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冉景国老师关于临邛道士杨通幽之籍贯问题
冉景国老师好!
你的一些说法我既有同感,也有不同看法,即你说2007年曾经问过一个南昌诗友,关于杨通幽是否南昌人的问题,他说没有听说过。我认为,一个人不代表南昌市共约530万人口。
比如
朱水碾的朱氏族谱就记载,朱氏始祖于清初从江西南昌的“洪都县”迁至邛崃,今查:南昌市除了历史上曾经“别名”洪都外,如今的南昌市区县中,已然没有一个叫洪都县的地方了!
今南昌历史上有若干曾用名,央视一期地理类节目中,甚至说南昌的别称多达二十余个,居中国第一,其次是西安,达五、六个。
我想曾用名多达第三位的,可能就是邛崃了。比如:临邛、邛州、临邛郡、邛县、邛崃。如果再加上秦筑临邛城以前,此地早就有一个叫“䢺”的国家的话,如今邛崃的“别称”也多达六个了。
这六个“别称”中,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是临邛,因为“临邛县”有西汉的卓文君和世界上最先利用天然气的火井!
最不知名的是邛崃,大多数省外人认为邛崃不过是中国西部的小县而已。常在外地与同行交流的尚崇伟老师就深有体会:同行中认为邛崃只有一个邛窑,压根就不知晓邛崃还有卓文君和火井,更不知道邛崃还有易学家胡安、严君平、张行成,以及“女状元”黄崇嘏……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
如果解释邛崃就是古之临邛县的话,大家立刻想到卓文君、黄崇嘏等等,这就是地名的内涵和文化魅力!
而邛州更名为邛崃在民国初年,当民国十一年(1922)宁缃主编《邛崃县志》时,在卷首中就指出:“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名也,从邑(部)工声。(过去说)‘邛’是昂(注:无日字头,音昂。手写板无此字),‘崃’当作来,与踞(注:山字旁)崃异,与邛亦异。(其实)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
又曰:“此地秦名临邛。临邛不得谓之邛,亦尤临海(在浙江)不得谓之海,临洮(在甘肃)不得谓之洮,临川(在江西)不得谓之川”的道理一样。
同感是
在我过去的调查中,也有许多搞不清邛崃历史人物,以及地名历史的邛崃人,其中多数人没有得到传承,也没有机会查翻史籍,有的人没有对到手的史料进行全面、仔细的研读,对史籍记载视而不见,或者先入为主,或者人云亦云。许多珍贵的史料好比明珠落海,眼看就要失传!
比如
临邛人使用石油与天然气同时代;被现代史志搞错和漏记的拦江堰;诸葛亮南征过临邛并第七次在孔明乡“躲兵槽”擒获孟获的三国文化;文成公主和亲经过唐蕃古道临邛段;唐僧取经过临邛等。
其中
唐僧取经过临邛,之后南辕北辙经甘肃、新疆绕行至印度,然后经西藏“旋返”回长安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就明明白白的记录在由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序〉中,然而没有人进行过仔细研究,便按《西游记》的说法,随声附和:“唐僧取经从长安出发!”
由于两个多月来,我都在对我的民间调查材料进行重修式的整理,需要引用大量历史记录来佐证我的调查和推论,在查阅史料过程中,无意间看到了有关杨通幽的记载,当有微信友圈朋友问及杨通幽究竟是哪里人时,我便说:“杨通幽是今南昌的洪都人。”并指明出处是清康熙《邛州志》第157页。
该条说:“杨通幽,洪都人,唐天宝间,修道临邛……白乐天《长恨歌》曰:‘临邛道士洪都客,能以精神致魂魄。’道士即通幽也。”
但你说杨通幽是广汉人,而我说我相信历史记载,认为康熙朝的邛州人早就考证过杨通幽是何许人了,毕竟他们比我们早三百多年,比现代人掌握的史料要丰富得多。
由此引起的讨论,我认为很正常,因为你我都不是学霸,共同目的是挖掘和弘扬邛崃的历史文化。故我接受你的建议:查一下《邛崃经纬》中有否这类史料。如果查到的话,当有人再同及同类问题时,我会告诉他两种不同的答案和出处,让问者或读者自行思考判断,因我不能对史料视而不见,也不能对新的佐证材料存有偏见。
比如
当有网友看到我的《失子坡与寄子院》一文中引用《成都旧事》作佐证时,他给我提供了另一个民间说法,而且有史可查,非常宝贵,故重校该文时,我兼容并蓄,目的是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史料,以供读者进行研究。
原文辑录:
相传五代末年,后蜀皇帝孟昶为躲避宋军讨伐,逃到临邛西部山区,皇子不幸病故于一处坡地,之后将尸体暂时寄放在铁佛寺。后人追忆此事,将那处坡地叫着失子坡,把寄放过皇子尸体的铁佛寺改称为寄子院。后来失子坡被音译为:石子坡,即现今的石坡乡。
我所引证的《成都旧事》如此记载:“石子坡多古庙,五里有寄子院,土人相传为蜀王孟昶寄子处,考其碑亦有此说,……然正殿金身大佛三尊,铸有万历字样。”
网友提供的另一民间说法
公元691年,唐高宗李治第三子杞王李上金逃难于此,儿子李义荀病死于一处坡地。李上金将子寄于望云庵中,又在天竺寺寻得棺材,葬于望云庵后坡地,此墓今在。
后来天竺寺更名为:插灵寺;望云庵后山名:皇坟山,山顶名:皇坟顶;望云庵更名为:铁佛寺。明末清初张献忠烧毁铁佛寺后仅余32尊铁佛,民国时期,周家重修铁佛寺后改名为:寄子院。
注
李上金:唐高宗与姬待之子,永徽元年(650)封杞王,永徽三年(652)年封为益州大都督,同年开修石笋山摩崖造像,系奉唐高宗旨意为王皇后祈求子嗣,后历116年完成。见《石笋山造像碑记》:“王皇上金,禹贡大兴永徽三年。”
姬待:大臣送进宫中的美女,属嫔妃一类。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李上金与李素节(唐高宗李治与萧淑妃之女)密议推翻武则天,密议处即名:官厅,之后李素节被武则天赐死,李上金携子逃至今称的石坡地方,遂有“失子坡”的典故。
益州大都督:唐贞观元年(627)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益州大都督属于剑南道节度使管理,剑南道治所在今成都。剑南道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
显然
这不是相互矛盾的不同版本,而是两个时代中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一件发生在初唐武则天时期,一件发生在五代末年,各有情节,互不冲突,都有可能形成“失子坡”的历史地名,都值得研究。于是我兼收并蓄,不先入为主,或者以其一否定其二。因我进行的调查,本来就是发现和挖掘散落在民间的历史。
最后说一下
我原计划用两个月时间完成已达56万文字的重修,但由于工作量大,且我的劳动效力不高,如今还难说好久能够完成,待重修结束后,我会将新作——包括暂定名的《杨通幽籍贯之谜》以及部分补充改动较大的调查材料发到此论坛上,征求你以及其它读者的看法好吗?
由于我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太多,文字较长,不方便直接发在“把根留住”的手机微信友圈中,特选择在“麻辣论坛”上回复你,希望你不要见怪!
凡丁
2020/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