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71|评论: 0

[群众呼声] “天人共育·四育合一”:农村教育区域变革的纳溪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某偏远村小留守女童在放学路上遭遇不法侵害,这件事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提醒我们这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农村教育的真实问题与百姓的现实需求,重新思考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的突围之路。自2012年起,我们基于“天人共育”的整体改进思想,推倒围墙办“大教育”、打开校门育真人才,聚焦农村的天、地、人、物、事,在农村大“教育场”探寻农村教育的出路,构建了“家校社自,四育合一”的当代农村“大教育”模式,逐步激发了农村教育的活力,有效缓解了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等现实问题,实现了区域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与优势—农村教育区域变革的背景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位于川滇黔渝四省结合部,占地面积1150.60平方公里,48.50万人口中有39.07万是农业人口,是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区内有中小学33所,其中农村中学12所、农村中心小学12所、村小校点64个,大量学校和师生集中在农村。
近年来,农村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困扰着纳溪,比如:家庭教育“缺失”,农民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贫困家庭子女面临生活与教育困难,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突出,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学校教育“缺实”,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实施表面化,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培养与农村对人才的需求脱节,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区域教育“缺势”,农村人口大量外流,部分村小被撤并或废弃,农村学生涌向城区或辍学,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出路在哪里?正当我们全力思考纳溪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战略时,2012年,纳溪区委区政府提出“一镇一品”的发展思路,提出“教育是最好的民生”的合面镇进入我们的视野。合面教育源于1907年的经纬学堂,已经拥有百年历史;合面中学虽然位居农村,但教育质量长期名列全市前茅,多次被评为“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合面小学多次被评为全国及省市区教育质量及办学特色学校;合面镇社会风气良好,历来尊师重教,曾获评多项省市级乡镇教育先进。更重要的是,合面镇早在2010年,就开始“天人共育·教育名镇”建设。在综合比对分析之后,我们开始思考以合面镇为试点,探索农村教育的区域整体发展策略。
二、路径革新—农村教育区域变革的整体设计
1. 理念探寻:回归本真,构筑“天人共育”的大教育场
农村最不缺的是什么?是自然天地、农业生产、千家万户农民与千百年流传不息最中国化的民族传统文化。但是我们的农村教育、学校、师生、家长,似乎正在远离这些最不该远离的资源。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曾痛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当前农村教育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有农村整体社会环境不佳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走不出校园”,其实质上还是脱离了社会实践、家庭生活、自然万物的“小教育”。
理想的农村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出,可千城万市、省内国外—世界公民,现代才情、国际品质,大同世界地球村;入,能吾镇我乡、俺村咱队—中华子民,传统美德、耕读礼乐,乡村中国神州心”的服务于农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基于此思路,我们决定以“天人共育·四育合一”的教育思想为核心,以合面镇为试点,整体规划纳溪区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
“天人共育”,是“天人合一”哲学指导下的“大教育”思想。天,是自然;人,是学校,是家庭,是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共存、共生。我们的“天人共育”,强调“天育人、人育人、天与人合一育人”,是既关注自然教育,又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构“天人共育”大教育场的整体育人思路。这是回归农村教育本真、对中国历史上“将学校教育与农村实际结合”的教育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2. 战略规划:举全区之力,用政府“一号文件”撬动教育变革
我们基于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思维方式,对“天人共育”思想进行了理论解构与建构,并对实践进行系统指导,即“一(“天人共育”)生二(“天育、人育”),二生四(“自然万物培育、社会职业蒙养、学校文化教导、家庭生活养育”)……”理论研究与战略规划的制定历时半年。紧接着,一场举全区之力推动的、高度组织化的“天人共育”农村教育改革在纳溪区正式拉开序幕。我们从领导体制、管理机制、行动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的保障建设。
(1)写入政府“一号文件”,明确发展战略
