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笔法四句破译
(成都)重龙居士
古人对书法的笔法有四句经典论述: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如屋漏痕。
很多人对此觉得难以理解。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四句呢?
其实这几句话都是对于作书的力度和速度的形象描述,准确的揭示了书法美学的丰富内涵。
如锥画沙,这是形容笔尖部分在纸面的运行,由于压力和浸润作用而形成纸面的凹陷。很类似于树枝划过沙滩的痕迹。正是由于伴有一定的力度作用,导致对阻力的突破而生成的这种痕迹,产生了刻划的效果。书写中与此有关的重要因素则是纸张材质。具有厚度的皮棉纸张,更容易产生凹陷,效果特别明显。而生宣的浸润和单薄则使得书写特别是楷书不容易获得应有的效果。
如印印泥,这是指落笔的力度以及弹性。正如王羲之所说的,点“如高空坠石”,具有很强的力道。而印章作用于印泥(封泥)时,也是以压力进行。
如折钗股,这是说笔画转折处具有明显的张力,如同条状金属弯曲时形成的弧度和张力。转折后的地方,既不是完全的钝角,也不是过于尖锐的锐角,而是根据需要造成的完美弧度。在转角处形成的既圆润又刚劲的感觉,特别能够展现一种张力,因而给人以美感。
屋漏痕的故事来自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如屋漏痕,这里说的一是重力作用下的水滴自然产生笔尖在点画中心行的中锋用笔,即蔡邕《九势》所言“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二是指的墙面的摩擦力对速度的限制。只有相应的速度,即恰到好处的着力和滞留,才会产生屋漏痕的感觉。书写中,行笔过快则墨痕非常细而乏力,过慢则失去力度的矫健而变成疏松肥胖。
夏云奇峰,是形容章法的险劲,飞鸟出林,则是形容草书路线的流畅,惊蛇入草,是指笔划的蜿蜒灵动,而壁坼之路,则是形容线条的自然、飞动,如同水银泻地一般,有规律的蔓延,不假造作而浑然天成的获得“计白当黑”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