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8292|评论: 47

[群众呼声] 重庆

[复制链接]

说说重庆

        《生活,就叫怡然自乐》

我与重庆有不解之缘,1979年首次到重庆参观了歌乐山,1992年单位组织游览解放碑,2007年跟团贵州,暂歇脚渝州,今年再访重庆,对几个县做了全方位的探源。在去芜存真的重庆文学采风活动中,我逼近又巴蜀盆地一些云遮雾罩背后的事实真相:
风云人物陈独秀为何凄凉死于江津鹤山坪?吴芳吉对新诗作出了什么样的宝贵贡献?四面山何曾其为中国第一高瀑?大足石刻为何称其在中国佛教文化石窟中的桥梁作用?理学鼻祖陈抟在中国礼教社会中的怪异现象?龚滩古镇为什么称为渝州古村落最美?为何酉阳桃花源的谜团在阵阵虚化?为何合川钓鱼城孤悬南宋而为后世称道?
想起了一句广告词:重庆,非去不可。
又想起了一句广告词:我靠重庆。
呵呵……
谢谢重庆好友刘总为我此次重庆十天文学之行提供车辆服务并食宿之全方位周到安排,谢
谢司机小杨遵嘱驱车护送我十天九夜,谢谢刘总前晚上邀好友在沙坪坝区“巴蛮子火锅”为我热情饯行,当然,我也醉了,无法做到不醉。这个朋友刚敬三杯才走,另一位提起酒瓶就站到我身边,执着地盯住我,喊来重庆,是哥们,干三杯!呵呵,人生难得几回醉?醉也是一种境界,想复制很难。重庆人的耿直、好客、豁达、通透是天下闻名,我再次领教,也再次深深鞠躬。
知青年代,我常常唱起一首歌“我站在车栏旁,举目望故乡,长江嘉陵江,后浪推前浪,告别亲人我奔向远方。”
愿这首《知青之歌》常常在心底响起……
谢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3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膜拜大足石刻

对于写不写佛陀的文字,我一直迟疑,不管旁人怎么认识,我是一直心存敬畏,不大愿意下笔的。
因为自有人类文字记载以来,芸芸众生就对天上的闪电、人世的苦痛不能做基本的解释,那怕是肤浅的只言片语也好。难怪孔子也恳切地劝告“子不语乱力鬼神。”在这里,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把握是多么的孤立无助,那怕一阵雷声响彻,居住在茅屋里的弱者也禁不住一阵颤栗。
佛教从国外菩提树下传入我国约为魏晋时期,至唐朝而臻入佳境,灿为高峰。有两个皇帝也走火入魔,恨不得化身为佛陀门下一虔诚长叩不起的信徒。梁武帝下令大修寺庙,传播香火,多孕善义,他痴迷昏了,国事不理,躲到一座深邃的山中研习佛法,闭门不出,任它世间天旱饥荒,干戈不断。武则天是女性,敏感心思自然比他人深几层。她下令广修庙宇,弘扬善行,以至于寺庙红墙掩映,钟声不辍,曰旺一曰,整个东方也金黄一片了……
佛教的传播也有被阻隔之时,当山寺的钟声曰渐式微,墙下的青草遮蔽兽脊时,老和尚们穿着陈旧的袈裟,躲在枯灯黄卷的暗影里诵读经书,夜深了,寺院屋檐下有蝙蝠盘旋。
这是晚唐,僧人徐智风挺身而出,他决意要在大足宝顶山一带开凿佛窟,雕刻佛像,将天上的因果与轮回播洒到无远弗及的土地上,铲除恶,生长善,结出福报,泽及世间。
在神州佛声陷入寂寥时,我们要记住,在巴蜀僻远的山丘,这些僧人用几代人的勤勉、卓绝与艰辛,在大足宝顶山开凿出西南佛国,让这美轮美奂、斑斓夺目的佛教之花,盛开在佛陀欢笑的泪光里、信众狂热的叩拜中。
我坚持认为,当东方的佛法面临巨大挫折之际,是大足石刻的顽强发韧,再度为华夏信众架起了宗教信仰的坚实桥梁!也可以说,是大足石刻的勃兴,将佛界的博大精深学说与灿烂光辉的教义,镌刻在尘世间的石壁之上,不曾中断,也不曾蒙垢,唯佛陀的光芒永存。
我攀行宝顶山,一眼就看见一尊卧佛长倚山顶,它身长31米,面容慈祥,脚伸云端。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在涅槃之际正对身边虔诚围着的信众,作最后一次讲法。这个场景,不见悲的笼罩,只见温暖的、平和的气氛在四周弥漫……很深刻地袒露了佛家不生不死的境界在佛祖面前得到优美的升华。
在一座老殿内,金光粲然的千手观音盛大而富丽堂皇地绽开。我仔细观察,宝顶山这尊千手观音以其慈眉善目、祈福天下、千手之妙、布局之精享誉佛国。我还听说,一尊观音消一道灾,千手观音呢?自然是消尽世上千般灾厄了。

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对大足石刻充满着敬佩。我告诉随行的小杨,在菩萨面前不要随便指指点点,因为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过来,菩萨都在温柔地注视着你,又有什么举止可以躲过观音菩萨的法眼里?在这儿,人心宜淡泊,出了这道门槛,事事更要收敛许多才是。
那一阵子,我想起了我老家的工匠,他们用锤子、堑子、凿子,打造出粗鄙的石窝、石槽、石坎、石屋,虽然糙性,尚可遮风挡雨,暖透寒屋。而眼前这一龛龛被大师们精心构筑的佛窟,传递着大善、大美、大爱,俱让天下人获得佛陀的恩赐,而不朽。
阿弥陀佛!

公元2015年10月27日夜原创于大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1:0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仰望高山庙

盐亭高山庙究竟有多高?值得仰望?
对于这座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高山庙,因为从小在它怀抱里长大的缘故,我极为熟稔。说到高,它不过区区海拔653米,比起蜀中名山差远了,你看远一点的峨眉山,一个秀字;近些的窦团山,一个险字;再近点的富乐山,一个幽字;近邻的七曲山,一个佛字;甚至与它仅一江之隔的凤凰山,也因隋代董叔封的政绩与凤灵寺的香火而名播巴蜀……那么高山庙有什么值得仰望呢?

高山庙位于盐亭县城西处半华里处,流云飞布,林荫蔽日,云溪溅珠,鸟啼空山……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在田园牧歌笼罩的瓦房街舍背后,是一曲严竣的生活场景:其时盐亭贫瘠,我虽居住县城北街,依然在小学放假后爬攀高山庙去捡柴、割岩蓑、打油桐,从事农事活动,以补贴家用。那阵就隐隐听大人讲高山庙的传说,却不知其所以然。
及至长大成人,我才明白,高山庙是神奇的、壮美的、无垠的象征,它是太阳的婴儿,弥江的伴侣,在辽阔的远山近水,描绘出醉美的人文历史画卷。
高山庙属剑门余脉,自南而来,戛然而止,孤峰耸立。山之何时生?不晓得,山之何时名?有史载。我近日与友人驱车专程一访,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老远,我就看见一座山向我逼近,像久违的老朋友,伸开双臂拥抱了我,呵呵,高山庙,你好吗?我来看望你了。

高山庙是有历史底蕴的,据史载,这座孤山兀立至隋朝,迎来喜游山水的洛阳人氏张竣夫,他一介儒士,远离尘世,尝游至盐亭,登临此山极目四望,叹服,曰,“大丈夫生于中国,遐方绝处,虽孤独一生,愿永居于此为幸矣。”张竣夫行次县城,屋肆不过几片,居民不过粗陋,面带菜色,而欣然自得。他决计安居此县,以教授为业,开启民智,振兴农桑,曰复一日,渐有起色。张竣夫喜不自禁,复登高山庙,至顶,见天地空旷,弥水长流,竟手之舞之蹈之。下山途中,偶遇一老太婆嚎啕,他停步一问,方知原由:高山之巅,藏深穴,伏巨蟒,每年必献童男童女食之,不从,必下山祸害乡民。明天该献太婆之子,无可奈何,大嚎之。张竣夫听罢,安慰老太婆别焦虑,他来理麻这件恶心事。次日,张竣夫领一干人上得高山洞穴前,果见巨蟒张开血盆大嘴作待噬状,张竣夫了得,一剑砍破巨蟒头部,蟒负伤而遁洞穴,张竣夫喝令来人用巨石堵死洞口,巨蟒窒息而亡。蟒血流入高山之南小河,此地曰“尸家渠”。县民欢呼,启奏皇帝,龙颜大悦,赐紫袍一件,差钦差到盐亭宣旨授袍,此山曰“赐紫山”;张竣夫躬身接袍前行,县民欢乐于两旁,大谢圣恩,至一垭口,张竣夫着紫袍,此地名曰“着紫垭”。张竣夫辞世,县民将其厚葬于高山顶,竖碑纪念。至宋朝绍兴年间,皇帝敕建张竣夫庙于山顶,赐庙号“昭格”,民思其德,福佑后人。
这便是盐亭高山庙名称的由来。

