辖区域湖广镇筸这里有一位苗族地方长官的千金赵氏,小蒙应瑞27岁,却深深地爱上了他,非他不嫁,因为当年蒙应瑞封将后奉旨镇守镇筸之事由赵氏父亲负责迎接,但皇帝又考虑蒙应瑞情况需待旨历练,赵父常常给子女她们讲述蒙应瑞将军励志人生的传奇事迹,赵氏随着年龄增长看重的是蒙应瑞将军那种为国为民、一身正气的献身精神,以及对各地各族人民的平等热爱关怀之心。
身为一位将军,蒙应瑞他的言行直接影响着营区的生活和地方的安定,他不能因为此事作出任何选择,情因赵氏小姐是少数民族长官千金,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于是他把这事呈报了上级军官,当上级得知此事后,不但没有怪罪于他,反而经过各将军的共商,把这事连同军务一起奏报乾隆皇上。乾隆皇帝知道内情后,于公元1740年因“恩赏克食”赏蒙应瑞缎匹银两,并把赵氏小姐赐姻于蒙应瑞,当时蒙应瑞已有51岁,赵氏小姐年芳24岁。
蒙应瑞历练22年间得到了直隶总督李卫、大学士总理兵部事务鄂尔泰、直隶古北口提督永常、云南总督署理两广总督庆复、广东碣石副将充总兵官事刘大勋、广东巡抚策楞疏、湖广总督臣鄂弥达、兵部尚书兼理理藩院事务班第、湖广总督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袭骑都尉塞楞额等著名将军和大人们的亲自培养以及全体将士和百姓的关爱。
迅速成长为一名名正言顺杰岀的驻札湖北宜昌镇总兵官和乾隆十年起蒙应瑞官至镇守清朝“八大兵备道”之一的辰沅永靖兵备道湖广镇筸总兵官,镇筸总兵官驻节地,今湖南省凤凰古城沱江镇。
湖广镇筸总兵官蒙应瑞统辖内外玖协营所设营汛。他把一生献给了华夏各地的人民和军旅生涯,在古城凤凰当时所辖区域任期内,加强边卡守备,对民抚绥得宜,边疆平静,维护了湖广辰沅永绥永顺保靖等处兵备历史上的平稳过渡。所辖民间各地区大修水利和学校,各寨苗民和民居共乐升平各安耕凿,边圉宁谧民苗安堵,民间和官府大兴修谱和续志热潮。
蒙应瑞从公元1721年(康熙60年)至公元1743年(乾隆8年)止,历时22年,前往华夏各地营区历练,从目前得到的《明清档案》史料来看 ,从雍正13年至乾隆13年止,这期间蒙应瑞历任过密云城都司之顺义营游击、直隶马兰镇标前营游击、直隶马兰镇标中军游击、广州城守营副将。乾隆8年为湖北宜昌镇总兵官、乾隆10年为湖广镇筸总兵官统辖内外玖协营所设营汛。(镇筸:清代八大军区之一的辰沅永靖兵备道,总兵官驻节地,镇筸城今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
从目前史料得知:镇是明清军队编制,相当现在的军级,全国共十二镇,湖广省四镇,军事长官为总兵(正二品)。镇筸镇总兵驻镇筸(今凤凰县城沱江镇),辖八营(中左右前后、晃州、绥安、长安)、三协(沅州、靖州、绥宁),协的长官相当副师级。
而湖广镇筸总兵官蒙应瑞当时统辖内外玖协营所设营汛。
又从湖南历史大事记史料来看,从公元1745年(乾隆10年)至公元1752年(乾隆15年)历时6年,湖广辰沅永靖历史上平稳过渡。
又从阆中清代史志和墓冢来看,阆中清代历史上出现过几十名总兵官以上职位,但回阆中正寝者居多,然而仅载于公元1982年阆中县志(帝制部份),240页一242页冢墓,从汉代张飞墓起至清末,共载史册22座大墓,整个清代只有8座,出山东胶州人:管清一大墓外,有7名阆中人,其中官至:监司、参将、总兵、巡抚。也只有蒙应瑞一人平安走出,平安回归,正寝于阆中,年87岁,冢墓载:“蒙应瑞墓在城北普贤寺侧”。
又根据蒙氏家庭史料,蒙应瑞逝世后因蒙氏宗祠三人大合墓未修好,临时安葬于普贤寺侧其父骁骑将军蒙元亨墓旁,后起殡蒙氏宗祠。
【应瑞家训】
从蒙应瑞家训来看:“从政者,对上要保持忠诚、坦率,对下要保持团结、友爱,倡导务实勤俭廉政之风。要知道集思广益,功成身退,让贤于能者”。“蒙氏后人应永记‘忠君、爱国、爱民、爱乡’之心。牢记从武之人应多读史书,多学兵法,博览群书,学会变通,战时方能克敌制胜,如能以寡治众,战时降服叛军,后为我方所用,实乃功德无量”。
