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冬暖夏凉的金色洞大厅里,你环顾四周,发现了什么? 这里的赤柱红墙,是丹霞崖本身,其间没有丁点的钢筋、水 泥,也不见一丝渗水的迹印。 在这神态各一,栩栩如生的佛像面前,沉思的你,又想到了什么?也许,你与我一样,想到了:这些石窟群原本就该是乐山大佛的延伸,乐山大佛的周围,早就该如此这般了。 你浮想的思绪,当刚转缓,地宫的那边,一排石阶暗灯沉下去的那边,又现出一座巨型的坐佛。它虽不及乐山大佛伟岸,但在宁静的山中,显得更端庄、慈祥。它通高33米,有人说它是乐山大佛旧貌的小影。乐山大佛经历了太多的乱世,历代维修,它的现貌较之于初容,已经相去很远了。如今,在窟中将其还原,也算是一大功德。
一个女导游正在佛的面前给游人讲述,她对摩崖造像的认识,你一定会感到新鲜。她说,摩崖造像,难度有三。一是,匠人在原崖上凿像,必须一次成功,损坏了原石,无法弥补;二是,匠人近距离作业,很难分清大象各部位的比例,只能凭感觉;三是,匠人只能身系绳索悬空作业。那种用高架林立来图解乐山大佛建造时壮观的想象,是绝对错误的。所以,她说,乐山大佛就该凿九十年,即便是其间没有安史之乱、经费的短缺。 她说得更逗的是,摩崖造像,清代中期以后就无人再凿了,这门传统的技艺,在华夏几乎绝迹了,可乐山还有一批这样的匠人,而且都是当年建造乐山大佛的传人,她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 信不信由你,她就是这样说的。
你再往前去,窟中见到的格局与寺庙的天王殿一样。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迎四方宾客;怒目横视的四大天王,镇过往来客。这一笑一怒的对立神态,在同一画面里,呈现出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