其时高山庙堪称林木参天,到唐德宗年代,这座山不仅万木峥嵘,更有动物窜行。唐德宗宰相严震系高山庙脚下宝台观人氏,他财雄乡里,护驾有功,而被皇帝授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既宰相位。严震在高山庙有别业,庭院俨然,曲径通幽,一日与表哥畅饮溪前,忽闻梅花鹿长鸣,遂于表哥互开玩笑,这是有史料可佐证的。可见,高山庙奔跑梅花鹿,足让此山生态环境多么优良,富氧离子系数多么稠密。严震以相位荣,逝世后葬于高山庙,朝廷下旨建陵祭祀,叹惜严震陵湮没在岁月千余年的萧瑟烟雨之中了。
李白也不是寂寞之人,他那阵尚未成名。唐开元六年(716),刚满18岁的李白历尽艰辛,骑马入盐亭拜邑人赵蕤为师,赵蕤是盐亭两河白虎村人,一生恶其仕途,以归隐高山庙、长坪山为乐趣,赏鸟种菜,击剑著书,怡然自得矣。他收下李白为徒弟后,领李白在高山庙山腰之“仰天窝”习剑,“飞龙泉”旁弹琴,达一年余,后师徒洒泪惜别,终生不复见。李白对这段时光尤为看重,一生不忘,他曾托人带诗一首给老师,慨然“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表达了对赵蕤恩师的思念之情。李白后来在庐山与盐亭籍进士王文灿相遇,好酒对饮数日,并以诗作相赠。
在这里,我不禁感叹连连,赵蕤隐士,王文灿进士,你们与诗仙李白朝夕相处,真是大福之人。

高山庙靠西之山脚,自唐代便建有一座驿站“昙云庵”,这驿馆,我儿时去攀爬过,是几十级青苔覆盖的石梯,已残缺,且斑驳陆离。拾级而上,一道院落高高在望,系三进身,头道院子为客栈,搭几张木床,为过往官员、文人、富商、绅士提供食宿之便利。
再查“昙云庵”身世,大名鼎鼎的李白在此居住年余,诗名远播的杜甫六过盐亭也下榻于此
,并留下几首赞美盐亭人杰地灵的诗篇,其中一句是“高山拥县青”,这座高山,指的就是仙气萦绕的高山庙了。当然,苏东坡也与子由一道来过盐亭,并在高山庙下的“昙云庵”安顿住了下来。苏东坡为何喜爱川北乡邑盐亭?盖因东坡之弟子由的女儿嫁给了盐亭籍北宋大画家文同的儿子,两亲家常常走动也图个人生逍遥罢了。

就这样,我以仰望的姿态,一步步走进高山庙。

公元2015年11月4日  原创于盐亭云溪河畔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1:0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仰望高山庙

盐亭高山庙究竟有多高?值得仰望?
对于这座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高山庙,因为从小在它怀抱里长大的缘故,我极为熟稔。说到高,它不过区区海拔653米,比起蜀中名山差远了,你看远一点的峨眉山,一个秀字;近些的窦团山,一个险字;再近点的富乐山,一个幽字;近邻的七曲山,一个佛字;甚至与它仅一江之隔的凤凰山,也因隋代董叔封的政绩与凤灵寺的香火而名播巴蜀……那么高山庙有什么值得仰望呢?

高山庙位于盐亭县城西处半华里处,流云飞布,林荫蔽日,云溪溅珠,鸟啼空山……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在田园牧歌笼罩的瓦房街舍背后,是一曲严竣的生活场景:其时盐亭贫瘠,我虽居住县城北街,依然在小学放假后爬攀高山庙去捡柴、割岩蓑、打油桐,从事农事活动,以补贴家用。那阵就隐隐听大人讲高山庙的传说,却不知其所以然。
及至长大成人,我才明白,高山庙是神奇的、壮美的、无垠的象征,它是太阳的婴儿,弥江的伴侣,在辽阔的远山近水,描绘出醉美的人文历史画卷。
高山庙属剑门余脉,自南而来,戛然而止,孤峰耸立。山之何时生?不晓得,山之何时名?有史载。我近日与友人驱车专程一访,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老远,我就看见一座山向我逼近,像久违的老朋友,伸开双臂拥抱了我,呵呵,高山庙,你好吗?我来看望你了。

高山庙是有历史底蕴的,据史载,这座孤山兀立至隋朝,迎来喜游山水的洛阳人氏张竣夫,他一介儒士,远离尘世,尝游至盐亭,登临此山极目四望,叹服,曰,“大丈夫生于中国,遐方绝处,虽孤独一生,愿永居于此为幸矣。”张竣夫行次县城,屋肆不过几片,居民不过粗陋,面带菜色,而欣然自得。他决计安居此县,以教授为业,开启民智,振兴农桑,曰复一日,渐有起色。张竣夫喜不自禁,复登高山庙,至顶,见天地空旷,弥水长流,竟手之舞之蹈之。下山途中,偶遇一老太婆嚎啕,他停步一问,方知原由:高山之巅,藏深穴,伏巨蟒,每年必献童男童女食之,不从,必下山祸害乡民。明天该献太婆之子,无可奈何,大嚎之。张竣夫听罢,安慰老太婆别焦虑,他来理麻这件恶心事。次日,张竣夫领一干人上得高山洞穴前,果见巨蟒张开血盆大嘴作待噬状,张竣夫了得,一剑砍破巨蟒头部,蟒负伤而遁洞穴,张竣夫喝令来人用巨石堵死洞口,巨蟒窒息而亡。蟒血流入高山之南小河,此地曰“尸家渠”。县民欢呼,启奏皇帝,龙颜大悦,赐紫袍一件,差钦差到盐亭宣旨授袍,此山曰“赐紫山”;张竣夫躬身接袍前行,县民欢乐于两旁,大谢圣恩,至一垭口,张竣夫着紫袍,此地名曰“着紫垭”。张竣夫辞世,县民将其厚葬于高山顶,竖碑纪念。至宋朝绍兴年间,皇帝敕建张竣夫庙于山顶,赐庙号“昭格”,民思其德,福佑后人。
这便是盐亭高山庙名称的由来。

其时高山庙堪称林木参天,到唐德宗年代,这座山不仅万木峥嵘,更有动物窜行。唐德宗宰相严震系高山庙脚下宝台观人氏,他财雄乡里,护驾有功,而被皇帝授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既宰相位。严震在高山庙有别业,庭院俨然,曲径通幽,一日与表哥畅饮溪前,忽闻梅花鹿长鸣,遂于表哥互开玩笑,这是有史料可佐证的。可见,高山庙奔跑梅花鹿,足让此山生态环境多么优良,富氧离子系数多么稠密。严震以相位荣,逝世后葬于高山庙,朝廷下旨建陵祭祀,叹惜严震陵湮没在岁月千余年的萧瑟烟雨之中了。
李白也不是寂寞之人,他那阵尚未成名。唐开元六年(716),刚满18岁的李白历尽艰辛,骑马入盐亭拜邑人赵蕤为师,赵蕤是盐亭两河白虎村人,一生恶其仕途,以归隐高山庙、长坪山为乐趣,赏鸟种菜,击剑著书,怡然自得矣。他收下李白为徒弟后,领李白在高山庙山腰之“仰天窝”习剑,“飞龙泉”旁弹琴,达一年余,后师徒洒泪惜别,终生不复见。李白对这段时光尤为看重,一生不忘,他曾托人带诗一首给老师,慨然“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表达了对赵蕤恩师的思念之情。李白后来在庐山与盐亭籍进士王文灿相遇,好酒对饮数日,并以诗作相赠。
在这里,我不禁感叹连连,赵蕤隐士,王文灿进士,你们与诗仙李白朝夕相处,真是大福之人。

高山庙靠西之山脚,自唐代便建有一座驿站“昙云庵”,这驿馆,我儿时去攀爬过,是几十级青苔覆盖的石梯,已残缺,且斑驳陆离。拾级而上,一道院落高高在望,系三进身,头道院子为客栈,搭几张木床,为过往官员、文人、富商、绅士提供食宿之便利。
再查“昙云庵”身世,大名鼎鼎的李白在此居住年余,诗名远播的杜甫六过盐亭也下榻于此
,并留下几首赞美盐亭人杰地灵的诗篇,其中一句是“高山拥县青”,这座高山,指的就是仙气萦绕的高山庙了。当然,苏东坡也与子由一道来过盐亭,并在高山庙下的“昙云庵”安顿住了下来。苏东坡为何喜爱川北乡邑盐亭?盖因东坡之弟子由的女儿嫁给了盐亭籍北宋大画家文同的儿子,两亲家常常走动也图个人生逍遥罢了。

就这样,我以仰望的姿态,一步步走进高山庙。

公元2015年11月4日  原创于盐亭云溪河畔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1-15 22:12
千古一祠

