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说我没上学的时候就是呆呆傻傻的,她一度很失望,担心我长得又难看又笨,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但有一天,她居然看见我把她拿来压箱底的杂志翻出来看,还看得津津有味,她好像发现了新大陆,终于看到了我的优点。
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始给我买各种中外名著,给我订报纸、杂志。我常常都是拿到手就开始看,边吃饭边看。同龄人在外面玩,我就可以很安静得看书不会觉得烦。也许这就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或者脾性。
可惜,我没有把这个天赋继续发展下去。
读书后,可能是小时候的积累,阅读量超出同龄人很多,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语文和英语学得毫不费力,语感很好,很轻松地拿第一。
自然,相对的也逐渐发现,我理科细胞的局限和匮乏。第一,我没那么灵光,没那么快的反应。第二,我不感兴趣,也不想做很多题很努力地去克服。从高中以来理科分数很少及格这一现象就很容易看出,我是真不适合学理科。
那么高考后,我是怎么选专业的呢?又为什么会选错专业呢?
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只是因为妈妈是老师,起点稍微比农村家庭的孩子高一点。从小在那个小乡镇长大,没见过什么世面,一直被大人们的话耳濡目染。大概就是:
1.要选热门专业,以后找个稳定的工作。
2.理科好,好选专业,好找工作,文科就只能当老师做公务员。
3.我们那里的教育,不算光明正大,又从小听了太多我妈和叔叔阿姨各种吐槽的话,我养成一个想法就是坚决不当老师。
现在想来这些思想是非常狭隘的,但是我当时觉得这是绝对的真理。身处小地方,我的眼界只停留在“选个好专业,找个稳定工作就够了”的水平。
所以对待填志愿,满脑子都是热门、热门、热门两个字,看着哪个专业好就选哪个,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兴趣,根本没有对未来的想法和规划。
于是我就被【统计学】这个可怕的专业录取了。
填的时候因为已经纠结好几天,所以脑子更昏,这个学校已经选定了,就填了几个看起来顺眼的专业,都没有去了解统计学是学什么。然后接到录取通知书,理学院,没想太多,也没有任何感觉。本来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如到心仪的录取通知书应该更高兴才对,应该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可是我,根本没有那种感觉。
嗯,所以,我之后学的全部课程都是数学,不是大家想象的高数线代,是比那困难麻烦得多得多的东西。
于我而言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每次翻开书我都恶心得想吐,是真的想吐,上课不想听浑浑噩噩,作业全都是抄的,到现在挂了三门,我彻彻底底沦为了学渣,在一个这样让我厌恶的专业浪费青春真的让我很痛苦,真的,是厌恶,已经不仅仅是不喜欢了。专业的不如意、厌学、从而产生对自我的否定。真的,不能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在成绩上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让我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因为身边很多机会,各种比赛、各种评选等等,成绩都是第一关。我的所有梦想因此被毁了......
大学那几年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我如果真的学了英语,我不仅喜欢,我还有天赋,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我就会为之努力付出,一切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当然,过去的已成定局,我在经历了痛苦的三年后选择了考研,虽然这并不简单,有时候想起来还是会有喟叹,却多说无益......每一个选错专业的孩子都是上辈子折翼的天使。我还是希望,选错专业的人不要再毫无意义地后悔,也希望今年的学子们在选择志愿的时候,既能客观对待理性选择,更能尽可能的遵从本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