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057|评论: 14

回复冉景国老师关于临邛道士杨通幽之籍贯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1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冉景国老师关于临邛道士杨通幽之籍贯问题
       冉景国老师好!
       你的一些说法我既有同感,也有不同看法,即你说2007年曾经问过一个南昌诗友,关于杨通幽是否南昌人的问题,他说没有听说过。我认为,一个人不代表南昌市共约530万人口。
       比如
       朱水碾的朱氏族谱就记载,朱氏始祖于清初从江西南昌的“洪都县”迁至邛崃,今查:南昌市除了历史上曾经“别名”洪都外,如今的南昌市区县中,已然没有一个叫洪都县的地方了!
       今南昌历史上有若干曾用名,央视一期地理类节目中,甚至说南昌的别称多达二十余个,居中国第一,其次是西安,达五、六个。
       我想曾用名多达第三位的,可能就是邛崃了。比如:临邛、邛州、临邛郡、邛县、邛崃。如果再加上秦筑临邛城以前,此地早就有一个叫“䢺”的国家的话,如今邛崃的“别称”也多达六个了。
       这六个“别称”中,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是临邛,因为“临邛县”有西汉的卓文君和世界上最先利用天然气的火井!
       最不知名的是邛崃,大多数省外人认为邛崃不过是中国西部的小县而已。常在外地与同行交流的尚崇伟老师就深有体会:同行中认为邛崃只有一个邛窑,压根就不知晓邛崃还有卓文君和火井,更不知道邛崃还有易学家胡安、严君平、张行成,以及“女状元”黄崇嘏……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
       如果解释邛崃就是古之临邛县的话,大家立刻想到卓文君、黄崇嘏等等,这就是地名的内涵和文化魅力!
       而邛州更名为邛崃在民国初年,当民国十一年(1922)宁缃主编《邛崃县志》时,在卷首中就指出:“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名也,从邑(部)工声。(过去说)‘邛’是昂(注:无日字头,音昂。手写板无此字),‘崃’当作来,与踞(注:山字旁)崃异,与邛亦异。(其实)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
       又曰:“此地秦名临邛。临邛不得谓之邛,亦尤临海(在浙江)不得谓之海,临洮(在甘肃)不得谓之洮,临川(在江西)不得谓之川”的道理一样。
       同感是
       在我过去的调查中,也有许多搞不清邛崃历史人物,以及地名历史的邛崃人,其中多数人没有得到传承,也没有机会查翻史籍,有的人没有对到手的史料进行全面、仔细的研读,对史籍记载视而不见,或者先入为主,或者人云亦云。许多珍贵的史料好比明珠落海,眼看就要失传!
       比如
       临邛人使用石油与天然气同时代;被现代史志搞错和漏记的拦江堰;诸葛亮南征过临邛并第七次在孔明乡“躲兵槽”擒获孟获的三国文化;文成公主和亲经过唐蕃古道临邛段;唐僧取经过临邛等。
       其中
       唐僧取经过临邛,之后南辕北辙经甘肃、新疆绕行至印度,然后经西藏“旋返”回长安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就明明白白的记录在由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序〉中,然而没有人进行过仔细研究,便按《西游记》的说法,随声附和:“唐僧取经从长安出发!”

       由于两个多月来,我都在对我的民间调查材料进行重修式的整理,需要引用大量历史记录来佐证我的调查和推论,在查阅史料过程中,无意间看到了有关杨通幽的记载,当有微信友圈朋友问及杨通幽究竟是哪里人时,我便说:“杨通幽是今南昌的洪都人。”并指明出处是清康熙《邛州志》第157页。
       该条说:“杨通幽,洪都人,唐天宝间,修道临邛……白乐天《长恨歌》曰:‘临邛道士洪都客,能以精神致魂魄。’道士即通幽也。”
       但你说杨通幽是广汉人,而我说我相信历史记载,认为康熙朝的邛州人早就考证过杨通幽是何许人了,毕竟他们比我们早三百多年,比现代人掌握的史料要丰富得多。
       由此引起的讨论,我认为很正常,因为你我都不是学霸,共同目的是挖掘和弘扬邛崃的历史文化。故我接受你的建议:查一下《邛崃经纬》中有否这类史料。如果查到的话,当有人再同及同类问题时,我会告诉他两种不同的答案和出处,让问者或读者自行思考判断,因我不能对史料视而不见,也不能对新的佐证材料存有偏见。
       比如
       当有网友看到我的《失子坡与寄子院》一文中引用《成都旧事》作佐证时,他给我提供了另一个民间说法,而且有史可查,非常宝贵,故重校该文时,我兼容并蓄,目的是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史料,以供读者进行研究。
       原文辑录:
       相传五代末年,后蜀皇帝孟昶为躲避宋军讨伐,逃到临邛西部山区,皇子不幸病故于一处坡地,之后将尸体暂时寄放在铁佛寺。后人追忆此事,将那处坡地叫着失子坡,把寄放过皇子尸体的铁佛寺改称为寄子院。后来失子坡被音译为:石子坡,即现今的石坡乡。
       我所引证的《成都旧事》如此记载:“石子坡多古庙,五里有寄子院,土人相传为蜀王孟昶寄子处,考其碑亦有此说,……然正殿金身大佛三尊,铸有万历字样。”