“镇筸: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民族多为苗族,土家族同胞。人民勤劳,团结合作,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边陲,为清时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重镇。
我们从以上史料综合来看。
我们认为:将者民之生死,国之存亡所系也。蒙应瑞作为一名将领在他和他的上级将军的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还是一位治理边疆,建设边疆的一把好手。虽然说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但是我们决不能回避一个人在历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钦赐“ 元戎第 ”】
“ 元戎第 ” 位于四川南充阆中古城今迎恩街二号楼院与四号楼院相连处,有一门面上方为空隙处。建国后为解放路 64 号;公元 20 世纪 80 年代为迎恩街 18 号;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末为迎恩街 20 号。
原 “ 元戎第 ” 蒙府大门后过庭所在地。 “ 元戎第 ” 蒙府在数百年间的历史长河中,它是川北道上阆中一颗最耀眼璀璨的明珠。于1999 年8 月,城市发展建设征用拆迁 。
始建于公元 1721 年秋奉旨建,在阆中籍陕西人红顶商人骁骑将军蒙元亨的亲自督建下和川北总镇保宁府阆中城将士的大力协作下于 1724 竣工完成。 蒙氏府邸大门正中高悬: 康熙皇帝钦赐蒙应瑞 “ 元戎第 ” 御笔镏金宅匾。
“ 元戎第 ” 宅第选址:阆中城北城门外过桥不远郊区,今古城阆中迎恩街南 ),坐东向西,占地面积呈品字形,门阔五开间,在4500平方米内。意为:蒙氏姓氏发源于山东东蒙山(原:齐国),壮大于西方陕西咸阳(原:秦国),使后人永记蒙氏先祖之恩,与时俱进,忠孝华夏统一大业之历史。以抱皇恩浩大。也因蒙氏祖上三代同时同地在阆中城北城门内封将的重大历史事件跪迎圣恩原因而命名迎恩街历史沿革。
【蒙氏宗祠】
蒙氏宗祠选址:今驻阆部队内原清代川北镇总镇阆中城北演武厅旁。建祠早期奉旨供奉华夏人类始祖伏羲的母亲阆中人华胥和山东蒙氏族祖伏羲和女娲兄妹以及中华统一名将蒙氏世家先祖蒙骜;蒙武;蒙恬蒙毅和历代先祖位。
公元1776年二月“清代八大兵备道之一” 的辰沅永靖兵备道镇守湖广镇筸总兵官蒙应瑞墓修于此。瑞公逝世后因墓未修好,临时葬于普贤寺侧骁骑将军蒙元亨墓旁,墓修好后蒙应瑞墓迁于蒙氏宗祠。随后成为蒙氏将门世家墓群区,共葬有坟墓64座,公元1937年春。因民国政府修建军用机场征用时平毁,总占面积20000平方米内,成为川内历史上最大的无字碑墓区。
【蒙家种植】
蒙家蔬菜种植选址:今阆中古城最繁华的商贸、文化、休闲中心,地处东方广场、人民广场俊豪购物中心、今国际商贸苏宁阆中人民广场店和沃尔玛阆中人民广场店购物中心 , 官菜园街一带 。
清时在川北总镇镇署衙门 (原明帅府 ) 政府菜园部份和菜园旁的荒地上。意为:要使川北镇全体将士,百姓时刻不忘开恳荒地种植蔬菜,教育子孙,勤奋好学,为国建功。一来可以自给自足,二来可以经营为生,造福地方百姓。总占地面积数十亩,后建壹仟余平方米的宅第( 宅第在原阆中卫校处) 和经营餐饮业。
在清代的历史长河中,是专供蒙氏家族人员生活之用,为蒙家私家菜园,深受百姓抬爱,为蒙家官菜园。其种植蔬菜有时也作为地方军营和政府临时官菜急需添补之用。老百姓清荒不济和节日期间临时分送。由蒙应瑞三子蒙暐后人长期经营掌管,由于时代变迁原因,房屋由后人逐步典当变卖,其原房屋大面积已毁,后因田园荒芜而建街,名为“官菜园街”。
