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首条电视新闻背景资料说明
这段残留下来的“电视新闻”,是我从事广播电视工作以来第一次涉足电视新闻,也是广安历史上最早的一段电视自办节目,那时候的广安县广播电视局实际上就是广安县播站。
我从部队复原后一直在南充地区公安处蓬安监狱工作,记得1983年的7月的一天,我在广安休探亲假,路过广安县广播电视局时,遇见和我一起在东北当兵退伍的蔡必秋同志,才知道她爱人董玉梅同志从东北随他来到了广安,并在广安县广播站担任播音员,于是便去他家玩了一会。在与他家人的交流中,蔡必秋同志的爱人董玉梅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感染了我,由于自己在东北服役期间一直在部队文工团,有一定的普通话功底,因此我也学着用普通话与她们的交流。董玉梅告诉我:广播局里正准备招播音员,让我去试试,于是我就随她去到播音室,随便录读了一段报纸文章……。一个星期后,当时任广播电视局局长蔡世武同志亲自书涵与南充地区公安处协商,要求把我从南充地区蓬安监狱调过来做播音工作,并通过广安县人事局向南充地区人事局正式发函商调。一个月后,我便被调到了广安县广播电视局!那个年代的人事调动之难,特别是异地调动,那是难上加难!哈哈,我算是人才嘛,所以才享受到如此神速“调动”,在这里,我要感谢蔡世武同志,一书商调涵,就结束了我长达数年的“奢望”!
回到广安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广播,县城每条街道都布满了喇叭,每天三次,而且男女用普通话“混播”新闻,在全省也是广安开了先河!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广安,是第一个用“男广播员”!
1985年6月,在蔡世武同志的努力下,将川中石油遂宁矿区,送给了广安县一套退役的石油钻井架安装在翠屏山上(至今依然屹立),并安装一套50瓦功率的电视差转机器和一套50瓦功率的广播调频发射机,广播节目从原来的大街小巷,延伸到岳池、武胜、华蓥、邻水乃至南充、重庆南江地区,从那年开始,广安人民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广安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农村广播覆盖率也跃居全省第一。由于有了电视差转,那时候的广安人民再也不仅仅只能观看“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了,同时还能够看到广安广播电视局每晚播放的电视节目!
1985年,国务院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为了烘托这个重大节日气氛,广安电视差转台第一次播出了电视新闻专题《第一个教师节》专题报道,受到县委、县政府及广安人民的高度赞扬!记得那时候的广安县广播电视局除了两台放像机,没有任何摄像设备。为了完成《第一个教师节》专题报道,当时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的宣传科长阴才德同志和我一起多次跑到桂兴驻广安部队求援,利用部队索尼F15背包摄像机,和我们一起共同完成了前期和后期编辑配音,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编辑设备,利用一台放像机,将选中的画面复制到索尼F15背包摄像机的录机上,然后利用摄像机录机上独有的“插入编辑功能”进行配音。仅仅15分钟的节目,我们整整熬了3天3夜!(摄像:小路(部队特邀)撰稿:阴才德、编辑;李智勇、配音:李智勇)。
这条电视专题报道是我们和当时的县委宣传部一起完成的,当然这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电视系统的首次电视节目,但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也给后来广安广播电视局开办电视节目打下了基础。
1989年,是广安县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也是最有争议的一年,我还记得当时的县委书记罗国兴,要求广播电视局要利用电视手段,全方位报道“两会”盛况,由于当时的广播电视局连一台摄像机都没有,只能与县委组织部电教室合作,利用他们的设备(索尼M5大2\1带机)共同完成,在那个年代,罗国兴年轻好胜,思维也很大胆,上任后,在短时间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从渠江北路开始“去弯扩路”、积极争取广安火电厂项目,以至后来不顾及部分人大政协老同志的反对“武断”地规划修建广邻高速公路,并号召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筹资”(为争取老同志的支持,当时只能称为“高等级公路”)并迅速开工上马,依然遭到了非议,(由于项目需要占用大量农田,遭到政协一部分老同志的反对,罗为此提出过“坚决”的反对)已致于后来四川政协报发表文章,痛斥罗国兴排挤政协老同志,四川政协报发表文章称:“罗国兴在两会期间,独断专行,打击政协老同志,并指示在两会电视新闻中,不能出现冯达甫的镜头”!而事实上我们两会报道组的同志没有任何人接到罗国兴关于在专题报道中不准出现某人镜头的旨意,恰恰相反,在当“两会闭幕”的报道中,政协老同志冯达甫同志的镜头还出现过3次!于是“冯达甫事件”就成为了当时的县委书记罗国兴落马、隔离审查和判刑入狱的导火索!