我迟疑着走进这片奇异的山水,不敢放下第二步,因为芙蓉溪边的寒山瘦水在缱绻地叮嘱我:“白与甫也,世之仙圣矣。”
本来这片土地与巴蜀盆地任意的每处丘陵无异,矮矮的山坡与衰弱的草丛,在初冬的绵阳无声无息地抖颤着几抹阳光的色调……可是它曾经是多么令人心动啊。我有些恍惚,在先人的脚印上踩过去,为岁月的年轮镌刻上浓郁的痕迹。
绵阳游仙得名源于李意期,乍一听,这名字生疏。那我讲述李意期之前先以恭敬的方式迎接圣贤的出场:生于汉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的大辞赋家扬雄寓居涪县西山,也顺道游历了东津渡口;那位被后人神化了的涪翁,西汉末年隐居于芙蓉溪边,史称其“闻汉有涪翁者,独钓江干,不知氏名,其避世之雄乎?……”呵呵,从成都风尘仆仆专访涪县的“高蹈之士”李意期闪入东山如意观,来去俱无踪影,“游仙”一名应时而生。
熙熙攘攘的官吏、富绅、士子、渔夫从芙蓉溪畔走向东山以及更远的涪江汇流处,有人走走停停,累了,坐在爬满青苔的坚硬青石上,眺望云舒云卷的天空与浪花千叠的江水发呆。总有血脉贲张的学子提笔在墙头赋诗,也有行色匆匆的轿夫抬着名宦从游仙的树笼下晃了过去。这其间,越王李贞缓步行至龟山下凝望长安方向最多,故国难离啊,夕阳将一位孤寂的身影拉得细长,一直掩映在波涛汹涌的涪水之上。
李白是地道的绵州人氏,《舆地广记》载:“绵州彰明县有李白碑。杜甫补遗曰: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这就明明白白说透彻了,李白生于江油青莲。曾经有不少史料绘声绘色地讲述李白与太婆与磨针溪的传奇故事,我在此不多饶舌。但对他神来之笔描摹故乡窦团山之“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一句念念不忘。至于诗仙用传神笔墨记下的“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峰青”和“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这些仙人下凡的诗行,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了深刻地感受李白亲临过的远山近水、一草一木,我曾数次前往青莲的山脉与土壤上寻找那位衣袂飘飘、仗剑出游的背影。游仙东津桥一带,我也曾寂寥中枯坐水边,谛听李白放歌长亭叩击远空的雄浑俚声……绵州有幸,李白如电的眸子,坦诚的笑容,击剑的招式,俱让绵州的天地广阔而明亮起来。

杜甫没有这般幸运,他骑着瘦削的马从甘肃入川是唐乾元二年(759)的事,那阵子胡儿正闹腾着“安史之乱”,急促的马蹄声横扫着硝烟弥漫的大地。杜甫是河南巩县人氏,正在官衙里任着丁点大的差事,这血雨腥风扑来,杜甫也只有逃亡的命运。他在成都浣花溪安顿下来,神色凄惶,心似乎跳得“扑通”不止。诗圣总是在苦难的跋涉之中,送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还朝西安至游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杜甫老眼昏花向严武打揖作别,传闻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长叹,这成都是回不去了,暂居绵州吧。国破山河在,杜甫诗名日盛,地方贤达争相邀他四处访古,计有“东津观渔,涪江泛舟,登越王楼,探海棕馆”等旅程一一呈现……我曾痴痴地打量,涪江的水浪你是如此柔软,映照出诗仙诗圣从不同方向传来的刚毅或清癯的脸庞;东山的风雪你是如此凛冽,荡涤着青莲与巩义两兄弟挽弓策马的翩然身姿。在这里,绵州的驿站、古道何其怡然,曾先后俯身请两位友人落座,书僮端上茶盅,任茶香袅袅,一叙平生。
李白在东津这片平坦的地上没有闲着,他喜好旅游,尤其钟情涪江两岸烟雨笼罩的风景,在一首“雨后望月”的诗里,他深情地诵道: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好一个江练横,我悠然自得地行走于沈家坝之水畔,感悟涪江如何地横贯天际,山水一色的。可以佐证的是,李白、杜甫虽然相隔经年,却实在是没有在绵州谋面的,以上生动记叙之过往,算是我一厢情愿的祝福吧。尽管如此,杜甫也在风雨飘摇的时局里不屈的颠沛流离,他去拜祀过射洪陈子昂故里,下榻过盐亭苍然的昙云庵,并在秀美的梓州牛头山栖息……然而亲近自然最为人性化的还是在游仙东津桥边的沉思与吟哦。他赞美越王楼的壮丽,惊叹渔民捕鱼的欢乐,还在喜悦之余,怅惘地追忆一个叫李白的人流落到了那些孤独的山川与寥落的河水?
涪江无语,龟山无言,仅有蜀帝刘备在东山上长啸几声的“富哉,今日之乐乎?”的回声响彻天外;仅有西汉扬雄在西山读书台秉烛夜读的影子温暖着乱石;仅有龟山李贞坐高堂之上操心政事的威仪尚与涛声阵阵辉映……杜甫干巴巴地笑了一下,他叫仆人快些将一篇新作给李白邮去,题目直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内容却是不朽于世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其中一句骇异天下,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怎么样?年龄小李白11岁的杜甫,对谪仙人崇拜得无以复加吧。

我在此处要十分谢谢清咸丰年间出生于绵州石桥铺的吴朝品,他们家的祠堂端庄肃穆。自祖上起,便以孝义名闻乡里,辅以倡导文风、造福桑梓为已任,而深孚民望。祖父吴绍典因德行而被清廷敕建孝义牌坊,父亲吴敏斋汲取文风,一脉相传被乡人敬重,他教诲儿子吴朝品日后举家之财力,建造一座“李杜祠”合祀流寓绵州的诗仙诗圣,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1-15 22:37
吴朝品生性敦厚、服务桑梓,不喜行走官场,乐于传播文化。他谨记慈父教导,举全家之财力,于清咸丰年间(1899)在东津桥头破土开工修造《李杜祠》,耗时半年,花掉3600串铜钱,《李杜祠》崛然而立于文风流布、名士云集的绵州之东、涪江之侧的广袤土地。
我们要记住吴朝品的大德,他营造了中国唯一合祀诗仙诗圣的祠堂。
这座祠堂,矗立在风云涌动、气象万千之绵州,祭祀着两颗伟大仍灵魂。
诗云:人家几户傍江村,水绕池边竹掩门。满地黄花秋色早,一龛同奉两诗魂。”记住,全国仅此一处合龛祭祀仙圣堂的场所,在绵阳在游仙在李杜祠,善哉。

公元2015年11月15日夜原创于绵阳市芙蓉溪畔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1-18 10:33
大师蒙文通

那个斜阳淡淡的下午,我一屁股坐在石牛庙的田地之边,不起来。
就这样默坐。
我发现我越来越随意,以至于到了任性、率真的地步……比如上半年我访问宜宾李庄,历经艰苦寻着了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当我孤寂一人在古朴的院落里转动时,熟悉的学人名字一一展现在历史的墙壁上,我当即坐在门槛上,静对大师,以兹纪念。
那个温暖的下午,乡间,我也是亲近泥土而不能自拔。

蒙文通先生的旧居与我近在咫尺,老人讲,老房曾有三进深,屋舍俨然,布局规整,透着乡下少有的书卷气。我奇的是,在盐亭宁静恬然的乡间,丛林苍翠,小溪潺湲,炊烟秀气,农民多荷锄而归。类似蒙家老院子,我还看到几处,相距不远处的利和乡木龙湾青山脚下,晚清王举人(王明金)的一套大院在寂寥里度过半明半暗的岁月……今夏我也去造访,惊讶其壮其严其柔其雅,呵呵,与蒙文通故居无二了。
王举人这套院子走出女诗人王尔碑与原湖南省文联主席王剑清两位女杰;蒙家大院子呢?更厉害,从怡然的院坝头走出史学家蒙文通、元史专家蒙思明、百岁老人、史学研究者蒙季甫、蒙先生之子、同为史学家的蒙默……一门出四杰,人皆仰慕之。
这可理解为我坐于盐亭石牛庙乡坝头的原因吧。

我访名人故居,一直不喜喧哗。他们在世之时或枯灯黄卷、走笔夜耕,或三尺讲台、诲人不倦,或青衫起风、探究本原,或酒肆碰杯、笑谈古今……人一世不长亦不短,活得也累了乏了倦了,我们作为来者,不去打扰他们的灵魂栖息地该有多好。

