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凡的家世
刘成勋,字禹九,父名刘朝玉,号云廷,原籍崇庆县元通场。清代末年,刘云廷到大邑新场镇(原名清源镇)经商落户。住在香市巷口对面(今新场古镇廊桥对着的那条小巷,过去赶集时店主多卖香蜡钱纸之类,俗称香市巷)。主要经营油、盐、纸张、蜡烛、竹编等,俗称纸火铺。他先后娶了两个妻子,成勋系前妻所生。刘母热爱劳动,勤俭持家,平时在家纺线,逢场到粮市刮斗,直到成勋任川军第四师师长驻防新津,接她去居住时,仍纺线不断,拿到市场出售,讨价还价,锱铢必较(斤斤计较),一直保持了她勤劳朴素的生活习惯。
成勋父亲死得较早,没有享过福。母亲在他下野(1927年)前就死了。只有晚母伴他回大邑银屏乡定居。他待晚母孝心好,生活起居百般照顾。晚母于1930年逝世,享年七十多岁。
刘成勋也先后娶了两个妻子,妻朱氏是苏家乡朱坎人,生一男二女。男名刘作孚,曾在刘湘的善后督办公署(后改为川康绥靖公署)任职,解放前死。大女儿刘佩珊,生世不详。二女儿嫁二十二军军长赖心辉之子赖武成。后妻孙氏有女名刘佩英,解放后在汶川县教书。
刘体胖,身高约1.8米,体重九十多公斤,罗汉肚皮,对面不见耳,声如洪钟,人称异相。回乡后终年光头长衫,腰系绿湖绉带子,便于插手,足穿便鞋。待人和气,豁达不拘,平易近人。好饮酒,对客敬酒时常陪每人一杯,其酒量之大,令客叹服。因其地位高,名声大,求助者众,刘当面无不应承,但多有无能为力者,人称“刘水旋儿”,或“刘水公” 刘也不以为然。
他在成都有座公馆在文庙前街,在眉山县购有田产二百余亩,委托其部下蓝世钰师长代管。作为曾任省长、川军总司令、军长二十多年的川军将领,这点产业与同侪相比,真是微不足道,于此亦可见其为人。
二、风云直上
刘成勋生于公元1883年。他的童年,正值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并企图瓜分中国,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时代。他早年入私塾读书,研习四书、五经,后投笔从戎,与大邑陈洪范、王毅、杨啸谷、张成孝、陈国柱等,先后考入四川武备学堂本科,以优异成绩毕业,为当时四川省总督锡良所器重。
锡良调任云贵总督,将他带到云南创办新军,委以军政各职, 后升陆军二十镇七十四标第三营管带。锡良调任东三省总督,委他参赞军政兼步兵教练各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不再追随腐败的清王朝,只身返川,为四川都督尹昌衡赏识,委任四川新军第四师参谋长,成都游击司令。1912年随尹西征,任援边征西支队长。率军先后克复稻城、贡噶、八格上乡等地。以战功卓著,先后授步兵上校、少将加中将衔、兼任第七团团长、将军署参赞、川边经略使参谋长、转运局长等职。在讨伐陈步三之变时,他任前线讨逆总指挥、宣抚司令。率军先后克服稻城、雅江、炉城等地,夺回所失军械钱粮,镇压了叛变首逆。奉命奖银二万两,升第二旅旅长。后调任督署咨议兼清乡督察。
1915年,袁世凯亲信陈宦(字二庵)入川主持军政,排斥打击川军,是年秋撤去刘成勋旅长职。在1916年的反袁斗争中,川军二师师长刘存厚于一月三十一日在纳溪宣布独立,自任护国川军总司令,与蔡锷率领的护国军会攻泸州,爆发了四川护国之战,委刘成勋为梯团长。三月下旬,刘在雅安宣布独立,积极响应蔡锷,旋任川军第二师左冀总司令,乃与川军第一师师长杨维联络,困袁世凯收编的国军第十五师(师长周骏)于成都。蔡锷到成都主持川政,委刘为第一混成旅旅长、直属混成旅旅长、驻防新津。蔡锷因病赴日就医,
北京政府任命罗佩金(滇军总司令)暂署四川督军,戴戡(黔军总司令)暂署四川省长。二人妄图霸占四川,乃与以川军军长刘存厚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发生冲突,爆发了刘罗之战。刘成勋率军进驻青羊宫、草堂寺一带,配合刘存厚军驱罗。在资中、内江争夺战中,他与旅长陈洪范军分驻仁寿、眉山、新津等县,扼守岷江沿线。后又挥戈夹击荣县、简阳,进攻内江、宜宾,配合川军各部,攻克泸州,将罗佩金赶回云南,戴戡战败自杀。
1917年9月1日,广州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军政府正式成立,宣布护法,下令讨伐北京冯国璋、段琪瑞政府。军政府元帅唐继尧自称川滇黔靖国军总司令。1918年1月9日,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在重庆就任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会同滇、黔军向投靠北方政府的四川督军刘存厚军进攻。2月18日,熊军进逼成都。19日,刘存厚、张澜等向川北撤退。靖国军北路军总指挥吕超率部入成都。大势所趋,刘存厚部下川军一师师长徐孝刚、旅长刘湘,二师师长舒荣衢、旅长刘成勋,联名发出通电,响应护法。1918年5月,熊克武整编川军为六师二旅时,刘成勋升任第四师师长。
