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石拱桥
龚北辰
2018年4月10日(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星期二,天气晴朗。我和退休教师周思富先生一同前往,观尝唱歌乡磐石村在清朝时期农民自建的石拱桥。
我们搭了一段路的便车后,又改走小道,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习惯行走纵横交错的公路,因此小路已完全荒芜。我们顺着依稀可见的小路,攀扶着树枝,来到了靳家坝牌坊园。牌坊园内有许多古墓群碑,里面安葬着靳氏大宗族的先祖。我们拍了几张照片,继续向我们的目的地进发。沿途很多农民在田间辛苦劳作,他们在挖花椒树窝,准备栽种椒苗,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到达了石拱桥的桥头。远处看不见桥的全貌,觉得桥面像修的一段公路,因高大的松柏和密植的杂树覆盖着整座桥的上空,树枝从两侧汇集到一起,搭成了桥上桥的“天然拱桥”,阳光通过树枝叶的缝歇照射到桥面上,整条峡沟的两侧生长出鲜艳的白刺花从树梢垂挂沟底,好像是在 吊念修桥的先辈们。
流水哗哗“三员桥”
光绪二年民众造,
目视耳风呼雅韵,
万人千马东西交。
此桥全长十余米,高八米,宽三米,圆拱形,全石料构成,清墙缝,两边是单条石栏,建筑非凡。桥的西端立了一座纪念碑,命名“三员桥”(当地人称拱桥)板面上的字,由于时间久远,风霜侵蚀,模糊不清,我们从断章中得知此桥修建于光绪二年(即1882年春)王绍愷的笔书,三名主持,分别是陈廷知、靳思洪、然議,故有“三员桥”的命名。碑上还镌刻着建桥时捐钱的人名及数量。(当时钱的计量单位是贯,)最多有捐五贯的, 我们观看良久若有所思。
深沟峡谷行路难,
建筑拱桥并非凡。
远古英雄当今颂,
乾坤远业世代传。
此时正当中午天气炎热,人也累了口也渴了,我们来到公路旁的一家院子准备歇息,这时来了一辆货车,我们便随着回到了住地―唱歌乡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