关于蒙文通先生的治学精神已被一群学者反复揣摩、体味与弘扬,我之赘述似无必要。然而,先生的气度、气场、气节呢?一如仲夏夜的雷声,自乌云密布的天际隐隐滚来,让我这个同为乡人的学子不敢忘记。
先讲一讲蒙先生的气度。做学问是要有大自在的,我以为蒙文通已进入这个境界,他曾幸运地被伯父蒙公甫从盐亭领入成都学堂开启心智,与郭沫若、周太玄、李劫人同堂就学。在史学里溯其源流、融合贯通,其学术成果日渐其盛、羽翼其丰,于1922年写出发韧之作《经学导言》而初试雏声。此书甫一问世竟“吹皱一池春水”,经学大家廖季平读罢叹之:“文通文如桶底脱,佩服佩服,后来必成大家……”得到史界巨擘的由衷赞赏,蒙文通依然不敢轻慢自己钟爱的史学,如乡村青年掌犁耕地,执着前行。蒙文通在其成名之作《古史甄微》一书里,用心血熔解出论点:“撮周秦书之不涉疑伪者而论之,孟子而上,惟言三王,自荀卿以来,始言五帝,《庄子》、《吕氏春秋》乃言三皇。”他在这里推寻出三皇五帝体系与当时各家学派的演变源头……写完还不过瘾,执笔又写《天问本事》篇,阐明鲁、晋、楚三地历史传说的异同,并以此为根基,将治学的梯子又向高峰延伸了一大截。

再说蒙先生的气场。我在如砖头般的发黄的史料里埋头苦苦捕捉蒙学的蜘丝马迹,终有所得一二:莘莘学子们忆起恩师,感动莫名,而生前影像十分清晰,无以忘怀“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这是学生们眼里的蒙先生。那么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心目中的同人蒙文通呢?蒙文通在1930年代曾去北京大学历史系授课,任教年余,竟未去文学院院长胡适家中拜访,这事弄得胡适尴尬,也被好友钱穆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80年一晃而过,我枯坐书斋沉思:川北盐亭学子亦正亦邪,亦怪亦犟,罕也,奇也,成大器矣。

后说气节。在抗日烽火席卷,国土沦陷,国人逃难之际,蒙文通先生任教北大,忧伤的目光一直盯住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东北大地。日本国有学究乔川时雄进入北京,掠夺明清未刊刻稿本十数万册,重金欲聘蒙文通先生提纲繫领,编写提要。乔川时雄几次登门拜访,蒙文通咂巴着叶子烟杆,拂袖而去。

我仍然默坐在泥土上,闻着庄稼浓郁的香味,望着不远处阗无一人的蒙家院落,浮想联翩:蒙门对着我,呵呵,蒙文通之学术成就“如百川竞发莫涯矣,近世大家,少有出其右者”而享誉学林,蔚为大观,灿一高峰,世之瞩目也。蒙文通先生有一群弟子追随,曰“蒙门”,尤如同为盐亭乡邑北宋画竹名家文同形成“文湖洲派”曰“文门”,近代禅宗大德、同为盐亭乡邑的袁焕仙,有一路诸如南怀瑾这般高足的一样曰“袁门”……我对视而深深一拜。

公元2015年10月18日原创于绵阳安昌江畔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1-27 09:15
盐亭牌坊

乙未年之初冬,我决意随友人去盐亭转一下,除了去掀开嫘祖陵、文同墓、李义府陵碑、高山公园这些缥缈的面纱外,我的心思放在几座石制牌坊上,它们一直在吸引我的目光,从头到脚、从前到后、从厚到薄、从左到右……

牌坊自古是有深刻含义的,或表彰功绩、或褒扬孝德、或倡导大义,所谓树碑立传是也。用上好的石材雕琢花鸟题材,在庄重的牌坊醒目位置镌刻上需要表达的文字,如位于盐亭玉龙乡村的“涂氏牌坊”,矗立于清咸丰五年(1856),当时盐亭邑候陈绍惠禀呈朝廷以旌表节妇赵涂氏而建,这座绵延至今的工程,是由涂氏儿子赵金成承建的。我大略知道,赵涂氏所在的玉龙乡下,风水不谓不好,树林不谓不盛,人烟不谓不繁,也称平和之世吧。在丘陵弯曲的山路边上,几竿修竹掩映还显殷实的院落,黯然的枯灯下,叹息着赵涂氏终将老去的年华。这位妇女如何离开尘世,我们不得而知,今天大抵了解的是她的儿子在一个熹光初照的清晨,雇人挖掘第一锄头土巴,就注定在这片荒凉的田地之上山丘之下,稳稳当当地耸立一座为世人打量的石头建筑体,牌坊是弘扬其母“节孝”之义的,还缕空“高洁”“坚贞”“玉洁”“冰清”几行大字,以凸现妇道人家在一个封建藩篱的礼教社会究竟做出什么样的牺牲,以及在朝廷旌表的背后为钳制人性而做足功夫的官样文章。我无意否认赵涂氏在昏暗黄昏的声声低叹如何化入尘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女人,她们所能付出的个体代价,一定比常人更多,一定比我们想像的更为艰辛。
涂氏牌坊我们去观赏了,它的砖柱结构、它的花鸟图案、它的二十四孝故事、它的赞美楹联,被这座屹立一百多年的牌坊拱卫、承载、支撑且大吻飞天,遗世而存,我是很为此惆怅、惘然、沉寂并默默对视长久的。

在盐亭麻秧乡的檬子垭,塑造一座奇异的牌坊,它也是建于清代,约高6米,为四柱三间五楼石坊,建造精美。更妙的是石坊之屋脊崛起一座六角阁塔,宝瓶样式,石刹顶状如巨椽,两边分筑字库。在牌坊正中刻有“学海文宗”四个大字……我曾与北京一教授议论过这座石坊,他认为盐亭这座牌坊的建筑意境在于坊上戴帽,全国珍罕。对他的这层意思,我是赞同的,盐亭这片丘区,在它复杂的红土壤下面掩藏着许多光怪陆离、也令人神往的生长史:嫘祖、母亲矣;两朝宰相李义府、严震,国之栋梁乎;隐士赵蕤、《长短经》之作者也;画家文同、墨竹画肇始耶;尔后遑论诗人陈书,禅宗大德袁焕仙,前驱袁诗荛,史学家蒙文通,女作家王尔碑……如星宿映空,长夜漏光,噫。至此,涂氏牌坊传播的“坚贞”,檬子垭牌坊倡导的“惜字如金”,俱在这些先行者的身上、金子般的心上一一获得美好的呈现,也可以讲,正是涂氏在晦暗岁月里所表现的女性之美之力之爱,以及在行者匆促的大道上被檬子垭牌坊所灌输的“学海无涯”之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管里是一脉相承的;并将在忧伤的过去、明媚的今天与优雅的未来发扬光大、并肩前行。

我在那样的一个时日伫立暖阳里,退后几步,仰着头注视这两座风格迴异而意境深远的牌坊,我想,石头是不会腐烂的,顶多破碎……那么,一朵花在破开之时发出的声音是沉静而好听的,石头呢?它的绽放与盛开,一定比我们习惯的见识更加骇然更加惊心更加訇然洞开。
我为大地上不朽的存在而颤栗。

公元2015年11月26曰夜  原创于涪水之畔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2-12 12:51
悼念母亲

          岳定海

“你走了   那么多年
你还在    我的身边”
         
        摘自  谭维维《乌兰巴托的夜》

一颗针
掉在地上听不见
临行密密缝
疤上重疤
百纳衣

一盏油
豆粒大摇晃
我孱弱的身体
被土墙放大
变黑直至虚无

城关小学简陋教室
你拉着我脏兮兮的手
恳求校方缓交学费
每学期1元2角
母亲已经无力

弥江北岸
霜打蔫了冻冰的叶
母亲你跪在石板上
浆洗衣服
鱼也躲在僵硬的石缝
你 麻木捶打
水面有云压抑
有泪在开花

母亲
你哭啼着来到木耳湾
又伛偻着腰
沉重离开
你在液体与针头的包围里
沉默地盯住我
一言不发

你是想起盐亭北街的老屋檐了
你是想起十字街的打更声了
你是想起割蓑草的高山庙了
你是想起酱园店剥辣椒梗了
你是想起东街撕烟叶了
你是想起小酒店批“坏人”的夜晚了
你是想起花园井担水的白天了
你是想起凤灵寺的梵音了

那一天  你背着我们
将积攒的三万元捐给佛陀穿金
回家一把拉紧我
儿子  凤灵寺香火旺着啊

突然你就衰老了
害怕孤独   害怕长夜
用枯槁的手敲打床沿
用缠过的小脚跺响地板

德之阳  绵之南
母亲  你竟然忧伤地望着窗外
无语泪双行
打湿护膝的棉垫

鸟飞过
你招呼它
树子摇曳
你唱起歌
那声音奇怪
无人能懂

我听清楚了
母亲对我说
你变草吧
与生命连成一片
你变石头吧
与呼吸连成一片
你变河水吧
与湍急连成一片
你变云朵吧
与悠然连成一片

母亲  你是对我说吗
悬崖上  保持飞翔的形状
大地上  保持温暖的形象
就是在大盆地行走
也要收割自己的光芒

母亲你不识字
但你教我怎样去发音
去微笑  去坦然面对乌云聚拢的时光
你亲切地告诉我
看看乾陵的无字碑
看看俄国的“非人工纪念碑”
一位姓武
一位姓普
异族相连
殊途同归

