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路过书院西街,不经意看到惜字宫南街的路牌,往前走百来米,又看到如是庵街。
突然间,觉得身边的街(gai)道名都变得好听起来。
不过成都的街道名确实不一般,除了日常熟悉的春熙路、琴台路、桐梓林外,还有许多极富特色的名字。
比如什么落虹桥、浣花溪、青龙正街、天涯石街……随便几个,都能打动人心
不过光看路名,有的会引起一些误会和笑话
“菊乐路”——不会和菊乐酸奶有关系吧?
“成灌西路”——陈冠希路,emmmmm
还有驷马桥那边儿的夏袜街,和暑袜街是双胞胎吗?
不知道牛市口、骡马市是不是也和牛马有关?
回家上网赶紧查了查资料,发现成都街名大都颇有历史渊源,接下来,我就为大家介绍一番
成都的街名大多来自民间的约定俗成。按照种类划分,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衙署兵营类。以历史上的官府衙门所在地而得名。比如,有提督街、督院街、总府街、学道街、盐道街、藩署街、指挥街等。
明朝时,四川巡抚的办公地点就在今天的人民公园西侧,当时叫督院,这条街也叫督院街。主管一省财赋和人事的机构叫布政司,民间把布政使称为藩台,所以布政司所在的街就叫藩署街。盐道街是盐茶道署的所在地。
二是庙宇祠堂类。以庙宇祠堂所在地而得名的街道,比如文庙街、城隍庙街、大慈寺街、纯阳观街、康公庙街、忠烈祠街、文殊院街等。
从唐代开始,全国普建文庙,专祀孔子,四川也不例外。位于孔庙前后的两条街分别叫文庙前街和文庙后街。
三是集市作坊类。这是因为集中了某种行业或集市而得名的街道。比如贩卖牲口家禽的有牛市口、羊市街、骡马市、肥猪市等;卖食品的有米市街、海椒市、盐市口;卖生活物资的有锣锅巷、草市街、棉花街、草鞋市巷、石灰街,线香街等;而卖服饰的则有暑袜街、纱帽街等。手工作坊比较集中的,有染房街、浆洗街、皮房街、打金街等。
第四类是以纪念著名人物、先贤为街名的街道。
文翁路: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派安徽人文党翁(简称文翁)为蜀郡守,文翁见蜀地文化不够普及,便选了一些青年,亲自为他们开课讲经,并修建石屋藏书,称为石屋书院。为了纪念他,大家将书院旁的大道叫作文翁路,藏书的小巷称为石室巷。
成都有两条与状元有关的街名。嘉靖年间,新都人杨慎(杨升庵)考中状元时居住的街道被称为状元街。
此外,还有有以各种传说和自然景观而得名的街道。比如,拐枣树街肯定有拐枣树,冻青树街栽种了很多的冻青树,莲花池街有一池莲花,黄瓦街有一排非常醒目的黄色琉璃瓦房。
还有因建有各省会馆而得名的街道。河北和山东合建的会馆叫燕鲁公所,由于这两省财力够大,燕鲁公所规模大、装饰豪华,这条街就叫燕鲁公所街。贵州会馆街是贵州建的,陕西街,为陕西会馆所在地。
每一个街名,都有故事
成都一环以内街道名称的由来,基本上都有典故、有故事。有的像闲庭信步、信手拈来,有的则伴随着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街巷消失,街名犹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旧城改造,城市发展成都也跻身为新一线城市,不少街巷消失,街名犹在,1979年,天府广场旁的东鹅市巷和西鹅市巷,因修建人民商场而消失。1988年,修建滨江东路时,青莲横街、大安横街等街巷消失了。川主庙街、都司巷、水井巷、仓房街、半节巷等等,也都在城市的改建中消失了。
不过一些街巷虽然消失了,但街名却保留了下来。比如梁家巷,1955年修建一环路时被拆除,巷子虽然拆了,街名却在老百姓的口中代代相传,成了城北片区的统称。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拆除一些老街旧巷,但老街旧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却用另外的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
历史的车轮碾过,当年的街道早已旧貌换新颜。当我们漫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的时候,总是可以追寻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记忆。
休假就宅家的青年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放下手中的农药、吃鸡,到成都的大街小巷走一走。
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