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初产地
据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记载,通江银耳(Tremellafu-ciormisTongjiang)的人工培育成功,是在清光绪六七年间(180-1881年),而陈河乡雾露溪畔的九湾十八包则是它的发祥地。
银耳作为一种真菌,在大自然中已存在千千万万年了。由于它的生长对自然环境,特别是对温度、湿度、空气有严格的要求与选择,所以在人工栽培以前,它不可能成片地集中生长,只是伴随黑木耳偶然出现于林木和干枯的木材上。
通江县的西北方向坐落在温带暖湿气流与北方干早气流的交汇地,而小通江河(即诺水)支流雾露溪畔的九湾十八包,山丘栉比,溪流盘曲,四周为土寨子、青龙寨、乌林垭香炉山等高山环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土质肥沃,耳林茂密是得天独厚的银耳繁殖之乡。
——《重修通江银耳志》
银耳随黑木耳伴生,最早发现于陈河腹地九湾十八包。后经耳农们逐步尝试,培育成功。
——《陈河乡志》
光绪庚辰(1880年)辛巳间,小通江河的雾露溪畔,“突产白耳”以其色似银故称银耳。
——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