母亲  你说
不做腐烂之艳服
要做野火之燃烧
烧 海涅的“星星动也不动”
烧 鲁迅的“阿Q”在原野奔跑
烧 白居易的春风掠过峡谷
烧 牛虻的红花在水面摇

母亲  你在地母中长眠
我是一朵云
在山中游
在地上走
在水边愁……
永生永世
将慈父慈母环绕

公元2015年12月12日 含泪写于绵阳安昌江畔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2-12 15:48
母亲

          岳定海

“你走了   那么多年
你还在    我的身边”
         
        摘自  谭维维《乌兰巴托的夜》

一颗针
掉在地上听不见
临行密密缝
疤上重疤
怕我泠

一盏油
豆粒大摇晃
我孱弱的身体
被土墙放大
变黑直至虚无

小学简陋教室
你拉着我脏兮兮的手
恳求校方缓交学费
每学期1元2角
母亲已无力

弥江北岸
霜打蔫了冻冰的叶
母亲跪在石板上
浆洗衣服
母亲麻木捶打
水面有黑云压抑
有泪在开花

母亲
你啼哭着降生木耳湾
又伛偻着腰
沉重离开
母亲在液体与针头的包围里
沉默地盯住我
一言不发

你是想起盐亭北街的老屋檐了
你是想起十字街的打更声了
你是想起割蓑草的高山庙了
你是想起酱园店剥辣椒梗了
你是想起东街撕烟叶了
你是想起小酒店批“坏人”的夜晚了
你是想起花园井担水的白天了
你是想起凤灵寺的梵音了

那一天  你背着我
将积攒的三万元捐给佛陀穿金
回家一把拉紧我
儿子  凤灵寺香火旺着啊

突然你就衰老了
害怕孤独   害怕长夜
用枯槁的手敲打床沿
用缠过的小脚跺响地板

德之阳  绵之南
母亲  你竟然忧伤地望着窗外
无语泪双行
打湿护膝的棉垫

鸟飞过
你招呼它
树子摇曳
你唱起歌
那声音奇怪
无人能懂

我听清楚了
母亲对我说
你变草吧
与生命连成一片
你变石头吧
与呼吸连成一片
你变河水吧
与湍急连成一片
你变云朵吧
与悠然连成一片

母亲  你是对我说吗
悬崖上  保持飞翔的形状
大地上  保持温暖的形象
就是在大盆地行走
也要收割自己的光芒

母亲你不识字
但你教我怎样去发音
去微笑  
去坦然面对乌云聚拢的时光
你亲切地告诉我
看看乾陵的无字碑
看看俄国的“非人工纪念碑”
一位姓武
一位姓普
异族相连
殊途同归

母亲  你说
不做艳服之腐烂
要做野火之燃烧
烧 海涅的“星星动也不动”
烧 鲁迅的“阿Q”在原野奔跑
烧 白居易的春风掠过峡谷
烧 牛虻的红花在水面摇

母亲  你在地母中长眠
我是一朵云
在山中游
在地上走
在水边愁……
永生永世
将严父慈母环绕

公元2015年12月12日 含泪写于绵阳安昌江畔
(此为校正本)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2-12 19:04
大寒曛得白昼沉
枯雨冷透男儿心
绕树三匝栖白云
萧萧松下余伤神

  2015,12,11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2-23 16:04
高峰有山

          岳定海

谁说的?“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又是谁讲的,一重二重直至九重。山如此,何况山峰乎?
我现在面对一座蜀中道观,它座落在连绵起伏的丘陵上,也依偎在大地之母的胸膛里……山并不高,区区海拔547米,可仙气萦绕,道法自然,竟在匍匐的巴蜀盆地川北山乡,一峰突起,紫气长来,仙风道骨,令人喟叹。

我慕名而来的高峰山,在蜀山与青城山、云台观齐名,并称为“蜀中三大道观。”那两座道观,在我早年就已是轻松攀登,记得在青城山葱茏的山水间,山路无尽,山风长啸,七弯八拐,临岩而凿的一眼山洞在暗地里洞开,摸索着走下石级,友人介绍此为大名鼎鼎的“天师洞”,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修炼场所;我不禁讶异,张道陵,一位仙雾缭绕的大师,在神州大地轰然撞开石门,将神圣的“道”字镌刻在煌隍石壁上,让天下人注目,诵经,焚香,并唤鹤飞翔,呵呵,多么令人神往。
我奇怪的是,将道教与佛教、儒教敬上神龛的,不独有孔子,有释迦牟尼,还有这位生长慧根的张天师。至于三台云台观,我去得更多了,至今对它的八卦布局,充满好奇与想象。
忽然就有一山兀立,而独自成观,让众多香客牵衣而行,松涛拂面,香客们长吁一口气,山垭拐角处,檐角飞挑,“高峰山”到了。

高峰山原有寺,勃兴于唐朝,几经人祸兵戮,天灾电劈,早已几废几兴,月缺复月圆罢了。至清末,寺庙所在山头已是荒草萋萋,孤寺倾圯,有几行人凄凉走过,残垣下惊起鸟儿哀啼,这山不像山、庙不似庙,一片衰败景象。
这次我造访高峰山得知,再度兴盛于山林草莽间的高峰山,要谢谢从清末民初从盐亭金鸡乡下走来的开山祖师王源清,他历尽艰辛上山来面对斜烟夕阳、衰草凋木,暗自发出宏愿:拯救高峰山,将全真道的教义发扬光大。
王源清目光平和,而身形翩然,他绕树三匝,让仙气在额前云集。有人会问,此事当真?我淡淡一笑,也不是假。请看史料所载,清末,道士王源清进入荒寺,与居士杨拂云、僧人袁明心一同主持寺内杂务。据传,杨拂云是盐亭城郊赐紫山人,活了180岁,也算是王源清的师傅吧。几高人从草林走来,游走四方,化缘募捐,更因王源清得其师傅真传,将募化唱词传媒民间,并辅以气功治病,竟治好一个又一个。于是乎,被百姓吹成“王源清化人形于无形,显灵千里之外,为有缘人治病疗伤,普渡生命”。人皆谢之,并呈上重金而叩恩。王源清一律拒收,只是吩咐将银两送往高峰山,广兴土木,再建道观,师法自然。写到这里,还要提及一人,西充做裁缝的范明清慕名上山,拜王源清为师傅,熟读道经,大行善事,将师傅募化而来的滚滚金银,一律修筑庙宇,道观巍峨,香火极盛。
高峰山建筑群按照《周易》八卦设计修建,孤山之上,竟建400多道大小门,分筑正门、侧门、实门、虚门、活门、死门多种,勾心斗角,曲折迂回,明暗交错,进退自如,此等布局,匠心独运,全国罕见,素有“川北迷宫”之称。
石墙上一张通告引起我注意,那是1950年3月时任川北行政公署主任胡耀邦签署的公告“该山所属之林木古迹及一切文物均系我川北人民公共之珍贵财富,凡我军民人等,理应妥为爱护,勿使破坏。”云云。我不禁感慨,胡耀邦的目光睿智,由他签发的这纸手令,让万木葱郁、仙风萦回的高峰山躲过“大炼钢铁”,“文革”的厄运,而道教幸存。

暮色深重,空气凛冽,我沿着宁静的青石广场缓缓而行,让自己,更为恬淡地溶入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路中,去追寻道家创始人老子骑青牛入函谷关的飘曳身影。

公元2015年12月22日      写于蓬溪高峰山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2-24 09:43
草堂足音

         岳定海

我就坐在石头上,坐在斜阳里,坐在万竿葱绿的竹林前,坐在万木萧疏的天地里……我尽管坐着,也不大动,因为我的身后是用几大捆茅草盖的孤单的草堂,它的主人姓杜。

我枯寂而坐此处冰冷台阶还有个原因,我等待一个沉重的脚步声曳地响起:枯涩、沉闷、缓慢、苦痛。
是的,我等待这位姓杜的前辈蹒跚而来,我想跃然起身,扶住那位满目苍凉的老人坐于堂前板凳,帮他抖落征尘,为他用手指去梳理愈发稀少的头发,并仔细地为他擦拭眼角的云翳,老人,真的衰竭了吗?也不过50多岁吧。

老人姓杜,全名杜甫,是河南巩县人氏,他的祖上曾经是阔绰过的;晋代名将杜预,大家听说过吧?立下赫赫战功,子孙也多有出息,几经迁徙,一支血脉在巩县繁衍,开出最惊艳的一朵,灿烂世界,这不灭的花叫杜甫罢了。
很多年前我一直推崇诗仙李白,是呀,李白生于绵州昌隆,从地域上讲与我最为亲近;而谪仙人的浪漫主义诗篇又很对我的胃口,起笔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落笔便是“举杯邀明月”,真是把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心中也就存着这尊大神。反过来想到杜甫,干筋瘦削的,一副未老先衰的模样,写些诗,要么“路有冻死骨”,要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辈子都好像与霉运打交道,走路都是偏偏倒倒、病秧秧的,这让我根本就对杜大爷不爽快过。而且他那样的愁苦,一脸病容,好像比飘飘欲仙的李白大好多岁?细细一查,杜甫小李白十几岁,是李大诗人的小老弟。
这让我惊讶。
人生的记忆有时是处于幻境里,我固执地认为,杜甫大李白几十年,常牵瘦马出行,饭也吃不饱一顿,在他涕泪长流之时,李白欢快如孩童,正在云间里轻盈如风地穿行呢。