       网友提供的另一民间说法
       公元691年,唐高宗李治第三子杞王李上金逃难于此,儿子李义荀病死于一处坡地。李上金将子寄于望云庵中,又在天竺寺寻得棺材,葬于望云庵后坡地,此墓今在。
       后来天竺寺更名为:插灵寺;望云庵后山名:皇坟山,山顶名:皇坟顶;望云庵更名为:铁佛寺。明末清初张献忠烧毁铁佛寺后仅余32尊铁佛,民国时期,周家重修铁佛寺后改名为:寄子院。
       注
       李上金:唐高宗与姬待之子,永徽元年(650)封杞王,永徽三年(652)年封为益州大都督,同年开修石笋山摩崖造像,系奉唐高宗旨意为王皇后祈求子嗣,后历116年完成。见《石笋山造像碑记》:“王皇上金,禹贡大兴永徽三年。”
       姬待:大臣送进宫中的美女,属嫔妃一类。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李上金与李素节(唐高宗李治与萧淑妃之女)密议推翻武则天,密议处即名:官厅,之后李素节被武则天赐死,李上金携子逃至今称的石坡地方,遂有“失子坡”的典故。
       益州大都督:唐贞观元年(627)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益州大都督属于剑南道节度使管理,剑南道治所在今成都。剑南道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
       显然
       这不是相互矛盾的不同版本,而是两个时代中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一件发生在初唐武则天时期,一件发生在五代末年,各有情节,互不冲突,都有可能形成“失子坡”的历史地名,都值得研究。于是我兼收并蓄,不先入为主,或者以其一否定其二。因我进行的调查,本来就是发现和挖掘散落在民间的历史。
       最后说一下
       我原计划用两个月时间完成已达56万文字的重修,但由于工作量大,且我的劳动效力不高,如今还难说好久能够完成,待重修结束后,我会将新作——包括暂定名的《杨通幽籍贯之谜》以及部分补充改动较大的调查材料发到此论坛上,征求你以及其它读者的看法好吗?
       由于我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太多,文字较长,不方便直接发在“把根留住”的手机微信友圈中,特选择在“麻辣论坛”上回复你,希望你不要见怪!
                                                                                                                                         凡丁
                                                                                                                                         2020/4/11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旧小说《仙传拾遗》
     【原文】
       杨通幽,本名什伍,广汉什邠人。幼遇道士,教以檄召之术,受三皇天文,役命鬼神,无不立应。驱毒疠,剪氛邪,禳水旱,致风雨,是皆能之,而木讷疏傲,不拘于俗。其术数变异,远近称之。
       玄宗幸蜀,自马嵬之后,属念贵妃,往往辍食忘寐。近侍之臣,密令求访方士,冀少安圣虑。或云:“杨什伍有考召之法。”
       征至行朝。上问其事,对曰:“虽天上地下,冥寞之中,鬼神之内,皆可历而求之。”上大悦,于内置场,以行其术。
是夕奏曰:“已于九地之下,鬼神之中,遍加搜访,不知其所。”
       上曰:“妃子当不坠于鬼神之伍矣。”
       二日夜,又奏曰:“九天之上,星辰日月之间,虚空杳冥之际,亦遍寻访而不知其处。”
      上悄然不怿曰:“未归天,复何之矣?”炷香冥烛,弥加恳至。
       三日夜,又奏曰:“于人寰之中,山川岳渎祠庙之内,十洲三岛江海之间,亦遍求访,莫知其所。后于东海之上,蓬莱之顶,南宫西庑。有群仙所居,上元女仙太真者,即贵妃也。谓什伍曰:‘我太上侍女,隶上元宫。圣上太阳朱宫真人,偶以宿缘世念,其愿颇重,圣上降居于世,我谪于人间,以为侍卫耳。此后一纪,自当相见,愿善保圣体,无复意念也。’乃取开元中所赐金钗钿合各半,玉龟子一,寄以为信,曰:‘圣上见此,自当醒忆矣。’言讫流涕而别。”
       什伍以此物进之,上潸然良久。乃曰:“师升天入地,通幽达冥,真得道神仙之士也。”手笔赐名“通幽”,赐物千段,金银各千两,良田五千亩,紫霞帔、白玉简,特加礼异。
       暇日问其所受之道,曰:“臣师乃西城王君青城真人,昔于后城山中,教以召命之术曰:‘可以辅赞太平之君,然后方得飞升之道。’戒以护气希言,目不妄视,绝声利,远嚣尘,则可以凌三界,登太清矣。”
       又问升天入地,何门而往,何所为碍。
       曰:“得道之人,入火不爇,入水不濡,蹑虚如履实,触实如蹈虚。虽九地之厚,巨海之广,八极之远,万方之大,应念倏忽,何所拘滞乎(九地之厚起二十五字据明钞本补)。所以然者,形与道合。道无不在,毫芒之细,万物之众,道皆居之。”
       上善其对。居数载,乃登后城山,葺静室于其顶,时还其家。门人言天真累降于静室。一旦与群真俱去。(出《仙传拾遗》)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思考之二
      《长恨歌》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
       查史
       唐玄宗:685年9月8日生,762年5月3日卒。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安史之乱发生时,逃难于成都,时年70岁。
       明皇(即玄宗)梦游广寒宫时间:开元六年(718),时年33岁。
       唐旧题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玄宗“开元六年(718),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
       杨玉环封为贵妃时间:天宝四年(745年),玄宗时年60岁。
       安史之乱发生时间:755年12月,玄宗时年70岁。
       唐肃宗李亨:756-761在位。于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今宁夏灵武自行登基即位,改元至德。即位时,“遥奉玄宗为太上皇。”
       安史之乱:始于755年12月16日,历经唐肃宗(756-761)一朝,到唐代宗宝应二年(763)2月17日,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战败后自缢死,历时七年零二个月。
