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评不难,难的是评论仲昭川。几经辗转,求到老仲,让他授权转发这篇自序的原稿,与大家分享。)
一直在想,互联网著作能否如此:聪慧者看了便飞黄腾达、愚钝者读罢能抵御忽悠?
终于下决心,写了互联网博弈。当初知道有些风险,写不好就砸了牌子。
众口难调时,只能照顾那些不爱看书的人。他们是大多数,却最难取悦。
信息汇编铺天盖地,却不能成为工具书。智慧读物狂喷鸡汤,于事无补。
如今的出版社,都是废纸厂。如果读者不蠢,这些个烂书还有什么意义?
很多作者把成功案例总结成三十六招、七十二式,再用互联网思维冠名,对企图听着故事发大财的人,终究只是娱乐。
争胜求生,都是博弈。
招法中,隐含的一定是思维,因人而异,且随机应变。有了固定的模式,就没了成型的脑袋。
若把人分为“有脑”和“无脑”,我经常沦为后者。每次上微信,看到“深度好文”,就忍不住想看,然后吐个不停。
同一文章,是否标为深度好文,阅读量相差巨大。
人都号称有思维,可就是容易上当,也喜欢上当。
真正的深度好文,是没人看的那种。请人吃了饭、喝了酒,再追问:我写得怎么样,给个准话儿。人家很谦卑,自嘲半天,最后坚定地说:看不懂。
现在的努力方向,是写浅度好文。正如此书。
互联网思维,已令众人反感,都回过味儿来。
皇帝的新衣,不是出于皇帝威严和大众无知。
人们都以安全体面的方式,摆着智慧的姿势。
都不傻,各有算计。
时尚的新衣,并不在皇帝身上,每人都披了不少。
对新衣的赞美,比新衣更具蛊惑。
社会中的话语权,依旧掌握在三种人手里:有权的,有钱的,有名的。
他们永远不缺喝彩的人,无论讲什么,都显得很对。
有权的倒不多讲。你在线上的维度我不管,下了线咱们再研究。
有钱的都很爱讲。擅长讲过去。要么添枝加叶,要么引申杜撰。
有名的最猛。敢讲趋势与未来。坚信死无对证,肆意信口开河。
轮到我这无脑的,只好向高人学习,就谈现在。
思维为了行动,行动为了结果。全靠当前博弈。
残酷的现实、无情的资本,都在强迫浮躁者从痛苦中挖掘自身独有的智慧。
真正的高手,都是无师自通、无中生有。
互联网的风云人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都是唯一的,生来寂寞。互联网给了他们欢乐。
众人不懂他们的思维,却喜欢听他们的故事,配合他们的行为,帮他们建立王国。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引发读者的唯一性。赤条条走进江湖,以一己之力博天下,是谁也逃不脱的路径。
天下有大小,思维有高低。读书,也是博弈。
《互联网博弈》是教人斗智,不是闹着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