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二哥”龙门阵 为了不再看到木苦依五木的泪水 最近一段时间,越西县普雄镇且托村的12岁女孩木苦依五木,一篇名为《泪》的四年级小学生作文成了大家的热议,被称作“最悲伤的作文”。 从开初感伤木苦依五木的苦难,到议论是否是支教老师捉刀修改;再到深切地关注和探讨凉山彝族同胞的发展困境,这篇泪水写成的文字已经超出了它原来的意义。这篇作文的内容是真实的,关于凉山偏远山区彝族乡亲恶劣的生存生活条件,大家都不要漠然,因为凉山彝胞真的很苦! 第一次走进凉山,在大山之中接触到彝胞还是在1979年,从那个时候起,就切身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贫穷和困苦。说一个例子,曾在德昌与米易交界的山中有一户彝家,当家男人在山坡上劳作种包谷,他自述,一家人是几年从喜德县迁栖到此处的。他一家赶着几只羊,一、两年换一处地方搭棚居住,用刀耕火种的办法,视坡地的肥效长不长庄稼决定再搬迁,这一家人都是不存在户籍户口的。 半山腰的一点平坝上,是这家人搭的一间草棚,女主人光着上身在屋前伺弄洋芋。草屋里只搭了一张木板床,但这家人有几个小孩,最大的一个男娃娃不到10岁。询问小男孩晚上睡在哪,他带至门口屋檐下用柴火搭的一个小木箱,指着大约50公分长、20公分宽的小草窝,示意这就是他过夜的地方。 注意!这家人虽然过的是半原始的迁移生活,但当时他们一家人却很勤劳,家中也无病人,没有人上学读书,基本生活需求无丁点“现代化”,更无人吸食毒品等。但即使是这样一户老实巴交的彝胞,依靠自己的勤劳也仍然过得真的很苦!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算是细致了解过彝胞的生存状况,这些年也一直保持着和凉山朋友们的联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山上的彝族同胞和平坝河谷的汉族农民生活水平,还没有现在的差距那么大。而三十多年过去了,凉山不少彝族还依然贫困,个人认为,其中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欠账外,群体观念普遍落后和毒品浸蚀是两个重要因素。而观念落后最主要的是表现在,彝胞主动接受现代教育的热情依然缺乏,没有能让他们感受到接受教育的立竿见影好处在哪。 再一个就是毒品这个恶魔,不仅是把凉山害了,是把凉山的彝胞害得更加地惨!直接知道的情况是,从80年代初期,德昌县城里就有人跑到云南边境一带去贩毒,进而带回来扩散,一个小县城死在毒品上的青年人不是个别。由于当时没有完全打掉、杜绝,以至于毒品向凉山的彝胞人群中漫延。 因此,关注和解决凉山彝胞的困苦,政府除了大量的资金、物资扶持外,强化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下最大的狠心铲除毒品瘤,迫在眉切!否则我们依然会持续看到木苦依五木流淌的泪水。 (阅读“谭二哥”龙门阵,可加微信号“享生活”xianglife-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