       分析
       1、安史之乱结束时,唐玄宗已去世九个半月。他呆在成都多久没见记载,但唐肃宗李亨即位时,曾“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期间,他曾给成都大慈寺赐匾。李隆基回长安后禁闭深宫,即使当年的“临邛道士杨通幽”还在,也没有条件再“上穷碧绿下黄泉。”
       2、我认为《长恨歌》是诗歌艺术品,并非史诗。以表现缠绵爱情出名的诗人白乐天在《长恨歌》中描述的“上穷碧绿下黄泉”情景,是对唐旧题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的借题发挥。
       因开元六年(718),唐玄宗还没有纳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为贵妃,并未发生“七月七日长生殿”情节,《长生殿》只是后世根据《长恨歌》演绎的一出戏名。
       但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鸿都客”是“临邛道士”是可能的,因白居易与杨通幽同时代,故《康熙志》考证:“道士即通幽也,唐天宝间,修道临邛。”
                                                                                                                                      2020/4/13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思考之三
       所谓鸿都
       今查
       鸿都
       一、指:汉代藏书之所。
       二、指: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设在鸿都门的学校。
       三、借指:秘书省。
       其中
       汉代藏书之所
       依据
       (1)《后汉书•儒林传序》曰:乃“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
       (2)晋王羲之《书论》曰:“蔡尚书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3)南朝陈徐陵《序》曰:“往世名篇,当今巧制,分诸麟阁,散在鸿都,不籍篇章,无由披览。”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设在鸿都门学校
       依据
       (1)唐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杨沟连凤阙,槐路拟鸿都。”
       (2)唐王维《谢御书集贤院额表》曰:“于是九流百家,韦编缃帙,烂然虎观,盛彼鸿都。”
       鸿都借指秘书省
       依据
       唐王昌龄《灞上闲居》诗:“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李云逸注:“鸿都,汉代朝廷藏书之所。此处代指昌龄供职之秘书省。
       唐旧题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玄宗“开元六年(718),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
       分析
       唐玄宗:685年9月8日生,762年5月3日卒。
       白居易:772年-846年,诗人,作《长恨歌》时,唐玄宗已去世三、四十年。
       柳宗元:773年-819年,文学家。作《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时,唐玄宗已去世三、四十年;距离“开元六年(718)八月,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三人同在云上游月”时间晚七、八十年。
       白居易和柳宗元为同时代人,各自作品:《长恨歌》和《龙城录》所记不一致,《长恨歌》说:唐明皇下诏临邛道士“上穷碧绿下黄泉”招致杨贵妃魂魄;而《龙城录》却说:“明皇梦游广寒宫。”
       由于二人都不与唐玄宗同时代,作品《龙城录》记述的是民间传说;而《长恨歌》描述“长生殿”的情节,系根据“明皇梦游广寒宫”发挥的空间想象,作为文学作品欣赏固然好,若作为史料来探讨“鸿都客”是没有意义的!
       再说,设在“鸿都门”的学校,是在东汉末年的灵帝(168-184)时期,唐代的杨通幽,哪有机会进东汉的鸿都门学校呢?
       因
       唐骆宾王诗比喻的是:“槐路拟鸿都。”而唐王维《谢御书集贤院额表》形容的是:唐代中期“九流百家,盛彼鸿都。
       故
       我认为:杨通幽是来自培养各类人材的“鸿都门学校”之客,乃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
       但是,白居易说“鸿都客”是“临邛道士”,应当是经白居易考证过的。
                                                                                                                                         2020/4/13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思考之四
       所谓鸿都客
       唐白居易《长恨歌》中:“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用浅白的诗句明确告诉读者:“临邛道士是从鸿都地方来的。”
       但是查“鸿都客”时有此一说:“作品中一般指神仙中人。”
       其出处是
       徐朔方对清人洪升《长生殿•传概》剧本进行校注时,将“鸿都客引会广寒宫,织女星盟证长生殿。”校注为:“鸿都客,神仙中人……鸿都,即仙府。
       系根据唐旧题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传说:玄宗“开元六年(718),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
       按
       洪升:1645-1704,清初剧作家。《长生殿•传概》取材自唐代白居易《长恨歌》诗。
       徐朔方对清人作品《长生殿•传概》进行校注,那么徐朔方应该是清末或民国时期人吧?原来将“鸿都”说成“仙府”的是他!

