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231|评论: 11

邛崃:千年古城的人文遗存 (原载2019,8,26号《四川经济日报》)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8-26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邛崃:千年古城的人文遗存  
                                
                                  (原载2019,8,26号《四川经济日报》)                     
                                          
                                           □ 杨辉祥 文/图
   
      邛崃(临邛)古城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蜀守张若筑成都、江州,郫城、临邛四城,其中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当时的城墙是木质的。到了汉末时改筑成了土城墙,到了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才修成了这种内土外石结构的城墙。从那时候起就基本确定了现在邛崃城市的位置和形态,并且历经了近500年。
      在古城墙外面十余米,过去有一条人工河与城墙周围平行,河宽约6米,这叫濠,老百姓叫护城河。河上有桥,南门的桥为拱桥。护城河里水流很大,还有水碾数处。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城墙大部分走向都很平滑,但在西南角的一段,出现几个弯曲,几乎成为一个w形,护城河也与之不再平行。
    邛州城的西南角,是面向南河西河合流的水经之处,出现这样弯弯曲曲的城墙,可能与洪水有关。如果说临邛城墙如一只金色的项链,那么护城河则如一圈碧绿的玉环,它们把古城临邛围护起来。几百年来,护佑古城人们在这近三平方公里的城里安宁地生活,临邛文化也在城里面得到滋养延续,发扬光大。
   过去的临邛古城里有大量的田园,城内亦可见农人种植收割。这是中国过去城市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的传统民居常会与田地连在一起,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在古代城市化过程中,体现出一种亲近田园的意趣。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建设公园城市,其立意似乎是不谋而合,共生相通?!
                                  田园牧歌风情的城池

    从空中看,古城西北方向的西河筑有一条人工堰,它叫文脉堰。先灌注护城河,再穿过墙洞引水进城,在城里又分流成很多条毛渠,它们或者穿过街巷,或者伴街而行,或者流过田地,或者隐入树林,时分时合。文脉堰水流经之处,有很多星罗棋布,大大小小,波光粼粼的池塘。东南西北都有。它们犹如镶在城里的一片片亮晶晶的镜子。文脉主堰串起了三处比较大的池塘,它们的位置在现在的瓮亭公园,花园巷和文庙街,邛崃人称为一脉灌三池。
    如今,花园巷和文庙街的池塘已经消失,只余瓮亭公园的池塘还在。这些池塘,其实是一些泉水凼,它们一直在向外冒泉水。丰水时,它们接受文脉堰的来水,枯水时,它们又向文脉堰补充水源。众多的泉凼和文脉堰一起,组成城内稳定的供水系统,满足城内居民的用水和灌溉需求,维持古城的生命。
   现在邛崃老城区内,已经是高楼大厦林立,房屋见缝插针,难得见到一块空地了。但在清朝嘉庆年间,临邛城内却是非常宽松的,它的天际线,远在天边。可以极目四眺。城内林盘荒地到处都是,甚至还有几块坟地。民国县志也说,城中为街巷,四隅都是田地。文脉堰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这些田地。在田地之间散居着一些农舍。
    临邛古城以鼓楼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城门修建了街道。街巷大部分由互相紧靠的一个个大院形成。大院龙门子面向街面,大院后面和周围,往往是一大片农田。很多大院的主人,就是附近田地的所有者。古临邛城内,既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有阡陌纵横的农田。街旁有田,田中有街,城市和田园互相交错包容。
    在临邛城内,经常是这样的场景,清晨,城内酒馆的堰渠旁边,芳草萋萋,牧童们牵着牛在那里放牧,白鹭成群在城中水田里觅食。傍晚时分,农民赤着脚,牵着牛,扛着犁耙经过闹市回家,晚霞把他们长长的身影投射在商店铺板上。一到秋收季节,古城内四处是拌桶声,稻谷的香气溢满全城。临邛古城,既是一座商贸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又像一座充满牧歌风情的田园。这种风情画从明清一直持续到几百年后的新中国成立后。
   在民国时期,在南街文脉巷内就有一座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坐北向南。大院四周栽有很多楠木和柑子树,郁郁葱葱。还有一大片水田。农忙时节,王家的人都要亲自使牛耙田,栽秧打谷。大院前后各有一个泉水大塘,泉水终年不竭,它们保证了附近田地浇灌用水。一到大旱之年,王家就用龙骨车,车水灌溉农田。泉水塘与大院东侧的文脉堰相通,平时溢出的泉水流入堰渠中,再流到不远的文庙前的泮池。王家大院的后人说,那时候,这一大片水田里,泉水大塘里、文脉堰里,鱼虾很多,经常有大批的水鸟飞临。他们也常常在塘渠里游泳,捉鱼虾。处在城中心南街的王家大院周边,完全是一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田园风光景象。
    临邛城为什么圈进这么多土地呢,为什么会在城里进行农耕呢?有人认为,这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如果一旦城池被围困,靠城里的田地,也可以生产粮食,维持守城军民的生存。还有人认为,这是城市规划者的远见卓识,是为临邛的将来发展预留空间。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民居,总是与田地连在一起,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在古代城市化过程中,也体现这种亲近田园的意趣。这种说法,也有些道理,现在提倡的建设公园城市,其立意不就与临邛古城这种田园城市理念有些相通吗?
                                 文化昌明的城市

