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中 国 医 生
文/吴俊凯
疫情肆虐之后,中国医生的概念,就一直出现在我意识里。因为他们成了疫情的直接阻击者,直接从死神手里抢回了无数的生命,直接让病毒从患者的肺部悄然消失,让生命获得再度新生。这之中,他们置自已生命于不顾,三万多医生去了武汉,三千多人受到感染,十多人不幸罹难。这样的事件出现在祥和、美好的国度之中、时代之下,其勇毅,其德性,其人生的种种信仰,足以让国人又歌又泣。那十多人,他们本可以在祥和的春天微笑出一朵朵羞涩,也可以在美好的季节,笑出一片爽朗的真情,然而,他们却含笑而去了,永远地离去了,轻轻挥手告别了尘世,只留下了中国医生的名号,闪烁着无比耀眼的光芒,让人久久庄重疑视。 中国医生到底有怎样的人格光芒,在国家危难时刻,不顾生命,不顾父母,不顾妻儿,毅然冲向病魔,毅然搏击死神,毅然面对死亡?这种崇高而悲壮的人格里,到底有什么样的文化支撑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国医生一路走来,数千年间,留下了太多的故事。杏林春暖的故事,悬壶济世的故事,都充满着仁心普济的伟大情怀,将人性大善大美,推至崇高之巅。这就是中国医学文化最灿烂、最夺目的地方? 唐人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言有两层意思,一言生命极其可贵,胜于千金,一言治病救人,一定要有医德。从孙思邈的两层意思,我们可以领悟到,医生历来十分看重人的生命,绝不会视生命如草芥,对生命充满着人类主义的伟大关怀,这种认识,长时间地进行了心理积淀,长时间地与中华其他文化一起,,组成了民族的大爱文化。医家的德行要求,又伴随着大爱文化一路成长,成了医生们最重要的素质。这种对德行的高度重视,同样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我可以说,医生一经出现,就与民族文化难舍难割。晋代杨泉更认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以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以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以信也。”又进一步对医生在托、任、信三方面进行否定式强调,没有仁爱之心,不能托付医治,没有通达医理,不能信任其医术,没有美好的品性,不值得信赖其医行。所以,作为医者,在长远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凝结了一些规范和要求。这些规范和要求,又代代诠释,代代增进,代代发扬,代代承袭,始终烙印在医生们的灵魂深处,始终作为了医生们行医的准则和根本。今天的中国医生,他们的心灵深处自然就厚积着这种数千来的文化传承,并且又加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担当。这些根深而蒂固的文化期许,也许就是他们,面对死神勇毅的原因,面对死亡毅然的理由。 因此,面对大事大非,尤其是面对民族生命遭遇威胁的时刻,他们会作出可歌可泣的抉择,选择维护民族尊严,选择维护民族自信,选择维护民族的伟大和昌盛。中国医生,走在死亡的路上,没有悲观,没有躲闪,没有逃避,仍旧走得从容,走得阔步。见证了死亡,默哀了死亡,仍旧挑战死亡,应对死亡,消减死亡。这就是中国医生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表现出的义无反顾、奋不顾身、舍身为他的大义壮举,这就是中国医生用自己可贵的生命续写民族文化历史的壮丽篇章。 有的生命谢了,但音容尤在,精神长存。有的生命还在,正在奋进,正在搏击。中国医生伟大。伟大的中国医生,请接受我们一路不停的诚恳敬礼吧! 2020,2,22于临邛土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