现仅存官菜园街1号石门院落,属早期蒙氏家族种植人员居住地。数百年间 也因蒙氏祖孙三代同时同地在阆中城北城门内封将的重大历史事件跪迎圣恩原因而命名官菜园街历史沿革。
【蒙家踏青】
蒙家休闲踏青地选址:今阆中市至南部县212国道线,孙家垭收费站前150米向西前行1公里处,此地现属阆中市七里街道辖区,它风光奇丽,地势奇特,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水库一座,呈吉祥物麒麟形 ( 民国时期为:蒙家湾水库,公元1949 年后不断修扩:名为解放水库,也叫:三八水库) 水库旁边东南岸原是有名的道教景点"禹王观"。
原蒙家山庄宅第座落在椅子形的山湾里,山顶原是有名的道教景点"金顶观"(今金顶观核桃种植生态观光休闲园内)。宅第门前有九层梯形良田护卫。前方有水库,水库东北下方是著名的汉王庙。此意为:"龙以水而名,将以圣恩而发展"。
为纪念山东蒙氏族祖伏羲和女娲孕育在阆中,其母华胥早期生活在阆中原水库北下方2公里处南池附近。以及蒙毅蒙恬远太始祖弟兄被杀害后,后人在众多忠良们的大力保护下,移居陕西省泾阳县交龙堡以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生存于华夏。并教育后人学习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为生,并建宅第于此。 数百年间称 “ 蒙家避署山庄 ”也因蒙氏祖上三代同时同地在阆中城北城门内封将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蒙氏山庄原因而命名蒙家湾。
阆中“元戎府”蒙家府邸。又名“文魁”、“元戎第”蒙府;人称“蒙家桅杆”;俗称:“蒙家大院”;因年代久远又有“蒙家烂桅杆”之称。
【蒙家大院】
阆中蒙家大院“元戎第”蒙家府邸,标准的青代建筑,房屋大小共46间,早期为独立大院。逐步为进大门右邻田家大院,左俟陈家大院,蒙府前大门为迎恩街,后门正面现今为柚柿井巷(详见1926年,民国十五年《阆中县志》地图复制,因当时蒙府围墙还未拆掉,可知一、二)。
从迎恩街南北进入“元戎第”蒙府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有碑文一座,上刻:“大清皇帝诏令:文官过此下轿,武官过此下马,慢行经过 ” 。大门上高悬康熙钦赐“元戎第”,乾隆钦赐“文魁”两道御笔镏金匾额。两扇大门上刻绘有彩色的门神为手执兵器,身着戎装,显得威武雄壮。大门在南边,北边为四间铺面相连。(详见蒙家桅杆大院示意图说明),(蒙府大院原有碑文数座,文革中部份毁坏,其余完整的被运往在今柚柿井做井的建设之用,文字不详)。
正大街门沿下两边,竖立有木桅杆两根,高九米,下为上园下方约一公尺大小的石座一对。桅杆上端串有木斗,斗内插有蒙家先祖蒙应瑞任职时的令旗。紧接着大门口两边,挂有纱灯一对,上书:“钦赐湖广镇筸总兵蒙应瑞”府第。正门两侧有石鼓石方座一对。大门左右两边是木制裙板。整个大门过厅面积约38平方米(净深9.8米,宽3.8米,高5.6 米),两扇大门相隔为前后过厅。正对大门过厅的天井硧壁上绘有麒麟和雄狮图案(大门与前院拆迁于1999年8月,城市发展建设征用)。
走进大门布局为三大天井,两层庭院,成串珠式对称形,穿斗结构的清代建筑,双坡青瓦屋面,屋脊高翘。木质裙板的后过厅紧接第一道天井(前院)南北两边的硧壁上绘有山水风光图案;东面麒麟雄狮图案;地面全是石板铺成。西北幺石门直通铺面四间后门与料房两间,么门内小院栽有名柚树一株。砌有花台,栽有菊花等。
第一道天井与第二道天井连接处为二大门(二大门文革时期由人武部和街道所拆)。二大门总宽6.8米 ,总高5.6米(呈牌坊型,大正门3.2米,两边各为1.8米的小门,两边小门为石柱)。大正门为两根约40cm直径木柱直立,下端为牌坊式石锁抱柱,上盘六角雕花木榨斗拱结构,筒瓦屋面,雕花空心砖瓦,呈牌方形。 美奂绝伦,气势恢宏。二门两侧为三层石座隔墙。二门上高悬“蒙府” 宅匾。
