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33|评论: 0

[川剧知识] 成都哪里看川剧表演?成都川剧变脸表演【天府锦绣梨园】浅谈川剧昆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6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哪里看川剧表演? 我国昆曲大约在公元1488年至1505年的明代弘治年间形成于江苏昆山,故称“昆山腔”。昆曲人川的时间,见诸载籍的是清代康熙年间。一是胡淦《蜀伶杂志》说:“康熙二年,苏善昆曲者八人来蜀。”二是洪昇《长生殿》舒凫《序》说:“他友游西川,数见演此”云云。由此可知,在清代康熙年间的四川,善唱昆曲者不止八人,而是有数个善唱昆曲的戏班,他们争先上演洪昇的名剧《长生殿》。到乾隆时期,又有李调元的家乐班。再后又有“来云班”和“舒颐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川北阆中还有一个“义泰班”。在地域、语言和观众等条件与江苏完全不同的四川,唱昆曲的戏班能够在大城市和小县城生存下来,绝对不会是苏昆的“原汤”,而是川化了的昆曲,即“川昆”。

timg.jpg

    昆曲的突出特点,除了曲文典雅、富有文采以外,在声腔上则是清柔曲折而婉转。一唱三叹,一波三折。有时一字之长,可延至数息。如《琵琶记·称庆》一场中的一曲[ 锦堂月] “惟愿取百岁椿萱,长似三春花柳。酌春酒,看取花下高歌,共祝眉寿”26字,竟然用了36拍,节奏不可谓不慢。另一方面,昆曲要求发音咬字准确无误,必须做到字正腔圆。著名昆曲大师俞振飞的父亲在《度曲刍言》中说:

鍥剧墖2.png


  学唱之人,无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莫问精粗,先听有字无字。若口齿分明,土音剔净,即有字有口;若出字不清,四声五音不明,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每有唱完一曲,但闻其声,辨不出一字,令人听之烦恼。

  “口齿分明,上音剔净,”唱出“四声五音”.曲词曲调分清等要求,对于川剧昆曲同样适合。

鍥剧墖5.png

    成都川剧变脸表演,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分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四是“川东派”,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因重庆为四川商业中心,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20171101165800131.jpg

    天府锦绣梨园是名角荟萃的川剧戏曲会馆,以经典川剧、民间绝艺表演为主营项目。西蜀文明薪火相传,弹唱间昔日梨园风采重现,传统余音绕梁不息。听琴声拨动,不觉梦回古蜀。销声匿迹的手影戏重返民间,变脸、滚灯驰名国内,杂技手影精妙传神,古筝清音妙不可言。

1521687314422463.jpg

    成都川剧戏曲演出,天府锦绣梨园志存高远,戏曲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创新,成为景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之一。通过传承创新古老的巴蜀曲艺,使渐渐消音的曲艺文化在戏馆重现声色,让身怀绝技的名家回归民间。

timg (2).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