1920年春,由于护法战争胜利后,川滇黔军内部争权夺利,熊克武提出“驱逐客军,为四川争省格”的号召。四月,刘湘派参谋长胡春田赴蓉,与刘成勋、陈洪范(川军第八师师长)所派代表举行三方面会议,决定响应熊克武、联兵讨伐唐继尧。5月21日,熊克武通电讨唐,任刘成勋为南路总司令,率所部第四师及第八师刘文辉支队向自流井及眉山方面的滇军进攻,将滇军赵又新部击退泸州。此前的5月10日,熊克武以四川督军名义,任但懋辛为第一军军长、刘湘为第二军军长、刘成勋为第三军军长。
1922年,由于熊(克武)、刘(湘)矛盾加深,爆发川军第一、二两军之战。第一军军长但懋辛(熊的亲信)联合省联军和第三军刘成勋部,将第二军(军长为杨森)逐出四川。5月14日刘湘通电辞去川军总司令兼省长职。7月12日,熊克武等人推举刘成勋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
1923年,杨森在北京政府军阀吴佩孚支持下,反击川军,先后攻占万县、重庆。这时为刘成勋解职并明令讨伐的邓锡候(第三师),勾结田颂尧(第二十一师)、陈国栋(第七师)等部驱向成都。4月2日,刘文辉在邓的策划
下,以成都卫戌司令名义进入成都。刘成勋被迫于4月5日通电辞去总司令职。5月15日,熊克武、但想辛、赖心辉攻占成都。7月15日,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刘成勋为川军总司令兼省长。
1924年,由于杨森与刘成勋达成妥协,刘湘复出,任四川善后督办,使熊克武部瓦解,退到贵州。杨森进入成都,刘成勋乃退驻新津。12月,刘湘向北京段琪瑞政府推荐,委任成勋为西康特区电垦使兼管军政事宜。刘乃与刘湘、刘文辉、赖心辉暗中结为同盟。
1925年8月,四川军阀在自流井举行第一次善后会议,重分防区。刘成勋移住雅安。后被南方政府委为筹边督办。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8月13日,刘湘与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通电讨吴(佩孚),愿出师北伐。10月,川军受命改编为七个军。刘成勋任第23军军长,驻防邛崃、雅属、宁属及康定地区。
1927年,刘文辉为进一步扩大防区,消除后顾之忧,乃乘刘湘在川东用兵,邓锡候、田颂尧等欲乘虚袭取重庆之机,与邓、田达成默契,于6月6日,对刘成勋驻雅安部队发动全面进攻,7月12日,刘成勋败退荥经花滩坝。是时其旅长羊仁安、张养斋事前被刘文辉收买,率部扼守大相岭倒戈。刘成勋前有强敌,后无退路,乃被迫通电宣布下野。
三、热心办学
刘成勋出生于大邑一边远镇的小商之家,从自己少年时的切身体会中,深感当时教育事业落后给青少年带来的痛苦。为了培养后进,给各防区军政头目树立榜样,早在他任第 四师师长时(1918年)就在新津筹办了培英中学,是四川旧军人试办教育最早的人之一。
培英中学于1920年春开学,由刘成勋任校长并负责筹集经费。聘任当时有名的四川高等学堂毕业生、并在成都储才中学、成都高等师范、省立第一师范、成都联中等校执教的张思敏先生(大邑五龙乡人)任教务长兼代理校长,先后网络了许多教界知名人士如杨琼林、王修祯(大邑人)等,担任各科教员。校址设在新津节孝祠。学生中大邑人有刘有道(吉敖)、代正德、陈克瑞、陈次蜗、张廷蛟(张思敏之子)、李天民、陈少夔等,后刘、代、前二陈、张、李等均出国留学,任职国内各地。第二期大邑学生有张廷献、吴丹楹、刘大福(成勋之堂弟)、刘作孚(成勋之子)等。
1922年秋,该校迁成都南门二巷子两广公署。1926年张思敏辞职,由冷曝冬代理校长。1929年张思敏卸江安县长职,复任培中校长,到1930年辞职。1933年二十四军败退,李家钰军驻成都,第三次任张思敏为培中校长。1935年张思敏应地方公推,回大邑任教育局长。乃荐陈少夔(大邑晋原镇人)继任培中校长。1936年培中复迁东马棚街现成都教育学院地址。1937年至1939年,由大邑安仁镇李万鹏任校长。据其女儿张淑慧回忆,张思敏任培中校长期间,严校纪,重奖惩。每班期末考试第一名准免下期学费,第二、三名免半费。每期考试三次,成绩优者均给奖品,犯规者必加处罚。有一学生辱骂教师,教师要求处理,张遂将该生通告斥退。该生父亲是张的老师,以过去师生之谊,领者儿子来校悔过,请求宽大。张碍于校规避不见面,老师含怨而去。
该校培养的学生,先后出国留学和进京深造者不少,后散入教育及军、政各界,为成都地区培养了大批英才。刘成勋深爱这所学校,以至把他们的小女几命名佩英(谐音作为纪念。
刘成勋在防区内和任四川省长期间,未注意培养中下层骨干和通过培训选拔亲信。二十四军将他逼退雅安后,任西康特区电垦使,乃吸取教训,在雅安先后举办军官学校、警察学校,以发现、培植人才,安以职务,巩固他在西康的统治。又举办仕学馆,仿清末的书院制,招收前清秀才、贡生和国内外大学生为馆员,讲习期三个月,结业后发给执照,任命职务。馆员入馆须通过考试,请清末最后一位状元资州骆成骧为典试官,井研进士吴嘉谟为馆长,于1926年2月15日,演出了一幕“开科取士”的闹剧,为有识者所笑。(详见《龙门阵》1984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