我们首先确立了“天人共育·四育合一”的特色兴区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将合面“天人共育·教育名镇”建设为试点的农村教育改革,纳入区委区政府战略,并作为2013年纳溪区的头号工程,写入“一号文件”,以“地方制度化”保障其开展。
(2)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纳溪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亲自挂帅的“天人共育”指挥部,成员由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四大班子和主要分管领导,区教育局及区级各大行政机关,合面镇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组成,下设七个职责明确的工作组;成立区、镇“天人共育”办公室,形成区、镇、村、组领导管理体系(各层有明确分工与协调落实监督机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也相应改革。同时,区委区政府出台相关重大文件及相关考核表彰制度,直接将“天人共育”工作与全区所有区级和合面镇级机关、部门的工作挂钩;并且从思想、制度、经费、人事、宣传、实验学校改造、多层次基地建设等方面,对该工作予以保障。
(3)完善配套机制,保障实际成效
在具体实践中,纳溪区构建了“政府主导、行业支持、学校主体、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编制完成了“四育合一”试点镇合面镇的整体规划和“四育合一”生态中心区规划。在此基础上,区教育局出台了系列配套制度,如构建“四育合一”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评估制度;建设“天人共育”区域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将“天人共育”理念融入学校工作,形成“四育合一”教育教学模式等。
近三年来,全区共投入各类教育资金7.1亿元,实施项目216个,每年设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不少于500万元、教育扶贫助学基金不少于1000万元,专门用于教育发展。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时机,我们更全面地发动全区教育系统所有人员、合面镇所有教师,系统、深入地投入到这项农村教育改革工作中。
三、系统化实践—构筑农村教育的区域“大教育”模式
1. 多层次建设“天人共育”基地群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42个区级、158个镇级“天人共育”基地。这些基地是切实让农村教育走出校园,实现“家校社自”教育落地的“天人共育”大实验室、大教育场。基地建设的意义在于,让所有教师及社会各界有“可作、可为、可观感、可迁移”的形象参照,更是促进“四育合一”由基地式、实验式,逐渐向普遍性、常态性转化的一根拐杖、一个必要的辅助阶段。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支持、学校主阵、社会参与、市场主体、项目辅助”的原则,我们将基地建设与全区域旅游、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等相结合,规划与建设基地群达3万余亩;自主申报全区项目近30个,集中在规划区内建设;专项引进“天人共育”社会资金近1亿元。其中,政府适当投入、社会资金注入、企业投入资金建设的大型基地有自然教育基地(手扒岩)、社会教育基地(学堂坡)、家庭教育基地(杨家大院)、国家级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太山“家校社自”农村研学基地)。
如今,基地和学校已经渐渐成为面向全国学生的研学旅游地。此外,我们提出“基地—专门建设;半基地—只挂牌、不专门投入,利用废弃村小校舍和当地社会各行业场所;非基地—完全常态化的教育场”的观点,重视其可普及推广性。各学校还结合实际,就近开辟了传统农业、现代种植养殖、手工制作基地,以及交易市场、派出所、镇党政机关等“跨出校门便可使用的‘天人共育’基地”。
2. 建设“天人共育”课程体系
我们在合面镇实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纳溪区“四育合一”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导合面镇及全区的“天人共育”农村教育改革。我们开发了“天人共育”课程,编写了相关教材,并且以此为着力点,在中小学全面、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改。一方面,我们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全面落实“天人共育”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还注重联系实际,开展区、镇域层面的“天人共育”活动,全员开发“基于教师,旨在学生”的多种多样的“天人共育”校本课程。在“天人共育”体系下,每位教师每学期要结合自身专业或特长优势,多样化开发适合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的微课程,包括“家校社自”至少各一个微课程(含基地、半基地、非基地课程),并且实现全区共享。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针对合面镇编辑出版了区级“天人共育”课程30多门,合面镇中小学自行编辑出版了镇级和校级“天人共育”课程100多门,形成了相对成熟、可供学生多元化自由选择参与的1000多个微课程和活动方案(含各种安全预案)。如区域课程“纳溪区‘四育合一’研学基地课程”,校本课程“童年之旅”“体验成长的滋味”等。
3. 实践“家校社自,四育合一”大教育模式
(1)学校教育:我校教育+跨校教育
我们首先指导合面镇中小学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其围绕“天人共育”的教育理念,进行制度、课程、教学、活动、教育质量评价、校园环境、学校文化等系列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其次,开展以“天人共育”为主题的学校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效果评价、学业考核等方面进行教学改进,鼓励教师在校园内开展多样化的“天人共育”课外活动。同时,每所学校的课程和资源各有特色,已往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较少,我们在“我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跨校教育”,组织学生参与“中心校与村小、农村与城区学校”等多形式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行走村小”活动,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学生。