也许是巧合吧,由于是广安县第一次利用电视做新闻报道,加之也是自己第一次参与电视新闻制作,于是就将这一年“两会”一些节目翻录保存了下来,遗憾的是,由于磁带老化发霉,只抢救下这么一小段!
罗国兴事件出现后,我出于好奇,于是就翻阅到了这段资料,并转录到了光盘上才保留下了这段有争议的史料,由于政治原因,至今才敢将作为广安广播电视的重要资料公布于世!
1989年广安县《“两会”专题报道》资料的公布,证实了广安广播电视历史,从而也填补了广安广播电视誌无首播声像资料的空白!(注:女主播为广安县织布厂工会干士胡可珍,摄像机型号为:索尼M5,编辑机为:索尼L15录放机,字幕用广告色在玻璃上书写,会场拍摄照明为1000瓦典乌灯,演播室用光均为两盏1000瓦典乌灯,所有设备均由广安县组织部提供,摄像,编辑、播音均由李智勇完成)!
实际上,1989年广安县“两会”电视专题报道是按照县委书记罗国兴的要求开办的,也是广安历史上第一次用电视的形式报道“两会”,电视新闻报道组由广播电视局主要负责,广安县组织部、宣传部、抽调人员组成报道组,主创人员有:宣传部阴才德、组织部欧太元、刘刚、织布厂胡可珍、广播局李智勇等。后来的《广安新闻联播》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和观众见面的!
说到这里,还不得不曝光一下《广安新闻联播》背后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摄像机:索尼M7一台,编辑机索尼L15录像机两台,采访车:长安面包一辆,司机和灯光师均由蔡必秋同志担任,自从广安有了电视节目后,县上领导十分看好,大小会议,都要要求报道,领导的出境率当然十分频繁,每每跑得我们是筋疲力尽,死去活来!那个日子是怎么活过来的到现在想起都是心有余悸!
再说说我们当时的制作室兼录播室,灯光1000瓦典乌灯2盏(热光源,那时候还没有发明冷光源),由于当时做电视节目只有我一个人,摄像是我,回来编辑播音是我,后面出的字幕也全部是我,最“喜剧”的是,录口播时,特别是夏天,我是上面穿西装打领带,下面穿火腰裤儿,把摄像架在脚架上对准自己,只能埋头读稿,那像现在还有提示器,播音员不低头就可以流畅地播读稿件,要命的是,口播时为声音的“干净”有电扇也不能开(那时候是没有空调的),因此,播两条口播就要出来喘几口气,当然为了搞电视节目,经常“中暑”也是常事!有时候下楼接个电话,那个形象哦,哈哈,你也想象得到是如何地“丑陋”吧!至于节目字幕嘛,也很简单,就是用一块玻璃,用广告色写上去,用摄像机拍下来就是了,“走字幕”就用人拉玻璃就是了嘛!
申明一点,发此帖仅仅是讲述一下广安广播电视的历史,帖文中涉及到的政界上的一些历史问题,也仅仅是这个“历史故事”中无法避开的“情节”,绝无“不可告人的目的”!再说,许多“涉事人”早已经“作古”,再纠历史就毫无意义了,过去了,就成为了了历史,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样,终究也会“历史”,或者被怀念,或者被遗忘......
原广安电视台职工 李智勇
2018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