    邛崃人历来对文化极为推崇,临邛古城古往今来城市建设中,无不把文化融入其中。人们把那条流经全城的河堰,称为文脉堰,他们以此祈求邛崃文化就像这滔滔流水一样,源远流长。
    很多地方的古城楼,一般都只有东南西北四座城楼,但邛州城不一样,除了东南西北各有歇山式城门楼一座以外。在东南城角,还有一座形态与四城门不太一样的高楼,尤其引人注目。它为八角攒尖式,三层,状如一支巨笔高耸而起,伸向蓝天。楼上有匾曰:文笔擎天。这座楼叫聚奎楼。
    为什么邛崃古人要在这里增修这么一座楼呢?原来,文脉堰从西河引水,在城西北角入城,流经全城,然后从东南角这个地方出城,古人选择在文脉堰出城地点修奎楼,据说是为了关住文风,不让邛崃的文气泄漏出去了。
    现在奎楼消失,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小南门。离奎楼不远,就是文庙,文庙前有一半月状的池塘,官名叫泮池,老百姓叫月儿塘。文脉堰在灌了泮池之后,从城墙下的水洞流出城外。
    如果我们从泮池出发,踏着文脉堰旁边的石板,逆流而行,约数百步就到了南正街文脉巷。巷口竖有一石碑,碑上有“临邛文脉”四个大字。为明宏治间(1488至1505)知州董杰所书。其意在弘扬临邛文化,希望临邛文化兴盛发达。果不其然,以后几百年,邛崃的很多文化名人都在这里伴水而居,文脉巷及附近成为临邛文化昌盛之地。在这里定居的有天官杨伸,画家罗蘅斋 ,诗人吴江等。
    邛崃为山水胜地,自古以来,多出画家。清代画家罗蘅斋也住在文脉巷。罗蘅斋,又名开均,生于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1845年,卒年不详。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擅长山水花鸟画。代表作有石刻白描山水《川南第一桥图》,拓片今收藏于邛崃市文管所。画图以建于道光壬辰年即公元1832年的“川南第一桥”为主题,将桥周10余公里内的回澜塔、文笔山、鹤林寺、读书台、点易洞及邛州古城众多景点罗致其间,构成“邛州全景”式画卷,气势宏大,布局井然,笔墨严整,线条流畅。他的《蘅斋画稿》著作,为绝佳学画之临摹本,其中的邛州八景、田园风光、农家苦作等画作,写实功底,堪称一绝。
    邛崃也出诗人。“天府南来第一州”这一句,已经作为邛崃对外的城市广告语。它出自邛崃南桥头的一副对联。“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此联,当时就引起轰动,收入了清代咸丰朝刻印的《古今名联集锦》,近代又入选《全国名胜楹联》。这副对联,就是清代诗人吴江所撰。他也住在文脉巷附近,现在故居犹存。这些著名文化人留下的遗迹,加上文脉巷周边那一块“临邛文脉”的石碑,那一座“父子天官”的牌坊,那一条清澈透底的堰水,那一泓碧波荡漾的池塘,使文脉巷文气蔚然。
     邛崃有民谚说,“南街长,南街有个月儿塘(文庙);北街短,北街有个玉皇馆(观)”。在嘉庆年间,临邛古城内有关文化的风物遍布大街小巷。除了文脉堰、文庙、奎楼,还有鹤山书院、白鹤馆、五箴堂、三省堂、瓮亭、文君井,还有儒释道方面的如城隍庙、白衣庵、天庆寺、江西馆等近30座楼堂庙馆,他们高出于民居之上,巍峨壮丽,飞阁流丹,梵音阵阵,香烟缈缈。这些文化地标,使临邛古城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高楼后面的古城遗痕