(2)家庭教育:亲子家教+易子家教
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缺失,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不得不面对的真实问题。学校除了开展好家校共育传统活动外,还依托各个“天人共育”基地,开展“两维度”“三层面”基地家教活动。所谓“两维度”,即亲子家教、易子家教;所谓“三层面”,即基地中由学校教师主导、学生家长参与、农村社会人士协助的家教活动(模拟家庭生活教育活动);挂牌基地(半基地)家教活动;非基地家教活动(即引导家长和孩子一道开展亲子与易子家庭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在真实的家庭生活场中获得发展、自立自强。
比如:基于留守儿童在父母身边时间少,一些基本的家庭生活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失的问题,我们每学期组织学生在太山基地参加家庭教育体验活动,每次活动一周时间,学生在教师、志愿者妈妈和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家庭生活常识和基本礼仪规范,学习自我保护技能,一起做各种亲子游戏,参与暮写晨练、经典诵读,感受农耕机、龙角车、舀水兜等生产工具,体验挖红薯、采藕、野炊、办“九大碗”、制作百变饺子等家庭生产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家庭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3)社会教育:“一职”+“百业”社会实践教育
“天人共育”的社会教育,实质上是对学生进行真实社会场中的社会职业启蒙与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增进学生对各个职业领域和本土文化的了解。“一职”+“百业”,指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甚至更长学制农村教育阶段内,要求学生逐渐实现“精进一职”“博涉百业”的社会职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启蒙发展。“一职”强调与学生个人禀赋、特长兴趣结合;“百业”强调联系更多社会行业,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影响。
我们结合当地的玉米、水稻、高粱等传统农业,竹编工艺、柚子种植、制砖、酿酒、养殖等产业,以及集镇交易市场、镇政府及各种其他机构与事业单位的资源,组织学生去参观考察、观摩调研,且有计划地分别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体验、去操作实践。如参加“今天我当镇长助理”“我与老乡一起竞选村长”等活动;参加农渔捕捞、剪纸、编酒篓、陶艺、养蚕、生态种植与采摘、合面花船体验等活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调查、社会公民道德实践、学生职业体验交流活动等。我们引导学生在七十二行中,获得职业的启蒙教育,实现“一职百业”的技能扫盲,培养有初步职业意识和能力的“小公民”。
(4)自然教育:此地自然教育+彼地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即走进自然天地、亲近自然万物,开展“天人共育”下,万物与人之间个性化、自由自在的天性教育活动。农村无所不在的自然万物,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我们将自然教育纳入课时(尽量每周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家庭、社会、自然教育场活动),每个月组织开展学生特别喜欢、教师乐于同行的教育活动,不只接受本村本乡的此地自然教育,也体验其他地方的彼地自然教育。比如:从学校徒步去基地,风雨不改;在手扒岩基地开展动植物标本制作、野炊野营、春夏秋冬游等活动,带着学生踏雪、淋雨、晒太阳、踩冰,看日出、数星星,爬山、挖野菜、捡柴火;在太山基地捉泥鳅、犁田、放风筝、划船、开篝火晚会、攀岩、泥塑、写生、辨百草,进行地质考察、水土流失科学调研等;在各个自然场行走拉练、绘画摄影、跳房子、玩地雷阵、玩泥巴、转陀螺、跳竹竿舞、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捕鱼、制作陶艺泥塑等。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学生的天性和天赋获得自由自在、契合其禀赋的个性化发展。
4. 实现“天人共育”从镇域到全区的普及推广
2014年起,全区农村乡镇及城市学校结合实际,自发推广合面镇经验,并且在区域内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我们支持各学校循序渐进,开展“天人共育”思想下“一育精进”“二育合一”“三育合一”“四育合一”的工作;各学校也定期组织学生去合面镇“家校社自”教育基地开展活动,并逐步尝试在各自的村镇、学校开展工作。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全面展开,我们基于区域和学校实际开展了多级、多层面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天人共育”、“处处、时时、事事”都可开展“天人共育”的大气象。与此同时,我们也取得了“天人共育”理论与实践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天人共育”注册网站、简报简讯、论坛、学术研究等多种渠道,进行全方位推进。
2015年,纳溪区一本升学率比2012年提升3倍;校外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40.0%;校外学生意外伤害死亡人数下降66.7%;家长、教师对学校投诉的信访件下降30.0%。虽然我们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期待有更多同行者加入,共同探索当前农村教育的整体变革之路。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