卩字撞了阝字的腰 -------读徐大雷老师《“邛”与“卭”之辨》体会 关于题写今日邛崃的正确与错误之争,也就是卩与阝之争。我在看高义奎老师提供的资料时,发现在2007年。也就是10年前,徐大雷老师写了一篇文章《“邛”与“卭”之辨》,对卩与阝之争,进行了考证,考证有理有据。说得非常清楚,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后面的附录。从这篇文章看,十年前,这个争论其实应该画个句号了、 卩与阝并不是两个偏旁,阝又分左和右,所以应该是三个偏旁。它们也有读音的,卩读jie(节),阝在左边读fu(阜),阝在右边读yi(邑)。现在看起来它们的字形都差不多,其实它们的形成是完全不一样的。简而言之,卩是由节变化而来的,左阝是由阜(土山)变化而来的,右阝是邑(城镇)变化而来的。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这跟衤旁和礻旁一样,三者之间不能通用,可能历史上人们经常在书写中把它们错写,所以元代的字书《韻會》专门提醒说,卩與阝不同。阝音邑。邛的右边是阝,而不是卩,因为有些人把阝写成了卩,邛也就把它写成卭,所以康熙字典就说卭是讹字,也就是错字。由此,严格点可以这样说,在字义学上,如果把阝写成卩的,不管他是普通人,名人,书法家,还是皇帝老儿,都是写的错别字。 例如,“陈”字,邛崃人说是耳东陈,左边是阝。如果把阝写成卩,就变成“卩东”字,字典上查不到这个字,我这里也只能采取拼的办法,应该说这个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别字。有人说,很多人都这样写,书法家也这样写。就好像应该是正确字了。但我认为,不管是很多人都这样写,还是书法家也这样写,他们都写了错别字。我还没有查到哪本字书在收录它。在字书上都查不到的字,不是错别字是什么?“卩东”字的命运可能比卭字还差。卭字还可以作为讹字收人字书,“卩东”字,虽然错写它的人很多,但我估计它已经不太可能收入字书,因为与过去不一样,现在国家对汉字的管理使用非常严格规范。过去那种任意生造字随便变形字的现象不可能重现了。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的异体字,已经成了汉字使用的累赘。所以在1956年,国家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 也不是这些淘汰的异体字完全不能写,国家容许书法艺术上还可以使用这些异体字,大家在书法作品上时不时看到这些淘汰的个异体字出现。为了字形好看,更艺术,还容许在书法作品中,字也可以添笔减笔,但是,在社会交往的使用中,就不能使用这些异体字了,这些添笔减笔的字了。例如地名用字,国家就有标准地名公布。字形是什么样子,读音是怎样的,都有标准。大家可以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录》,里面都有每个地方的标准地名用字。如果你不按照标准书写,就违反法规了。按规定,地名管理部门就应该会责令纠正了。 今日邛崃四个字,是报纸的名称,是社会用字,起着广而告之的作用。它不只是为了让人欣赏的书法作品。其中涉及的最关键的两个字,邛崃地名,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地名用字书写。不管是印刷体也好,手写体也好。柳体,颜体,魏碑也好,必须符合国家文字字形标准和地名标准用字,一视同仁,无一例外,这是红线。有人认为,手写体就可以随意讹写地名用字,不守法规,这是无视法律法规,是错误的。地名峨眉两个字,过去有将山写在“我”的头上,还把山写在眉的头上,或者写在它的左边的。现在地名标准化字为峨眉,其它的写法,都算违规,在社会用字方面基本就未见了,只有在书法作品中还可以很少看到。 社会用字就应该按照社会用字的规矩来写,书法艺术就按照书法艺术特点来写。把书法艺术的做法带到社会用字上来,会出错的。社会用字和书法艺术写字,都是在写字,但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其实,人们不会分不清书法艺术与社会用字间的区别的,书法上的草书,字完全变形,几乎不可识,但没有指责这是错别字。前面举的陈字的例子,书法作品上也在出现,但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是,如果出现在其他交流场合,可能就有人出来谈驳了。 有人举了历史上的一些事例来说明,邛可以写成卭。我没有本事也没有精力一一解答,但只是想说,今天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与过去不一样了。现在的国家,有一整套法律法规来管理文字了,作为一个现代人。遵守现在国家的法规,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书法也是这样。当你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有现在法规意识和对社会影响的评估。 有人说,书法家天天都在写字,难道会搞不清写一个字的对错。其实,书法是属于艺术领域,书法家叫艺术家,而文字学属于学问领域,文字学家称为学问家,他们都在玩字,但书法家研究的是字如何写的好看,而文字学家研究的是字的使用和来龙去脉。他们相隔比较远。这跟几十年汽车的老司机与汽车修理技师的区别差不多,大家都在整汽车,但方向完全不同。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兼而有之的人有,但不多。而且,历史上大书法家写错字,也不是没有。很多语文老师偏重于文字学,所以,他们对语言文字中的错误非常敏感。 邛崃是家乡。但一直对邛崃二字不甚了了。看了徐大雷老师的文章,对邛崃有了一定了解。将来如果有朋自远方,也可以略吹一二。不至于骂我没文化,邛崃人对邛崃二字都恍兮惚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