    几年前,人们在临邛古城南街文脉巷片区的高楼后面,在一大片老旧民居中,人们发现了一些从清代中晚期到民国的建筑,有民居,有公馆。它们是古城在时光潮流的无情冲刷下留下的浅浅遗痕。它们是王家大院,吴江故居,何家大院,段公馆和邓氏洋房。
    中国人崇尚耕读传家。王家大院是很典型的以耕读传家为特点的大院。据王家后人叙述,王家大院修建于雍正年间,有近300年的历史了。王家大院坐北向南,东西长35.8米,宽27米,原占地面积共966.6平方米。王家大院的房屋全用桢楠木修建。房屋的墙面下部装分格式木质裙板,中部安装简单实用的木条方格窗;上部隔成分栏,以篾编为骨架,两面用石灰糊成灰墙。房屋骨架为穿榫木排架、悬山式或歇山式的构建。整个王家大院是川西地区清代十分流行的典型民居建筑风格。
    在大院堂屋的屋脊上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怪的现象,川西民居堂屋的屋脊上面,一般正中应该只有一个“太岁”(脊刹),但王家大院的正房屋脊上却用瓦垒了两个“太岁”。原来,这是一种民俗现象,表示这个大房子下面住的已经是两房人家了。据说,王氏家族到了“家”字辈,两兄弟分家,房地田产均分,于是,在居屋脊上垒了两个“太岁”。
    王家有30多亩水田,分布在大院周边,王家依托这座大院子,一方面从商,经营碗生意,另一方面,也自己耕种这些田地。王家大院内一直书声朗朗。王氏后裔多好读书,喜爱书画,在邛崃、贵州、北京等地很多王姓后人都从事医生、教书等职业。
    再说吴江故居。吴江就是前面提到的诗人吴江,其故居现在还遗存几间房屋。吴江及其后人就曾经居住其中。故居推测建于清中晚期。保存下来的故居建筑占地面积仅376平方米。大约只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因为吴家所建的宅院宏大,装修豪华,所以也被称为吴公馆。
现在吴公馆主要遗存一个天井和部分厢房,天井长13.2米、宽8.8米。除天井北面是围墙外,天井的东、南、西三面坐落着悬山式穿斗木结构两转角小青瓦房。其为清代穿斗木排架构建,现存十多个的雕花窗牖和搁基,色彩依稀可见,雕刻精美,分为多重,让人过目难忘。
   可能是受吴江的影响,吴家历代重视读书,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吴家一直利用这座公馆来开办私塾学堂。公馆的第一个天井客厅就是教室。一直到1950年、1951年,学堂都还有三四十个学生就读。
    在这几个大院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是何家大院。从古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何家大院坐西向东,由东西两个一大一小的四合院构成。两个四合院房屋均为木质穿斗(榫卯)结构建筑,除龙门子厅房为歇山式小青瓦盖顶外,其余均为悬山式小青瓦盖顶。长方形大院东西长42.3米,南北宽30米,占地面积约1269平方米。何家大院给人的感觉是典雅古朴。推测大院建于清晚期。
   在何家大院里还有两样很有意思的东西:香椿树与太平缸。人们认为,香椿树有辟邪、镇宅、保平安的功能,所以又叫辟邪木。家里有了香椿树或者用了香椿木的材料,就可以保佑全家平平安安。 大院正房堂屋前天井里的一口太平缸上书有“鱼龙变化”几个大字。意思是指鱼变化为龙。这是在鼓励读书的子弟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希望,虽然现在寒窗苦读,无人问津。但只要不懈努力,力图上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就会一鸣惊人,鱼跃龙门,出人头地。
   “段公馆”是“邛崃市重点保护建筑”。它的主人段班级,字升阶,号韬 盦(ɑn。生于清光绪乙酉年即1885年。段班级曾入学四川高等学堂,于1915年考上北京大学法科。毕业回川后,任四川法政学堂和陆军学堂教习。历任华阳、新津县知事,成都卫戍司令部、四川长官公署及四川军务帮办公署顾问。1929年任四川省政府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段班级先后任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参事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成都市第二、第三、第四届各界代表会议特邀代表。1953 年病逝,终年68岁。因为段班级的学识和经历。其所建的公馆,具有非常明显的中西结合的特点。
     据回忆,“段公馆”修建于民国初期,公馆坐西向东,门开向南街街面。整座“段公馆”为川西传统民宅布局,有五个天井的砖木结构建筑。除一个天井在南围墙外的侧院外,其它四个天井依次由东向西贯通而建,从大门至第四个天井的南北外侧,分别建有高约3米、长约60米的院墙。原“段公馆”其占地面积不少于1600平方米。现仅余一个天井和周边房屋。