       经过以上系列考证后发现,唐代并无设在鸿都门的学校,所有关于“鸿都”和“鸿都客”的出处,都与杨通幽毫不相干。
       连
       清末民初人徐朔方也觉得不靠谱,所以他校注《长生殿•传概》时,又将“鸿都”说成玄之又玄的“仙府”,给现代人考证杨通幽籍贯新添加上错乱。
       如今
       我有理由相信清康熙《邛州志》第135页载:“杨通幽,洪都人,唐天宝间修道临邛”是正确的。
       我还认为:
     “鸿都”即“洪都”,现之南昌古称洪都,杨通幽就是今之南昌市人。
       虽然
       我无法找出白居易《长恨歌》原件证明原诗用的是“洪都”而非“鸿都”,但一个事实是:后人在传抄唐诗宋词时,有的抄录者按自己理解进行改动,故有些诗词版本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不乏改得比原作更好的作品,这种情况读者应该知道,不进行举例。
       即便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的是鸿都,那也合情合理,因为诗歌作品是文学创作,雅化用词很正常,不比报道新闻时事必须采用地方实名。

       再说,杨通幽原籍哪儿不重要,只要公认他是“临邛道士”就对了!
       以上
       是我个人的理解,读者不必附和,请各位独立思考。
       全篇完
                                                                                                                                          2020/4/14

