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帮带”工程中,大批的医务工作者为受援地区送去了先进的技术、知识、理念,切实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同时,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这些医务工作者也用自己精湛的本领,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今天,宣宣要给大家讲述的故事,是关于一台手术。这台手术的地点是在甘孜州得荣县,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得荣县人民医院的过程中发生的。
2018年3月中旬的一个上午,78岁的藏区老人阿姆(代名)双眸微闭,静静地躺在得荣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台上。围绕在她周围的医生、护士们正紧张有序地准备着。手术灯的光线聚焦在她的左肩上的一个巨大包块上,这个沉重的包块,就像一个累赘般的包袱一样,困扰了她几十年,压得她抬不起肩膀,张不开手臂,而周围异样的眼光,也让她总想躲藏躲藏……为了这一台手术,她已经等了太久、太久。
老人所在的得荣县位于川、滇、藏三省交界偏僻的河谷地带,也是全四川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从香格里拉到得荣县城有百余公里的路途,一路上都是颠簸不平、尘土飞扬,一些地方更是紧贴峭壁、毗邻深渊。崇山峻岭阻隔的不止是交通,更把先进的医疗观念和技术一并挡在了河谷之外。数十年来,老人起初橄榄大小的包块,渐渐长大,经历了鸡蛋大小、鹅蛋大小、橙子大小,如今已硕大如柚了。早些年,老人四处寻医无果,加之年事已高,医治的希望愈加渺茫。
甘孜州得荣县
一天,老人的邻居兴高采烈地专门跑过来告诉她,得荣县人民医院新建的手术室开始使用了,而且从省城来了一大批医疗专家,她有希望了!老人思虑再三,犹犹豫豫,最终还是决定再去医院碰碰运气。
前来对口支援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来的普外科专家龙飞伍医生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一个肩部包块。包块直径20多厘米,周径50余厘米,这在成都也是不常见的啊。并且,这么大一个包块长了几十年,很可能早已“根深蒂固”,要担心的,不仅是它里面有没有装别的麻烦的东西,更担心的是它的根、蒂长到了多么深的地方?这才能决定手术能不能做,以及该怎么做。
如果只是单兵作战,哪位医生也不敢轻易给个定论。幸运的是,这批前来对口支援的医疗队里还有经验丰富的CT及彩超专家。通过CT三维重建和细致的彩超检查,刘健、翟蓓、王淑珍三位影像专家一致给了龙医生肯定的答案——左上肢血管神经没有受累、包膜完整,这意味着,老人是有手术机会的。
要为老人准备手术了!一方面,龙飞伍医生在术前查阅文献报道、调阅影像资料、做好了详细的手术计划和应急预案。另一方面,得荣县人民医院陈郎台副院长则紧密协调各个部门,将重达200斤的彩超机搬进了手术室。也在得荣援助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供应室护士长张艳负责把关手术消毒供应,骨科护士长、伤口治疗师陈澜则负责术中护理管理和围手术期护理管理。
一切就绪,手术开始!
龙飞伍医生用手术刀沿着标记好的切缘切了下去,那个巨大包块的真实面目显现在手术医生的面前。它有着完整的包膜,但肿瘤的蒂部牢牢的连接着病人的肩膀。“这里面肯定有血管!”龙医生一面争分夺秒地做着手术,一面提醒两位助手警惕血管。由于当地条件所限,臂丛阻滞麻醉的效果只能维持一个小时,也就是说,手术时间需要尽最大可能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龙医生没有丝毫慌张,只是抓紧一切时间做着手术,而担任助手的两位医生——得荣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陈郎台医生、成都市第一骨科医院苟由东医生,则聚精会神的紧密配合着,牵拉、钳夹、止血、打结、剪线……所有的动作干净利落、迅速而连贯。他们全神贯注,已经忘记了疲惫。离断肿块背部的时候,由于位置很低,龙医生必须蹲在地上扭曲着自己的身体才能进行手术,当他站起来时,才感觉到腰背部疼痛难忍。
终于,手术顺利结束了,时间严格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阿姆老人没有觉得丝毫疼痛。当她看到自己肩膀上的困扰多年的“累赘”终于消失不见,惊喜地说不出话来!
“传帮带”工程为当地百姓送去了健康,
切实为当地群众谋幸福,
这些医护人员所做的一切,
不正是在响应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时代主旋律吗?
闪亮的手术刀,浓浓的得荣情!
让我们一起,向这些医护人员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