     原来的“段公馆”的大门气势宏伟,为青砖勾白线的六柱五间欧式柱墙体牌楼风格,高约8米,阔约3米;中间洞开拱形双扇门,外两间墙成八字形外展;青砖墙壁和门额上的灰浆浮雕花纹图案格外醒目。从现存的建筑看出,这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结合,中式为体,西式为用的别具特色的建筑。它既继承了川西四合院古老而传统的建筑布局,又将西方哥德式建筑的尖拱门框、弧形窗框和中轴对称的卷曲式花草浮雕纹饰等元素融入墙壁房门构建装饰中。例如搁基,这是中国木结构建筑构件,但段公馆却采用了西方的花瓶式的装饰风格。
    在这几个建筑中,邓氏洋房是时代最近,建筑风格是最为西化的。邓氏洋房整个建筑基本采用青砖为柱墙,没有采用木架式结构。邓氏洋房由西洋式宅门、凉亭、洋楼、平房、天井组成,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显得非常紧凑,占地面积约262平方米。整座洋房西洋风格浓郁,造型别致独特。
    该宅院始建于1948年,竣工于1950年,为当年邛崃商界著名人士邓章睿所建,所以被人称为“邓氏洋房”。邓章睿曾经从商从军。1949年12月邛崃解放,为表拥护共产党之心意,邓氏特在收尾工程的西屋南面砖砌的风火墙上部,镂空圆框内镶嵌了一个当时象征解放的五角星装饰。
    这座邓氏洋房以西方建筑样式为主,没有沿袭四合院的传统样式,反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民居建筑样式已经在富人中加速西化的状态。所以人们不称它为“大院”,而称“洋房”。邓氏洋房紧跟时代、将政治文化元素也反映在建筑之中,成为民国末期与解放初期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代表性建筑,这种建筑现在已经非常罕见,是邛崃古民居中一座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建筑。
    从王家大院,吴江故居,经何家大院,段公馆到邓氏洋房,从四合院到单栋洋楼,从木架房到砖柱墙,从戏曲人物、花鸟神兽装饰到抽象的卷曲式花草浮雕纹饰,这几处建筑,为我们提供了研究200多年来邛崃民居演变的宝贵实物,了解到了邛崃民居如何变化的脉络。作为古城的的些许记忆,它们应该尽量保留下来。
     临邛这座千年古城,也与这些古民居一样,不断在演变。现在,它变高了,变大了,变得越来越繁华了。但当我回首古临邛并与现代的临邛城相比较时,一种浓浓的沧桑感总是袭上心头。
寰俊鍥剧墖_20190826150336.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0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182053h2pqgqnkfnrnq0an.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182116bqfillufnizlhqmw.jpg
苏碧群拍摄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182227mizi8bggba6zhz2j.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182246ox2rffj2apdxrrp2.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183211c05k5ft68iwt0k8z.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184229stx5xjgagljj5357.jpg

发表于 2019-8-27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倪老师是涛公后裔吗?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灵纸鸢 发表于 2019-8-27 16:30
倪老师是涛公后裔吗?

哪个倪老师,涛公又是谁?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9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灵纸鸢 发表于 2019-8-27 16:30
倪老师是涛公后裔吗?

二轻局倪益千电话:已经找到,请在给你的麻辣私信里查看

发表于 2023-8-7 15:5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的邛崃文化的故事,要讲给我们的小学生听,从孩子们开始建立家乡文化,长大了才会好好的建设家乡。谢谢老师,70后的我,今天长见识了。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8-8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杉浒 发表于 2023-8-7 15:57
千年的邛崃文化的故事,要讲给我们的小学生听,从孩子们开始建立家乡文化,长大了才会好好的建设家乡。谢谢 ...

谢谢把帖子顶了上了,这篇拙文,因为文脉坊的打造原因约稿而写,现在重见,有些五味杂陈。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