走进二门为第二层庭院天井(中院),两边各为书房三间。紧俟大庭两侧中间,有古汉砖彻成的各种样式的花台、假山,栽有石榴、君子兰、菊花、海棠、米兰、黄桷树等各种名贵花草树木和大金鱼缸,正面为畅开式大庭,面积约为106平方米(宽10.8米,净深9.8米,高7.6 米),大庭两侧各有木楼,地阵板正房一通间,前后有园形宫门两扇,面对大庭,大庭内有六扇大门相隔成为前后大庭,前庭正中放有八仙桌,两边各有太师椅及茶几八把。前庭上方高悬道光钦赐“簪缨济美”御笔宅匾,四个镏金大字,大庭为重要大事年节及接待贵宾时所用,两边为正房、卧房、客房之用。(中院与前大厅拆迁于1998年7月阆中市民族小学建教职员工宿舍时征用,整个大厅建筑房梁两边,屋脊高翘,各三个大型木制“元宝”雕刻支撑,拆迁后六个木制元宝由阆中市收藏家王正选先生收藏。)
通过大厅后,为第三层庭院天井(后院),第三层庭院,整个布局与前大庭(中院)略同。惟正庭前有六扇雕花万字格大门为封闭式堂屋,正中供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下达的16道诏书圣旨及天地君亲师和先祖牌位的神龛,后堂供有约 50 公分高的由蒙应瑞从湖南带回的白玉观音雕像,后为历代蒙氏先祖太君从事佛事活动的地方。院内两边书房,为子孙读书的地方,大庭两边有客房、卧房为居家之用。紧俟后大庭天井两侧中间,也同样彻成有各种样式的花台、假山、大形鱼缸,后院东面有蒙府后门,后门两边为石彻围墙,硧壁上绘有东西南北各种山水人物图案,南面庭院堂屋后侧有耳房五大间成一尺子拐形的小天井为生活及侍者用房。
另有牲畜马房狗房共三大间,东北面有大形花园假山,人造溪流数十平方丈,整个后院栽有名柚、樱树、海棠、米兰、君子兰、广柑树、石榴树、黄桷树、梅花、荷花、兰草、菊花、紫微、珠兰、山茶等各种名贵花草树木。整个后花园时时都掩映在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花草树木丛中。(整个后院毁于清末民初,后逐步成为居民和城郊六村菜地)。
大院建筑与众不同,屋架用料粗大,结构考究,气势不凡,显示出主人的功劳和休养,繁荣与辉煌。加之三道不同时期帝王钦赐御笔宅匾“元戎第”康熙钦赐;“文魁”乾隆钦赐;“簪缨济美” 道光钦赐。三道镏金匾额在此宅中。它显示出蒙氏家 族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国建功的历史,更显示出几代帝王对蒙氏的圣恩之情。
【御笔宅匾】
“元戎第”御笔宅匾
“元戎第”
“元戎第”:“元戎”是古代时期帝王对元帅、大将军或因军事战功显赫的将军一种特殊恩典的荣誉,它代表主将之意,为最高将领。“第”:在这里为主将府第或官邸、宅第的标志。康熙皇帝钦赐蒙应瑞御笔宅匾“元戎第”是蒙府宅第的标志。
昔日川北道上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阆中古城迎恩街“元戎第”蒙府;它座东向西,总占荒地面积呈品字形,4500平方米内。始建于公元1721年秋奉旨建,在阆中籍陕西人红顶商人一品大商荣禄大夫骁骑将军蒙元亨的亲自督建下和川北总镇保宁府阆中城将士的大力协作下于1724年“元戎第”蒙府竣工完成。蒙府大门正中高悬“元戎第”御笔镏金匾额。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 ),康熙皇帝钦赐蒙氏家族。迎接圣恩地点是北城门内北门井区。
情因:中华统一后名将世家秦朝名卿蒙毅的远世后裔陕西泾阳县交龙堡蒙氏入川阆中后,第二代祖公:蒙应瑞字兆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从征西藏。在高级将领的英明决策指挥下。为减少敌我双方伤亡,因得时而起,献计献策,得到大将军重用,并深入敌营腹中,智取叛军高级将帅首级。使叛军将士不战而降,感谢各旗大将军和大清皇帝的宽容仁慈不杀之恩。使长达数年间的战势取得了辉煌性的胜利。
