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039|评论: 1

巴象鼓舞 舞蹈活化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砰、砰、砰砰、砰砰砰,嗨、嗨、嗨嗨、嗨嗨嗨……”一群头戴面具,手执竹鞭的现代“巴人”挥舞战旗,擂响战鼓,在呐喊声中舞动起来,这就是被誉为舞蹈的活化石--“巴象鼓舞”。它在久远的远古战场上地动山摇,令人心惊胆颤,而今已成为一种民俗舞蹈活跃在阆中古城,供游客和市民欣赏。



  据考证:“巴象鼓舞”起源于商周,成于汉代,是古巴子国国都所在地阆中土著賨人(板楯蛮)由巫舞演化而来的狩猎舞和战舞,是以打击兽皮鼓为表现形式的集体武舞,亦称“军傩”。因兽皮鼓面画的是巴人部落图腾巴蛇或大象,故称“巴象鼓舞”。

  阆中的巴象鼓舞,属于古巴渝舞的支系。巴渝舞系阆中賨人原始狩猎和征战的一种巫舞,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纯粹的战舞。这里说的战舞,就是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

  《晋书•音乐志》记载:汉高祖自蜀将定三秦,阆中范目率賨人以从帝为先锋,及定秦中,封目为阆中侯,复賨人七姓,其俗善舞,高祖乐其勇锐,数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因其所居,故名曰巴渝舞。”从这里可以知道,巴渝舞这个舞名,一是因为此舞是巴人中的賨人传到汉室宫廷,二是因賨人居住在阆中的渝水边上,用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的话说,就是“美其地因巴渝而取名”。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描绘巴象鼓舞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象鼓舞中的鼓为长柄兽皮圆形鼓,鼓面直径30至40厘米,双面彩绘太极图;柄长约80至120厘米,贯通鼓身,上端矛尖状露出约3至5厘米,击鼓之鞭为竹鞭,长约60厘米,鞭端击鼓处略成弓形。

  “巴象鼓舞“的表演者为精壮男女,扎宽腰带,袒露右臂,纹面或戴面具,裤长过膝,扎黑白相间绑腿,赤足穿麻耳草鞋,鞋鼻系球形红花。表演时,一锣开道,后随鼓手10多人或数十人,一面击鼓,一面呐喊,跳跃踏步,威武雄壮。

  巴象鼓舞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辅以铜锣。舞者以待战、征战、凯旋等篇章变换各种队形,伴随铿锵有力的“嗨嗨”声,气势宏大,如“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

  “巴象鼓舞”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初,板楯蛮头领范目率部助刘邦定三秦,后“巴象鼓舞”被引入汉宫廷,历经魏、晋、南北朝到隋逐渐衰落,唐以后在宫廷基本销声匿迹,但在阆中民间却以旺盛的生命力流传下来。如今具有“舞蹈活化石”美誉的民间舞蹈 “巴象鼓舞”已经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市乡村和学校有多支巴象鼓舞表演队。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