 楼主| 发表于 2020-4-15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邛崃别称(指曾用名)共有十个,即:临邛、邛州、临邛郡、邛县、昂来、昂州(见后注)、邛崃。加上秦筑临邛城以前,此地先后有叫:濮、邛、䢺(古作䣢,音义同)的三个国家。
       其中濮国之后为邛国和䢺国。因秦统一中国战争初始时,䢺即归顺废于镇,之后秦在邛国地界筑城,故名临邛。
       以上十个“别称”中,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是临邛,因为“临邛县”有西汉的卓文君和世界上最先利用天然气的火井!
       不太知名的是邛崃,大多数省外人认为邛崃不过是中国西部的小县而已。常在外地与同行交流的尚崇伟老师就深有体会:同行中认为邛崃只有一个邛窑,压根就不知晓邛崃还有卓文君和火井,更不知道邛崃还有易学家胡安、严君平、张行成,以及“女状元”黄崇嘏……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
       但如果解释邛崃就是古之临邛县的话,大家立刻想到卓文君、黄崇嘏等等,这就是地名的内涵和文化魅力!
       最不知名的是“昂来”和“昂州”,民国《邛崃县志》主编宁缃指出:“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
       清中期复名邛州,民国二年更名为邛崃县。
       民国十一年(1922)宁缃主编《邛崃县志》时,在卷首中指出:“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名也,从邑(部)工声。(过去说)‘邛是昂(注:无日字头,音昂),崃当作来。与踞(注:山字旁,音居,水名)崃异,与邛亦异。’(其实)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而独存邛州,又讹为‘昂州’。”
       顺便提示
       以宁缃考证看,《今日邛崃》报之刊头单耳旁的“邛”字,系臆造字,查《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以及现代字典皆无此字,不知读音和意义。
       分析
       可能沿袭于元、明、清时期临邛的曾用名:“昂来”和“昂州”(注:“昂”字,无“曰”字头,音:昂。)康熙等字典有若干种释义,都与“邛”字无关,其中一种释义同“昂”字。
       故民国《邛崃县志》主编宁缃指出:“‘昂来’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原因是元代统治者不懂汉文化,建议更写该报刊头!
       说明
       我用的手写板,不显示该字,因叙述麻烦,请使用拼音法的读者提供该字!
                                                                                                                                           2020/4/1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5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关于清康熙《邛州志》第157页记载:“杨通幽,洪都人,唐天宝间修道临邛。”
       邛崃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对旧志之〈点释说明〉(见《前言》部分)
       一、这次点释,以1984年从北京图书馆复印的康熙版《邛州志》为蓝本,只作点释,不作评论。
       二、原著中的字句,包括错字、误词语,全部照录,不增损一字,不改易一字,保持原著风格。对原著中的错字后加(为《》)更正。

       关于《仙传拾遗》说:“杨通幽,本名什伍,广汉什邠人。”
       传与我相同文档的,还有一名某中学高级教师,我特别问他:《仙传拾遗》中的“广汉什邠”可不可能是笔误?他肯定地说:“原文如此,没有笔误!”
                                                                                                                                                 2020/4/1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崃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对旧志之〈点释说明〉(见《前言》部分)
       一、这次点释,以1984年从北京图书馆复印的康熙版《邛州志》为蓝本,只作点释,不作评论。
       二、原著中的字句,包括错字、误词语,全部照录,不增损一字,不改易一字,保持原著风格。对原著中的错字后加(为《》)更正。
       四、对原文中用字词,与现行文中字词不同的,如白居易《长恨歌》志书为:“‘回头’一笑百媚生”,现行教科书为:“‘回眸’一笑百媚生”。用注释说明。

发表于 2020-4-17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字值千金!
感谢董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录: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发表于 2020-4-26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20-4-18 17:03
录: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 ...

一直晓得有长恨歌,就是没有正经去读过;
今日一见,名副其实 长恨歌,这么长;
白居易了不起的人物,那个时代敢骂皇帝,其实要勇气呢;敬佩古代诗人的气节!

发表于 2020-4-26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贺婚喜欢用这四句,原来这精典诗句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谢谢楼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墨_缘 发表于 2020-4-26 11:21
现代人贺婚喜欢用这四句,原来这精典诗句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谢谢楼主!

       《长生殿》是许多剧种中的传统折子戏,川剧也有《长生殿》的“胡琴戏”,剧词工整,曲牌优美缠绵,生腔高亢入云,女腔悠扬婉转。
       举例
       剧词:妃子请!旦叫板:陛下请!
       起腔
       生:携玉手并双肩同把阶下,旦:但只见孟秋月照定皇家。
       生:但不知那双星可曾瞧下,旦:若瞧见一定要怜悯于咱。
       生:拈信香并跪在长生殿下,旦:君妃们好一似并蒂莲花。
       生:李隆基与妃子恩情不假,旦:杨玉环蒙圣恩雨露交加。
       生:但愿得生生世鹊桥拱架,旦:比目鱼连理枝偕老白发。
       生:与天地共长久龙凤永跨,旦:杨玉环有二意双星共察。
       ……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墨_缘 发表于 2020-4-26 11:13
一直晓得有长恨歌,就是没有正经去读过;
今日一见,名副其实 长恨歌,这么长;
白居易了不起的人物, ...