蒙应瑞因此战功显赫。经满汉各旗各路大将军和川陕总督联合上奏朝廷,并详奏蒙应瑞战功事迹和蒙氏家族的来源。康熙皇帝根据联合奏请,荐升蒙应瑞为(武将)将军,赏二品顶戴三眼孔雀花翎。
同时钦赐其先祖蒙顺康熙帝赐名蒙善宇;先父蒙元亨因“忠孝传家,教育有方” 以蒙应瑞贵封骁骑将军封典,赏赐头品顶戴双眼孔雀花翎。
并根据当时四川川北镇保宁府阆中地多人少的原因,钦赐蒙氏封地四处(自由选址荒地开发建设),“ 以建宅第、宗祠、蔬菜种植以及休闲踏青之用”,更好地继续培养蒙氏之后勤奋好学,为国建功立业。
钦赐“元戎第”御笔宅匾一道及缎匹银两。意为:中华统一功臣名将世家蒙家军之后入川阆中第一位主将宅第之意。并于雍正二年蒙府大院落成竣工时高悬于此。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应瑞为康、雍、乾三朝重臣,镇守各地40余年,身受康、雍、乾三位帝王的特殊恩典。
从公元1724年起至晚清末期,凡清代文武各级官员路过迎恩街“元戎第”“文魁 ” 蒙府桅杆大院时,在大门外文官下桥,武官下马,漫步经过。使蒙氏家族在当时阆中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此 “ 元戎第 ” 御笔宅匾高悬蒙府大门前过厅上方,历经 242 之历史( 1724 ~ 1966 ),毁于 1966 年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时期。
“文魁”御笔宅匾
“文魁”
文魁:是古代时期,帝王对钦典状元或文化造就很高的文人学士一种特殊恩典的荣誉标志。乾隆皇帝钦赐蒙旭御笔宅匾“文魁”是对蒙应瑞镇守湖广功劳的肯定和对蒙旭学识的鼓励。
此匾是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钦赐蒙氏家族。迎接圣恩地点是迎恩街“元戎第”蒙府。
情因:蒙应瑞次子蒙旭于乾隆十五年庚午科中举。进京复试,巧遇乾隆皇帝看才子。当乾隆皇帝得知蒙旭是蒙应瑞次子时。其父在蒙旭四岁时,就奉旨远离家乡,并没有带上家眷,前往各地镇守以及任湖广镇筸总兵,镇守各地。蒙旭七岁时,先祖蒙元亨骁骑将军也因病去逝,其父也未能回家尽孝,蒙应瑞也是康、雍、乾三朝重臣,深受三朝君王特殊恩典之人。
其后裔能从四岁开始全靠母亲李氏和兄长蒙暹以及老师精心教育、培养,能顺利地考得一名举人。是值得所有官员教育后人的榜样,并给予鼓励。
钦赐“文魁”御笔宅匾一道。意为清代外籍移民四川川北镇保宁府(阆中)将门之后得第一才子的誉称,蒙旭也因此钦典在外任知县(正七品文职),为国建功效力。
此匾于乾隆十五年起与“元戎第”御笔宅匾高悬于蒙府大门前过厅靠后,“元戎第”“文魁” 。两道镏金匾额从此高悬于蒙府大门前过厅上方。此“文魁”宅匾历经216年之历史(1750~1966),于公元1966年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时毁坏。
“簪缨济美”御笔宅匾
“簪缨济美”
簪缨:是清代官员头上戴的“翎缨顶戴”,为官品级的标志。
道光皇帝钦赐蒙恩诏御笔宅匾“簪缨济美”是对蒙氏入川之后已有六世将门文士世家,历经113年的“忠孝华夏疆土”之历史的高度肯定和对蒙恩诏事迹的特殊赞赏。
此匾是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道光皇帝钦赐蒙氏家族,迎接圣恩地点是迎恩街“元戎第”“文魁” 蒙府。情因:蒙应瑞重孙,蒙恩诏少年四岁时,先父蒙得正于乾隆五十六年出师西征,奋勇杀敌,身负重伤,奉旨回阆,于(公元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八日治疗无效病故,由川北镇将士举人行盛大葬礼,葬于蒙氏宗祠,蒙恩诏先父蒙得正生前系川北镇标左营外委(正八品武职)。