近年我以平静的目光一直盯着杜甫弱不禁风的画像,看久了,便长叹这样一幅似乎不堪一击的身躯内,蕴藏着怎样强大的生命力与血脉勃动的创造力?大约六岁时,体弱的杜甫在郾城观看过公孙大娘舞剑,从一句“罢如江海凝清光”里,我读到了紧张、屏蔽、突破与天光大开的剑术,又有谁说,这不是让弱小的杜甫挺立起生命律动的脊梁呢?杜甫在对吴越与齐赵的漫游后,与另一位人类文学巨匠李白相遇,并将与蜀人李白血浓于水的友情贯穿终生。路还要向前伸展,杜甫生命中的重要年代是在“安史之乱”的腥风血雨中跋涉过的,是在流亡中哀戚地度过的……这期间,杜甫在亲友的支助下,砍来几根木头,寻找了一些廉价的茅草,将就在成都浣花溪畔筑了一座草堂,总算给自己仓惶落魄的心,安了一个可怜巴巴的家。
安禄山胡儿在河北叛乱,打到陕西平原,这没闹够;没几年徐知道又在成都内乱,这就苦了磨难中逃亡的百姓,杜甫混在惊慌人流中,昼夜不分地赶路:绵州他来过多次,心情刚刚好,又赞美起涪江边耸立的越王楼,梓州层林尽染的牛头山,盐亭粼粼水波中起舞的云溪,甚至远行射洪,向初唐风骨陈子昂表达了“惺惺相惜”的诚挚敬意。
杜甫相对安宁了一些,他在梓州为乌云四散的苍茫天地挥泪写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虽然后来的形势证明杜甫喜悦过早了些。杜甫在浣花溪建的草庐也不甚结实,常有顽童爬上顶去卷屋顶“三重茅”,杜甫老人家喊破喉咙也没用,眼睁睁地看着避寒的茅草在破碎中四散,如孤立无助的纸屑被吹打得七零八落。杜甫尽管如此狼狈不堪,他的心总是向着温暖的地方着想,你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多么生动,多么丰盈。此刻的诗人,完全忘掉了茅屋被风掀顶的困窘,忘掉了黄土高坡的凄厉呐喊声。

杜甫终于没熬过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他死于颠沛流离的湘江船上,终年59岁。死时家人无力下葬,将诗人的灵柩停在陌生地,等待数年后将灵柩运回故土,与先人墓园比邻。

唐代一位大诗人韩愈用两句诗为杜甫漂泊而艰难的一生做了注脚,仅仅十个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地下灵魂有知,足可告慰。同时让他欢喜的是,流亡成都草堂的三年多岁月与寄居梓州的一年多光阴,总之是为他落难逃避的心灵,提供了一个栖息地,终于可以安放瘦削的身体与灵魂了,这也是诗圣没齿难忘的珍贵记忆吧。

一千二百年后的寒冬,我拨开喧嚷的尘世人群,轻轻地走来,坐下,谛听浊重的脚步声曳地而来……为这一刻,我等千年。

公元2015年12月23日  写于绵阳安昌江畔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2-24 09:49
草堂足音

         岳定海

我就坐在石头上,坐在斜阳里,坐在万竿葱绿的竹林前,坐在万木萧疏的天地里……我尽管坐着,也不大动,因为我的身后是用几大捆茅草盖的孤单的草堂,它的主人姓杜。

我枯寂而坐此处冰冷台阶还有个原因,我等待一个沉重的脚步声曳地响起:枯涩、沉闷、缓慢、苦痛。
是的,我等待这位姓杜的前辈蹒跚而来,我想跃然起身,扶住那位满目苍凉的老人坐于堂前板凳,帮他抖落征尘,为他用手指去梳理愈发稀少的头发,并仔细地为他擦拭眼角的云翳,老人,真的衰竭了吗?也不过50多岁吧。

老人姓杜,全名杜甫,是河南巩县人氏,他的祖上曾经是阔绰过的;晋代名将杜预,大家听说过吧?立下赫赫战功,子孙也多有出息,几经迁徙,一支血脉在巩县繁衍,开出最惊艳的一朵,灿烂世界,这不灭的花叫杜甫罢了。
很多年前我一直推崇诗仙李白,是呀,李白生于绵州昌隆,从地域上讲与我最为亲近;而谪仙人的浪漫主义诗篇又很对我的胃口,起笔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落笔便是“举杯邀明月”,真是把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心中也就存着这尊大神。反过来想到杜甫,干筋瘦削的,一副未老先衰的模样,写些诗,要么“路有冻死骨”,要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辈子都好像与霉运打交道,走路都是偏偏倒倒、病秧秧的,这让我根本就对杜大爷不爽快过。而且他那样的愁苦,一脸病容,好像比飘飘欲仙的李白大好多岁?细细一查,杜甫小李白十几岁,是李大诗人的小老弟。
这让我惊讶。
人生的记忆有时是处于幻境里,我固执地认为,杜甫大李白几十年,常牵瘦马出行,饭也吃不饱一顿,在他涕泪长流之时,李白欢快如孩童,正在云间里轻盈如风地穿行呢。

近年我以平静的目光一直盯着杜甫弱不禁风的画像,看久了,便长叹这样一幅似乎不堪一击的身躯内,蕴藏着怎样强大的生命力与血脉勃动的创造力?大约六岁时,体弱的杜甫在郾城观看过公孙大娘舞剑,从一句“罢如江海凝清光”里,我读到了紧张、屏蔽、突破与天光大开的剑术,又有谁说,这不是让弱小的杜甫挺立起生命律动的脊梁呢?杜甫在对吴越与齐赵的漫游后,与另一位人类文学巨匠李白相遇,并将与蜀人李白血浓于水的友情贯穿终生。路还要向前伸展,杜甫生命中的重要年代是在“安史之乱”的腥风血雨中跋涉过的,是在流亡中哀戚地度过的……这期间,杜甫在亲友的支助下,砍来几根木头,寻找了一些廉价的茅草,将就在成都浣花溪畔筑了一座草堂,总算给自己仓惶落魄的心,安了一个可怜巴巴的家。
安禄山胡儿在河北叛乱,打到陕西平原,这没闹够;没几年徐知道又在成都内乱,这就苦了磨难中逃亡的百姓,杜甫混在惊慌人流中,昼夜不分地赶路:绵州他来过多次,心情刚刚好,又赞美起涪江边耸立的越王楼,梓州层林尽染的牛头山,盐亭粼粼水波中起舞的云溪,甚至远行射洪,向初唐风骨陈子昂表达了“惺惺相惜”的诚挚敬意。
杜甫相对安宁了一些,他在梓州为乌云四散的苍茫天地挥泪写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虽然后来的形势证明杜甫喜悦过早了些。杜甫在浣花溪建的草庐也不甚结实,常有顽童爬上顶去卷屋顶“三重茅”,杜甫老人家喊破喉咙也没用,眼睁睁地看着避寒的茅草在破碎中四散,如孤立无助的纸屑被吹打得七零八落。杜甫尽管如此狼狈不堪,他的心总是向着温暖的地方着想,你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多么生动,多么丰盈。此刻的诗人,完全忘掉了茅屋被风掀顶的困窘,忘掉了黄土高坡的凄厉呐喊声。

杜甫终于没熬过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他死于颠沛流离的湘江船上,终年59岁。死时家人无力下葬,将诗人的灵柩停在陌生地,等待数年后将灵柩运回故土,与先人墓园比邻。

唐代一位大诗人韩愈用两句诗为杜甫漂泊而艰难的一生做了注脚,仅仅十个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地下灵魂有知,足可告慰。同时让他欢喜的是,流亡成都草堂的三年多岁月与寄居梓州的一年多光阴,总之是为他落难逃避的心灵,提供了一个栖息地,终于可以安放瘦削的身体与灵魂了,这也是诗圣没齿难忘的珍贵记忆吧。

一千二百年后的寒冬,我拨开喧嚷的尘世人群,轻轻地走来,坐下,谛听浊重的脚步声曳地而来……为这一刻,我等千年。

公元2015年12月23日  写于绵阳安昌江畔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2-25 08:56
绵州围炉夜话
   
                  (一则)


前天黄昏,空气寒冷 ,余驱车瞻仰蜀中道观“高峰山”后,从蓬溪、射洪返回绵阳,暮色四合,一路经过文井、仁和、青岗、洋溪、大榆、太和、金华镇,忽见二级路边矗立一座青石牌坊,系纪念初唐“一代文宗”陈子昂的,这是子昂故里罢。再细看,牌坊后面不远处雕塑陈子昂的石像,温和敦厚,眉宇间射出犀利的目光;这种造型,契合我心中的诗人形象。

陈子昂一反齐梁萎靡之风,而用铁鸣金铮振动初唐文脉,功绩大焉。大凡有文采、有风骨、有睿智的文人如子昂,是可以文品齐天,人品孕地的……因为如子昂兄这般树高千尺而为匍匐树下的丑石、杂木、衰草与虫豸所诋毁所谗害,也是正常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流必湍之。”站在时间汹涌澎湃的河边,人们没有精力受囿于渡口的阻拦、洪水的喧嚣、秽物的围困、污泥的羁绊,我们需要做的是,眉骨坚毅,解缆过河。不独如此,子昂其人其事何以遗世而崛立!

