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桥广场 高义奎
古朴的状元桥位于邛崃市火井镇状元村二组,横跨火井江上。十一洞平石桥如长虹卧波,似玉带束腰,连接南北两岸交通。北岸道旁有一座古色古香,雄伟宽大的桥头碑。碑前就是小巧玲珑的“状元桥广场”。广场往南,面临清澈明亮的火井江,在温暖阳光照耀下滔滔东流。习习春风吹得河边翠竹“沙沙”声响。有农人或荷锄,或负物,在桥上健步行进。夹岸平畴绿野,稼禾丰茂,油绿青葱,十分喜人。远处时有农家屋顶,炊烟袅绕,鸡鸣犬吠,生机勃勃。 状元桥广场上,高大的桥头碑挺立,格外醒目。石碑上斗大的“状元桥”三个楷书大字苍劲挺拔,十分耀眼。碑顶石刻人物云纹,古朴典雅,栩栩如生,生动飘逸。广场两边置有长条坐凳,供游人休息。周围花木扶疏,柳青竹翠,馨香四溢。江水“哗哗”奔流,鱼鸥忽上忽下,闪跃翻飞。抬头远望南面,高耸入云的崇嘏山,浓阴覆没,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山顶薄雾轻萦,白云缥缈,巍巍崇嘏塔如宝剑刺空,若椽笔指天,气势如虹。火井江南岸翠竹浓阴中,耸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酱色六角凉亭。亭内有几个休闲的白发老者在悠闲聊天抽烟。亭外一条水泥小道曲径通幽,小道上用无数小鹅卵石嵌成路面,鹅卵石个个鼓起小小的半圆头排列有序,或成孔方古钱状,或排列成四方阵,小径蜿蜒穿过茂密的竹林,直达“邛芦路”大道。公路上汽车来往穿梭,风驰电掣。公路边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砖筑白色仿古指路碑。碑上竖书“状元桥”三个大红字,示意此去状元桥,十分引人注目。有三三两两的来往游人游览观赏,无限赞叹状元桥的古朴风采。 状元桥广场青石板地面上,镶嵌着几块线刻图文的黑色方形石板与地面齐平。石板上书有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之“最”,随时吸引前来旅游观赏的人们仔细观看与盛情赞叹。兹将其文照录于后: 一、“第一个状元孙伏伽,唐武德五年科举状元。” ——孙伏伽(?~658),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十二月,唐朝举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孙伏伽参加考试,最终在参考的三十名举子中,竭力蟾宫折桂,高中了头名状元,开始他的仕途之路。唐贞观元年(627),孙伏伽任大理寺少卿,贞观十四年(641) 升职为大理寺正卿(最高法院院长),之后调任陕州刺史(地方长官)。永徽五年(654) ,孙伏伽年老辞官。显庆三年(658) 于武城(现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家中寿终正寝。 二、“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晚清 直隶省河间府 肃宁县人,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 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 书法,尤以小楷为著。 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 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出版有《 大唐三藏圣教序》 、《兰亭序》等小楷字帖多部,大字法帖亦有出版。刘春霖的名字已载入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受日伪打击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享年 七十二岁。其墓地在河北省保定市。 三、“最年轻的状元莫宣卿中状元时年仅十七岁,是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莫宣卿(834~869),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农历八月十七日生于封川县文德乡长乐里(今广东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东坡锣鼓岗)。他是两广的第一名状元,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高中状元时,年仅十七岁。 四、“最老的状元尹枢。唐代的状元尹枢七十岁中状元,是史上最大年纪的状元。” ——尹枢,阆州(今南充阆中)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唐德宗贞元七年(791)辛未科状元及第,时已七十二岁。卒于唐德宗贞元末期。 从唐高祖时的第一科举状元孙伏伽算起,一直到清朝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为止,中国科举史上共出了777个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