感谢墨缘老师关注!

发表于 2020-4-2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20-4-26 21:03
《长生殿》是许多剧种中的传统折子戏,川剧也有《长生殿》的“胡琴戏”,剧词工整,曲牌优美缠绵 ...

凡丁老师说起川戏,让我回想起读中专时暑假期间,在邛崃与表姐夫一路去剧场看过全本川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之前,在我初中毕业后去舅舅家,拿到一本川剧剧本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后带回杨湾,认真的读完剧本,所以看戏的时候,就知道剧情如何发展下去,戏演到到最后舞台道具:一道青烟起坟墓大开,俩只蝴蝶翩翩起舞向天空飞去......;梁祝的神话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
看戏是在邛崃城的什么剧场,我搞不清楚了;

中国的戏剧不管是川剧还是京剧以及黄梅戏等剧种,其他的不说,就其台词就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台词作者写得十分精练;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墨_缘 发表于 2020-4-26 23:14
凡丁老师说起川戏,让我回想起读中专时暑假期间,在邛崃与表姐夫一路去剧场看过全本川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

       你看的川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应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前后,由邛崃川剧团上演的传统川剧高腔《柳荫记》,地点在东街剧场,今尚有老演员们仍在坚持演出。
       当时正逢文革中由京剧一枝独秀,转变为各剧种百花齐放的时期,也是邛崃川剧团的黄金时代,演员们风华正茂,传统戏目和历史题材被纷纷挖掘整理上演,如《十五贯》、《卓文君》等。
       担纲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员,记得有钟玉泉(团长)饰梁山伯;著名演员叶薇茵饰祝英台;另外还有当家小生王树清,名演员陈必成分别饰演。可能还有其它组合。
       邛崃籍的著名演员张素萱当时在省川剧团,可能客串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我虽然没有看到,但听过她与其它演员共演的川剧高腔折子戏《访友》录音磁带。
      《访友》一场是全剧的精华,今凭记忆写出其中经典唱词(片断)与你共享
       剧情提要
       当梁山伯与祝英台学成分别后,山伯因病,百日之期方才到祝家庄访友提亲,获知祝英台为女扮男装求学,并假以九妹之名自许终生的真相,但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英台已经身许马家后,倍感凄怆地唱道:
       想当初,弟本是白面书生,尔雅温文。(帮腔)到今朝啊,
       山伯接唱:
       晴空霹雳响一声,冷水浇头怀抱冰,哎呀呀,祝贤弟,你好负义,你好薄情。只顾马家连理并,全不念弟兄结拜情。一要怨,你爹爹做事心太狠;二要怨,月老做事不公平;三要怨,祝贤弟你言而无信,一身二许为何因?同林乌尽遭弓弹损,比目鱼却被猛浪分。提将起,你口把心问,不由人珠泪淋淋。
       英台唱道:
       一杯浊酒奉劝君,兄伤情来弟伤情,我这里拭干腮边泪,兄那里咽喉哽哽,不肯沾唇。这杯酒啊,权为媒证……
       此时英台已抱以死许身的决心,但山伯不解,问道:贤弟,姻亲?
       英台唱:姻亲事不成。
       山伯唱:兄要回家门。
       英台唱:难解离别恨。
       山伯唱:纵死不忘情。(帮腔)纵死不忘贤弟情。
       临别时英台唱道: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对对白鹤歇在松林。本得留兄长谈论,犹恐怕爹妈回家庭。上有爹妈家教紧,若不然要送兄到十里长亭。今朝分别,人居两地,天各一方,月共一轮。
       山伯追悔莫及,最后唱道:
       我好痴来,我好呆,瞎眼认不出是女裙钗。若知她是裙钗女,早遣冰媒下聘来!说什么柳荫结拜,义重情怀,凭空降下无情剑,打得鸳鸯两分开!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