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广安教师评职:“限额”是权力任性和人为限制公平!
麻辣·谢歌说事
这几天,网友们大概都关注到了广安区因教师职称评定一事所引发的“小小风波”。文章发出后,我接到过很多莫名的电话,其间有领导和朋友的声音,按说来,我能够懂的起这个意思,应“考虑一下”某些部门的“感受”才对。因为,按照“有关部门”的意思所称,这属于“政策本身就是这样”。
可是我这实在是淡定不起来!因为,我深深的懂得,为基层教师发声其本质上是为我自己说话,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最为心安理得的自私这一本质的动力才会让我变得无私奉献,所以,纵然处于风口浪尖我也依然会“不听招呼”并风雨兼程。
其实,我多想能够尊重目前广安区教育系统教师评职的“大制度”,但却又实难理解发生在广安区人社和教育局以及学校里的“小制度”。可是,这种朝令夕改如今已变成了一种罪恶,它真实的伤害了一个群体,使这些“一线”前沿阵地变得更加弱势。
“三年政策不变”的承诺性的隐性的非正式制度走样,造成“气候”突变和不明朗直接把本来可能看到的一点希望逼向死胡同。难怪有的教师竟会如此声泪俱下:
“错过这一次也就错过了这一生”!
在一些老师看来,广安区教育局的“突变”是残忍的!这种残忍的后果是人为制造的不公平!其背后的本质是权力任性!
何曾想过,因为你的不严谨就决定了老师们一生的命运?
如果,政策可以因随意而带上枷锁,那么,政府的公信力又将如何体现?广安区教育局,你怎么可以像隔壁王大妈的盐皮蛋一样说变就变了?!
上一篇文章里我就这样说过,在这里很有必要复述一段相同的文字并再来个一针见血:
风雨30年的教师职称路,教师职称的激励作用已经被各种弊端所淹没,这在广安区教育系统得到充分体现。
如果,你的心不是石头,就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某些基层教师的血和泪。这是一段极其令人伤悲的文字,一位教师手压住不断疼痛的肝区:
为了职称这样的小事来麻烦你帮助我们呼吁真是于心不忍。可是,这对于我来说,职称就是天大的事了。因为,在如今的校园里,没有职称,已经不是有没有地位的问题了,而是意味着低收入,因为除了职称之外,我们再也没有加薪的任何可能,这也就是我们这些乡村教师每个人都拼了老命也会把职称看重的原因……。
这何止是一段表达诉求的文字啊!这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对于“限额”的血泪控诉!这其间隐藏着一线教师们多少辛酸与无奈?!
谢歌我不是一个教师,在我所有的亲人里也没有一位从事教职工作。但是,我深知,在他们的心中有着永远也解不开的结和怎么也抹不去的痛。
这位老师坦言,我知道,再向你说我有过多少年教龄,所上的课是如何如何的受到学生们、孩子们、家长们的欢迎,我的工作作风有多么的正派等等,但这一切都已经没有了任何实际意义。 生病的老师,名义上有社保,可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大多数真正能够治病的好药品都不能报销,除去门诊后自己垫付的都是大头,“新三座大山”之一的医疗也永远都是一种伤痛,我们和贫穷也就是一场大病的距离。也就是说,职称的评定已经是支撑着我唯一能够活下去的理由了。
可是,我是真的特别留恋“三尺讲台”,不能因为负重而使知识分子的生命显得没有了价值尊严,如果是这样,也是对今天的社会是一种耻辱与嘲笑。
这就是他们来见到我时的口吻,其间还有那一双并不明亮的眼神。由此可见,教师中的基层层面上的那一部分也属于体制内最为底层的弱势群体。
在上一篇《广安区评职后续:限额弊端应作为歪门邪道加以治理》一文中,我就曾试问:
“限额”让多少优秀的基层偏远的一线教师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丧失了工作的热情!那些孤独等待多年的已经“拼不起长命百岁”的老师,不惜用非正常手段成天顾不上班里的孩子而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追逐名额?这算不算押着公正去赶赴血腥的践踏。
“三年政策不变”的承诺为何就成了一纸废文?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为什么可以朝令夕改?
个人以为,任何一项被广而告知并已经施行的公共政策都是为了解决某个公共问题而采取的行动,那么,就应当通过政策的运行去正确评估其对社会可能产生是不是积极的效果和影响。但是,当我们知道,当一项新的、说变就可以变化的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却未能实现其预定的目标,未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和影响或产生了非预期的较大的负面社会影响的时候,也即是开始或已经伤害到部分群体时,你这个政策的效应就会立即流失而成为众矢之的。
同时,我也追问过,某些学校存在着,职称的评审过程中夹带着的“让领导先走”的领导意志突出、人情分占主导、考核办法以及打分机制的科学性被人为所代替的现象。
应当说,从“政策三年不变”到说变就变,造成主体间利益博弈的失衡或许是“突变”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有关部门在政策运行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这些部门的偏好在主导着这些公共问题。还应当说,在进入政策议程以及出台什么样的政策都应当经过深思而后行。可是,在政策实践中,个别掌握着权力的部门在决策过程中却常常表现出某些不能让人直视的倾向,却不曾想过,这伤害的不仅是某些群体而是伤害了政府公信力本身。
基层教师是最直接的感受者,他们虽然处在乡镇一线,呈现撒米一般分布状态,既不具备权威性,又没有足够的经济、人脉和组织优势,与决定其生死命运的教育主管部门力量对比悬殊,没有话语权,自然就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在现实中、在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中他们的正当权益就会被忽视,老师们的声音就会被淹没,利益被侵蚀,如此又怎能唤起他们对于教育的认同?而如今的现实中尚缺乏的问责机制,“难追究”和“追究难”等问题也在客观上助长了此项政策在短期内发生“基因”突变,因此,难免让人心生出疑心并追问,这其中、这背后的任性有着怎样的错综复杂的因素。正是因为如此,让利益调整、分配更加趋向于公平公正,提高教师对于职称评定政策的认同度就显得犹为重要。
职称评定应防止力量失衡和民意缺失
只有建立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重视多方利益诉求,并建立利益约束机制,增强弱势利益群体的竞争力,实现利益均衡,才能让政策不再朝令夕改并具有生命力。
带着这个问题,近日“谢歌说事”诚恳咨询了一下原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广安市知新会会长康永恒,康会长指出,因为,每项政策的运行必然导致一部分群体受益,而另外一部分群体利益则会受损。那么,就需要我们的部门要能够注意在这其中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对此,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把利益矛盾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少利益冲突。
这是一个怎样的“平衡点”?我的理解是,应建立对强势利益群体的利益约束机制。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应当健全法律规范,利用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性对教育主管、校长等官员的行为进行约束,防止扩张行政权力,将政策沦为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防范和化解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克服政策“短期流变”带来的不良后果。
同时,谢歌也在上篇追问过,评审过程中夹带着的“让领导先走”的领导意志突出、人情分占主导、考核办法以及打分机制的科学性被人为所代替的现象等等,都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应爱护每一位园丁!特别是那些弱苗!
“谢歌说事”仍将持续关注。
相关帖文链接:辣评:广安区评职后续:限额弊端应作为歪门邪道加以治理
https://www.mala.cn/thread-154135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