想起陈子昂在读书台凝望江水如练的涪江不歇长流,想起此兄在京城花费重金购琴又当众摔之的神采,想起子昂兄在蓟州登高一呼“念天地之悠悠”的悲怆之形象,想起此兄年不及四十竟因人格高尚而被县令段简下狱至死的悲剧……我想说,陈子昂,你是人间珍品,你的诗风一扫初唐萎顿,而为李杜击节赞赏,并将诗国的凛冽刺痛柔弱无力的世间;又如一队在暗夜里长歌当哭的军阵,在诱惑人的三岔路口,被陈子昂及时引领到通向曙光的路径,“大道如青天,唐诗终得出。”幸甚!

人生需要丰富多彩,需要引人入胜的多元化:远古之老子,骑青牛入函谷关,手书五千字造化天地;吊诡之庄子,望大鹏“抟扶摇直上九千里”而心旷神怡;鲁国之孔丘,可以立于忘川而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国之曹操,勒马海边迎风朗诵“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浪穿透天空;……“风云激荡,气象涌流,万重山奔来眼底,人间宠辱终可休矣。

我血脉里汩汩流动着射洪凤来、盐亭古来的血液,子昂遗风催我奋力前行……若干经年我还须再来此地造访,向老兄致敬,从中汲取人生的精华,增添未有穷期之力量。呵呵,暂且下车,向兄长深深一拜。


公元2015年12月25日晨写于绵阳安昌江畔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3-5 10:40
蒙文通的家风

  

当代历史学家蒙文通的家乡座落在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的青峰村杨家沟。
杨家沟环绕九龙山,山下为狭长谷地,气势不凡。蒙文通的老房子位于狮子包山下,系一排各自独立的四合院,当地人认为,此房屋基背负狮子穴,面向九龙笔架山,是天生出文人的气象。
为什么蒙家老房子修建成四套呢?蒙文通有一位堂弟叫蒙吉甫这样讲述,蒙家的祖居地在深沟河观音堂,到清朝乾嘉年间,曾祖蒙德馨与弟蒙德明经商致富,于是在此修建四座大院。曾祖德馨一直信奉“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的道理,拿出银元在老房子外面的坝子挖掘出“半亩方塘”,波光粼粼,预示古诗意境“为有源头活水来”。并礼聘盐亭境内人品俱佳的先生授课,一时间有几十孩童入学。世人慨叹,像蒙德馨这样公开办学,启蒙后生,在当时的盐亭乃至川北地区都属首创。经先辈持续发展,到清光绪年间,蒙家一房人中的佼佼者蒙裁成,蒙亮成(蒙文通之父)经府、县岁科两试名列前茅,考中廪生。蒙裁成后任绵竹县教谕,继而升任成都府学教谕,到清宣统年间,蒙裁成与张澜、罗纶等时代潮流人物组织发动名震天下的“四川保路运动”,此乃辛亥革命先声,其中有盐亭籍人士蒙裁成、王明金(王举人)尤为活跃。
那么一代史学大家蒙文通的孩提时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据当代学人龚谨述回忆,“蒙公幼时,敏悟强记,五岁就塾读书,所肄五经四书诸子之文,至老犹能成诵。年十二,随伯父公甫先生居成都,读小学及中学。时姑表胡君示以《书目答问》《四库提要》诸书,读而好之,手抄不辍,以此知学之有汉宋也……一九一一年,入存古学堂,受业于井研廖季平及仪徵刘申叔,时闻廖、刘两先生纠驳清儒之误失,乃幡然知学问之非易事,遂潜心从两先生学。”在此文风熏陶下,蒙文通于1922年著有《经学导言》一文问世,并呈廖季平先生审看,廖氏其时已偏瘫,见此文大赞,遂用颤抖之左手书写于纸交付蒙文通,文曰“文通文如桶底脱落,佩服佩服,将来必成大家。”经学大师廖季平如此厚爱蒙文通,后来事实证明此言成真。
蒙文通生长于嫘祖故里盐亭,一直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热爱之情。据族弟蒙尔坤讲,蒙先生每次返乡,均巡视乡村小学,并指导编修《蒙氏族谱》,亲手拟定蒙家三十个字派,并在家居期间酝酿撰写考证乡县史地沿革的《汉潺亭考》一书,并曰“文通家世居县北,临弥江,自明嘉靖、天启以来,碑碣尤有存者。”言语间流露出身为盐亭山乡学子的自豪。在成都教书育人期间,对来自故乡的学子如李仲甫、孙孟洁等十数人格外关照,这些学生也不孚众望,后来成长为蜀中多地有声誉的教师。

蒙文通的老房子高屋建瓴,庄重大气,院子安放石狮一对,扬清荡浊,桑竹遍植老房子四围,一派“高堂依空岩,素壁交扶疏”之恬淡景象,昭示此处人才辈出,生生不息。在蒙家家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滋养里,终成大器,成长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学识渊博,著有《古史甄微》《经学抉原》《中国史学史》等二十余部名著,为我国史学经学的研究发展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进而跻身中国史学大家前列。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3-5 10:40
蒙文通的家风

  

当代历史学家蒙文通的家乡座落在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的青峰村杨家沟。
杨家沟环绕九龙山,山下为狭长谷地,气势不凡。蒙文通的老房子位于狮子包山下,系一排各自独立的四合院,当地人认为,此房屋基背负狮子穴,面向九龙笔架山,是天生出文人的气象。
为什么蒙家老房子修建成四套呢?蒙文通有一位堂弟叫蒙吉甫这样讲述,蒙家的祖居地在深沟河观音堂,到清朝乾嘉年间,曾祖蒙德馨与弟蒙德明经商致富,于是在此修建四座大院。曾祖德馨一直信奉“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的道理,拿出银元在老房子外面的坝子挖掘出“半亩方塘”,波光粼粼,预示古诗意境“为有源头活水来”。并礼聘盐亭境内人品俱佳的先生授课,一时间有几十孩童入学。世人慨叹,像蒙德馨这样公开办学,启蒙后生,在当时的盐亭乃至川北地区都属首创。经先辈持续发展,到清光绪年间,蒙家一房人中的佼佼者蒙裁成,蒙亮成(蒙文通之父)经府、县岁科两试名列前茅,考中廪生。蒙裁成后任绵竹县教谕,继而升任成都府学教谕,到清宣统年间,蒙裁成与张澜、罗纶等时代潮流人物组织发动名震天下的“四川保路运动”,此乃辛亥革命先声,其中有盐亭籍人士蒙裁成、王明金(王举人)尤为活跃。
那么一代史学大家蒙文通的孩提时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据当代学人龚谨述回忆,“蒙公幼时,敏悟强记,五岁就塾读书,所肄五经四书诸子之文,至老犹能成诵。年十二,随伯父公甫先生居成都,读小学及中学。时姑表胡君示以《书目答问》《四库提要》诸书,读而好之,手抄不辍,以此知学之有汉宋也……一九一一年,入存古学堂,受业于井研廖季平及仪徵刘申叔,时闻廖、刘两先生纠驳清儒之误失,乃幡然知学问之非易事,遂潜心从两先生学。”在此文风熏陶下,蒙文通于1922年著有《经学导言》一文问世,并呈廖季平先生审看,廖氏其时已偏瘫,见此文大赞,遂用颤抖之左手书写于纸交付蒙文通,文曰“文通文如桶底脱落,佩服佩服,将来必成大家。”经学大师廖季平如此厚爱蒙文通,后来事实证明此言成真。
蒙文通生长于嫘祖故里盐亭,一直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热爱之情。据族弟蒙尔坤讲,蒙先生每次返乡,均巡视乡村小学,并指导编修《蒙氏族谱》,亲手拟定蒙家三十个字派,并在家居期间酝酿撰写考证乡县史地沿革的《汉潺亭考》一书,并曰“文通家世居县北,临弥江,自明嘉靖、天启以来,碑碣尤有存者。”言语间流露出身为盐亭山乡学子的自豪。在成都教书育人期间,对来自故乡的学子如李仲甫、孙孟洁等十数人格外关照,这些学生也不孚众望,后来成长为蜀中多地有声誉的教师。

蒙文通的老房子高屋建瓴,庄重大气,院子安放石狮一对,扬清荡浊,桑竹遍植老房子四围,一派“高堂依空岩,素壁交扶疏”之恬淡景象,昭示此处人才辈出,生生不息。在蒙家家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滋养里,终成大器,成长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学识渊博,著有《古史甄微》《经学抉原》《中国史学史》等二十余部名著,为我国史学经学的研究发展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进而跻身中国史学大家前列。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3-5 11:16
绵阳,请亮出你最靓丽的名片,嫘祖!

