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正宗变脸表演, 京剧是主要在徽汉两大剧种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腔等多种地方腔调而形成的剧种。其特点是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其吹打曲牌主要来自昆曲。其最初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已逐渐归并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生、旦、净、丑四行。其各行当都一套比较严格的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上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其表演艺术讲究虚实结合,最大限度的超脱舞台表演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京剧的艺术特点,首先於它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艺术。我们知道,凡是戏剧都是综合艺术。但是这种综合艺术和我们所说的综合艺术不是一个概念。一般说戏剧是综合艺术,指的是:戏剧是包含文学、表演、美术制作、灯光等部门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但京剧只就表演这一项,本身就是综合艺术,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品制作)等等都包括在内,京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京剧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不能照搬生活。京剧不是把生活当中的自然形态,如实地照搬上舞台,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根据,进行高度的概括。把生活中的形态、语言、动作加以提炼、夸张、美化、装饰,形成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再用来反映生活,这是京剧最根本的美学特点。
而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成都哪里看川剧表演?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高腔的曲牌十分丰富,据传约三百多支,常用曲牌亦有近百支左右。曲牌的结构,包括起腔、立柱和扫尾三部分。另外,高腔曲牌中还有所谓“重腔”、“犯腔”、“钻腔”、“滚腔”、“飞腔”、“咿腔”、“呜腔”、“啊腔”的区分。
胡琴腔分二黄和西皮两大类,伴奏乐器以小提琴和川二胡为主,并有唢呐和笛子的吹奏,适于表现各种情绪。弹戏是一种唱梆子腔的声腔,包括情绪极不相同的两类曲调:一类叫“甜平”,表现欣喜、欢乐的感情。一类叫“苦平”,表现悲哀、凄苦的感情。板式有“一字”、“二流”、“三板”、“垛板”、“倒板”等。
灯戏音乐称为“灯调”。乐曲一般比较短小,节奏鲜明,旋律明快,听来有轻松活泼的感觉,长于表现诙谐风趣的喜剧场面。川戏锣鼓在川剧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在戏中起伴奏作用外,还直接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常用的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演唱时,由于锣鼓贯穿其间,使唱、做、念、打几方面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川剧艺术特有的风格。
成都川剧变脸门票价格,此外,川剧的表演还有一项绝技--变脸。川剧的脸谱能不停地变化十几种,而其它剧种的变脸一次只能变一到两个脸谱。川剧中的变脸是由特殊的机关和演员的技艺结合在一起的,真正达到了不留痕迹的境界,在所有的变脸技艺中川剧当属最高超的。
天府锦绣梨园是名角荟萃的川剧戏曲会馆,以经典川剧、民间绝艺表演为主营项目。西蜀文明薪火相传,弹唱间昔日梨园风采重现,传统余音绕梁不息。听琴声拨动,不觉梦回古蜀。销声匿迹的手影戏重返民间,变脸、滚灯驰名国内,杂技手影精妙传神,古筝清音妙不可言。
天府锦绣梨园志存高远,戏曲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创新,成为景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之一。通过传承创新古老的巴蜀曲艺,使渐渐消音的曲艺文化在戏馆重现声色,让身怀绝技的名家回归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