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康熙,乾隆与严君平的故事
严君平与他的学生扬雄创立的学说,在汉唐宋时期,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扬雄被称为汉代的孔子。当时社会上,从皇帝到百姓,都非常崇拜严君平,信奉他的学说。这是严扬学说辉煌的时期。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得知袁天纲是卜相方面的旷古奇才,于是下诏要袁天纲到长安晋见。这个袁天罡,就是那个在邛崃火井当过县令的袁天罡。唐太宗问袁天罡:“古有君平,今朕得卿,他与你相比怎么样?”袁天纲非常机智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臣要比他强得多!” 袁天罡言下之意是说严君平虽然有本事,但没有遇到明君,才能没有办法发挥。我现在遇到唐太宗你这个英明皇帝,一定比严君平还强。不得不佩服,袁天罡回答得太有水平了,唐太宗听后,龙颜大悦,将袁天纲留居长安,以备垂询,袁天纲自此成为唐太宗的智囊。 唐太宗与袁天罡讨论严君平时,其实离严君平时代,已经近700年了。但唐太宗对严君平印象仍然深刻,可见严君平的影响。在汉唐宋时代,文人们诗必语君平,言必称严子,已经成为风尚。 但到了宋以后的元明清,严君平和严雄的学说逐渐沉寂。究其原因,因为宋时朱程理学开始兴起,严君平和扬雄崇尚无为,自由的学说,不符合统治者利益,与统治者想法相悖。所以被打入了冷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曾经错误认为,严君平的《老子指规》为伪作,但后来马王堆等《老子》帛书和竹简的发现,证实《老子指规》应为严君平著作。 不过即使在严君平学说被冷落的元明清时期,严君平影响仍然很大,严君平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严君平也被老百姓神话。连一些皇帝也时不时提到严君平。 康熙皇帝玄烨六十岁大寿时,郎窑专门烧制了斗彩“张骞乘槎图”碗,此碗为康熙六十大寿之献礼之作。曾于北京匡时拍卖中以403.2万元成交。画中红日远升,仙鹤翱翔,寿山福海之中,张骞斜坐槎上,素冠云履,长须宽袍,双目凝视手中书卷,安详而自得。而槎下波涛翻滚,富具动感 。 此碗所引纹饰之典故为“张骞乘槎”,其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榰机石与骞而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 这其实是流传很广的天河,织女,严君平,支机石的故事,版本非常多,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幽远,神秘,美丽的特点,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在很多文艺作品大量出现。而就因为这个故事,严君平在民间知名度是非常高的。这是关于严君平流传最广的故事。 因此后来,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写了一首五言律诗《澄泉绕石》,也提到了这个故事,作为诗里的典故。 一注亦何取,端宜石与亭。 动中原有静,秀处总能灵。 出匣宁非玉,支机本是星。 山花将酿酒,可以驻千龄。 “出匣宁非玉,支机本是星。”二句 通过比喻和联想,尽情地赞美泉与石:先用玉比喻石,反映久经泉水冲洗,表层光洁滑润的石,简直就象刚刚出匣的玉接着又说它是织女用的支机石,原本来自天河的星星。乾隆在这里把星星想象成织女的支机石,看来皇帝还是有想象力的。严君平的故事,看来对皇帝印象也很深的。 当然,严君平的伟大,还不在这些故事。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淡泊名利而以教化百姓为己任的品德更是值得挖掘和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