(岳定海 陈龙)


中华始祖黄帝用神奇的双手拨开重重密林,礼请出一位被历史尘封了几千年的优雅女子,轻轻拂去她秀美脸庞的清泪,向世界骄傲地展示:嫘祖!

嫘祖,中华史圣司马迁于巨著《史记》里赫然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从古西陵部落(今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青龙山首)欢快地走来;从满山油绿的桑树下、春蚕蠕动的老房里、缫丝翻涌的水槽边文静地走来;从黄帝迎娶西陵部落第一美女嫘祖的礼车内羞赧地走来;从巴蜀到中原之“重农桑、兴礼仪、巡视华夏、肇始文明”的黄尘古道上艰辛地走来;从李白师傅、唐代大韬略家赵蕤权威的《嫘祖圣地碑》中沉稳地走来;从现代历史学家蒙文通力作《汉潺亭考》中静谧地走来……

让原始人类从挂树叶蔽体转到身着华服,让浑沌社会从蒙昧时代转向文明时代……嫘祖发明的栽桑养蚕、缫丝抽绢,功莫大焉!
让天空不再卷起血腥的云层,让神州点亮和平的长明灯……嫘祖与黄帝一道,铲除“丑恶”的荆棘,种植“友善”的大树,护佑远古的美好黎明,功莫大焉!

因为嫘祖,故国家园才闪耀出“文明”的光芒!
因为嫘祖,泱泱华夏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绵阳,四川第二大城市、中国唯一科技城。在这片壮丽的山河之间,孕育出中华药圣岐伯,黄帝元妃嫘祖,治水英雄大禹,文昌帝君,伟大诗人李白,宰相李义府、严震,韬略家赵蕤,文坛领袖欧阳修,大画家文同,副宰相苏易简,大书法家邓文原,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诗人陈书,禅宗大师袁焕仙,仁人志士王右木、袁诗荛,历史学家蒙文通,作家沙汀,敦煌学家段文杰……他们相继昂然走出巴山蜀水、广阔盆地,为华夏文明打开了一道大门,为人类撑起了浩瀚天空,壮哉!

十三亿中华各族儿女,肃立于古西陵部落暨今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恢宏大气、庄严灿然之“嫘祖陵”前,三叩首,九鞠躬,道一声:妈妈,辛苦了!嫘祖,魂兮归来!


2016年暨农历丙申年2月10日
恭撰于盐亭嫘祖陵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3-9 15:35
绵阳,请亮出你最靓丽的名片,嫘祖!



中华始祖黄帝用神奇的双手拨开重重密林,礼请出一位被历史尘封了几千年的优雅女子,轻轻拂去她秀美脸庞的清泪,向世界骄傲地展示:嫘祖!

嫘祖,中华史圣司马迁于巨著《史记》里赫然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从古西陵部落(今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青龙山首)欢快地走来;从满山油绿的桑树下、春蚕蠕动的老房里、缫丝翻涌的水槽边文静地走来;从黄帝迎娶西陵部落第一美女嫘祖的礼车内羞赧地走来;从巴蜀到中原之“重农桑、兴礼仪、巡视华夏、肇始文明”的黄尘古道上艰辛地走来;从李白师傅、唐代大韬略家赵蕤权威的《嫘祖圣地碑》中沉稳地走来;从现代历史学家蒙文通力作《汉潺亭考》中静谧地走来……

让原始人类从挂树叶蔽体转到身着华服,让浑沌社会从蒙昧时代转向文明时代……嫘祖发明的栽桑养蚕、缫丝抽绢,功莫大焉!
让天空不再卷起血腥的云层,让神州点亮和平的长明灯……嫘祖与黄帝一道,铲除“丑恶”的荆棘,种植“友善”的大树,护佑远古的美好黎明,功莫大焉!

因为嫘祖,故国家园才闪耀出“文明”的光芒!
因为嫘祖,泱泱华夏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绵阳,四川第二大城市、中国唯一科技城。在这片壮丽的山河之间,孕育出中华药圣岐伯,黄帝元妃嫘祖,治水英雄大禹,文昌帝君,伟大诗人李白,宰相李义府、严震,韬略家赵蕤,文坛领袖欧阳修,大画家文同,副宰相苏易简,大书法家邓文原,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诗人陈书,禅宗大师袁焕仙,仁人志士王右木、袁诗荛,历史学家蒙文通,作家沙汀,敦煌学家段文杰……他们相继昂然走出巴山蜀水、广阔盆地,为华夏文明打开了一道大门,为人类撑起了浩瀚天空,壮哉!

十三亿中华各族儿女,肃立于古西陵部落暨今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恢宏大气、庄严灿然之“嫘祖陵”前,三叩首,九鞠躬,道一声:妈妈,辛苦了!嫘祖,魂兮归来!

2016年暨农历丙申年2月10日
恭撰于盐亭嫘祖陵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3-9 15:42
蒙文通的家风

  

当代历史学家蒙文通的家乡座落在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的青峰村杨家沟。
杨家沟环绕九龙山,山下为狭长谷地,气势不凡。蒙文通的老房子位于狮子包山下,系一排各自独立的四合院,当地人认为,此房屋基背负狮子穴,面向九龙笔架山,是天生出文人的气象。
为什么蒙家老房子修建成四套呢?蒙文通有一位堂弟叫蒙吉甫这样讲述,蒙家的祖居地在深沟河观音堂,到清朝乾嘉年间,曾祖蒙德馨与弟蒙德明经商致富,于是在此修建四座大院。曾祖德馨一直信奉“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的道理,拿出银元在老房子外面的坝子挖掘出“半亩方塘”,波光粼粼,预示古诗意境“为有源头活水来”。并礼聘盐亭境内人品俱佳的先生授课,一时间有几十孩童入学。世人慨叹,像蒙德馨这样公开办学,启蒙后生,在当时的盐亭乃至川北地区都属首创。经先辈持续发展,到清光绪年间,蒙家一房人中的佼佼者蒙裁成,蒙亮成(蒙文通之父)经府、县岁科两试名列前茅,考中廪生。蒙裁成后任绵竹县教谕,继而升任成都府学教谕,到清宣统年间,蒙裁成与张澜、罗纶等时代潮流人物组织发动名震天下的“四川保路运动”,此乃辛亥革命先声,其中有盐亭籍人士蒙裁成、王明金(王举人)尤为活跃。
那么一代史学大家蒙文通的孩提时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据当代学人龚谨述回忆,“蒙公幼时,敏悟强记,五岁就塾读书,所肄五经四书诸子之文,至老犹能成诵。年十二,随伯父公甫先生居成都,读小学及中学。时姑表胡君示以《书目答问》《四库提要》诸书,读而好之,手抄不辍,以此知学之有汉宋也……一九一一年,入存古学堂,受业于井研廖季平及仪徵刘申叔,时闻廖、刘两先生纠驳清儒之误失,乃幡然知学问之非易事,遂潜心从两先生学。”在此文风熏陶下,蒙文通于1922年著有《经学导言》一文问世,并呈廖季平先生审看,廖氏其时已偏瘫,见此文大赞,遂用颤抖之左手书写于纸交付蒙文通,文曰“文通文如桶底脱落,佩服佩服,将来必成大家。”经学大师廖季平如此厚爱蒙文通,后来事实证明此言成真。
蒙文通生长于嫘祖故里盐亭,一直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热爱之情。据族弟蒙尔坤讲,蒙先生每次返乡,均巡视乡村小学,并指导编修《蒙氏族谱》,亲手拟定蒙家三十个字派,并在家居期间酝酿撰写考证乡县史地沿革的《汉潺亭考》一书,并曰“文通家世居县北,临弥江,自明嘉靖、天启以来,碑碣尤有存者。”言语间流露出身为盐亭山乡学子的自豪。在成都教书育人期间,对来自故乡的学子如李仲甫、孙孟洁等十数人格外关照,这些学生也不孚众望,后来成长为蜀中多地有声誉的教师。

蒙文通的老房子高屋建瓴,庄重大气,院子安放石狮一对,扬清荡浊,桑竹遍植老房子四围,一派“高堂依空岩,素壁交扶疏”之恬淡景象,昭示此处人才辈出,生生不息。在蒙家家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滋养里,终成大器,成长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学识渊博,著有《古史甄微》《经学抉原》《中国史学史》等二十余部名著,为我国史学经学的研究发展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进而跻身中国史学大家前列。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