并于嘉庆九年保宁府奉旨在府文庙建昭忠祠纪念人之一。
其次子蒙恩诏以父得正从征西藏奋勇杀敌,身负重伤,治疗无效病故,荫封八品官职,长大后,子顶父职,后行伍学习。蒙恩诏经过各时期将军长期提携后上奏朝廷,
于道光十二年正月初八奉旨拨补太平营(今万源市)右司把总(正七品武职),分防罗文坝。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因公献身边区。遗体由太平营和罗文坝将士百姓护送回到曾养于他家六世将门文士世家的土地阆中。
各将军上奏朝廷蒙恩诏事迹。道光皇帝得知是蒙氏入川之后,从祖先到子孙,已有六世将门文士世家,历经113年的“忠孝华夏疆土”之历史。
为此道光帝钦赐蒙氏“簪缨济美”御笔宅匾一道,此匾从 1834 年起长期高悬于蒙府前大庭上方正中。意为蒙氏家族从远古到清代,世代文武官员,不分种族,不分官位品级,都“忠心报国”,此匾历经132年之历史(公元1834~1966)毁于1966年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时期。
( 清道光元年分巡川北兵备道兼盐运使:黎学锦编纂“保宁府志”第八册,卷四十,选举制,封荫第二页:“蒙善宇以孙应瑞贵赠骁骑将军”)
(清道光元年年分巡川北兵备道兼盐运使,黎学锦编纂:“保宁府志”第八册,卷四十,选举志,封荫第二页:“ 蒙元亨以子应瑞贵赠骁骑将军”)
“公元1926年民国丙寅年仲冬月刘文选编纂《阆中县志》,第五册,卷二十二人物志,人物、十一页载: 蒙应瑞字兆麟,由行伍于康熙五十九年从征西藏以雪夜奋勇杀贼立功荐升湖南镇筸镇总兵,雍正五年引见,恩赏克食,乾隆五年,恩赏缎匹银两,后以老乞休,年七十余,无病而终” 。
“1982年五月一日《阆中县志》帝制时期,204页:蒙应瑞字兆麟,由行伍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从征西藏,以雪夜奋勇杀敌立功,荐升湖南镇筸镇总兵。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引见,恩赏克食,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恩赏缎匹银两,后以老乞休,年七十余,无疾而终”。
阆中将军广场蒙应瑞将军塑像
蒙应瑞,字兆麟,阆中人。投笔从戎,清康熙间西征,以雪夜奋勇杀贼立功,荐升湖北宜昌镇总兵、湖南筸[gān]镇总兵,年七十余归休。康熙赐匾“元戎第”于古城北接匾,遂有“迎恩街”名。雍正初觐见,受厚赏。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恩赏绸缎,并”赐其居所附近官地为“蒙家官菜园”,后遂有“官菜园街”。
公元1982年版《阆中县志》帝制时期,36页:“在北门内者为北井,一名振武井”。
从目前得到的《明清档案》史料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档案来看: 乾隆36年5月6日大学士礼部尚书兼管刑部管理吏部事务刘统勋:“题为依例推升教职官员计开王诏签升山西太原府教授蒙旭签升四川雅州府教授除详开履历俸次外恭候命下遵奉施行”。
清道光元年分巡川北兵备道兼盐运使:黎学锦编纂“保宁府志”卷三十七,二十二页,蒙旭,阆中人,乾隆十五年庚午科举人。
民国丙寅年仲冬月(公元1926年刘文选编纂《阆中县志》),“卷八,十四页”、昭忠祠在府文庙右府署西,嘉庆九年奉旨建。
清道光元年分巡川北兵备道兼盐运使:黎学锦编纂“保宁府志”卷四,第二页“蒙恩诏以父得正从征西藏病故荫八品官”。
民国二十年代“万源县志”卷四、官政门、职官第11页,右司把总分防罗文坝,蒙恩诏,阆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