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贩抢孩又被群殴? 又是假的!
多地“人贩子”出没,均被证是谣言 警方:网友刷存在感,公众号利益驱动
记者 陈昂 实习生 毛俊芳 龙婷 通讯员 蔡越姝
网传邵东人贩子当街抢小孩未遂被市民群殴的图片
核心提示
网传邵东人贩子当街抢小孩未遂被市民群殴,邵东警方辟谣,这是盗窃团伙在作案。在浏阳、醴陵也曾发生过类似“人贩子”的传言,事后均被当地警方辟谣。这些传言基本都是从微信出现。为何微信朋友圈成“谣言制造机”?记者进行了调查。
■记者 陈昂 实习生 毛俊芳 龙婷 通讯员 蔡越姝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7月13日讯 网传邵东人贩子当街抢小孩未遂被市民群殴,今天上午,邵东警方辟谣,这是盗窃团伙在作案。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浏阳、醴陵也曾发生过类似“人贩子”的传言,事后均被当地警方辟谣。而这些传言基本都是从微信出现。为何“人贩子抢小孩”的谣言屡屡出现?记者进行了调查。
网传人贩子偷小孩未遂被群殴
“灭绝人性的女人,跑到百富路来偷小孩,好在被孩子妈妈及时发现,大家认清楚她的丑面目,他们有一个团伙,有人负责拖住孩子的亲人,有人发现情况不对就抢包,分散你们的注意力!是邵东人请转发!他们作案已经好多起,偷衣服抢包偷小孩……已抓一人、两人跑掉。”
这是一条近几天在省内居民的朋友圈和地方网站流传甚广的一则消息,除开文字说明外,还配上了多幅中年妇女被围观群众殴打的图片。由于此案发生在邵东县城繁华路段,经传播后,引起了当地居民恐慌,进而被市民转发扩散到全省。
警方:“人贩子”实为盗窃团伙
13日上午,记者联系了邵东警方,警方向记者证实,此案非网传“人贩子案”,实为团伙盗窃案。图中中年女性为犯罪嫌疑人胡香莲,曾有多次盗窃前科。
邵东警方通报,犯罪嫌疑人胡香莲,女,53岁,汉族,小学文化,户籍地:衡阳县台源镇。
7月12日,犯罪嫌疑人胡香莲伙同另一男性嫌疑人窜至邵东县百富路39号,说要买线。当时,店内有受害人赵某、赵某侄儿唐某(2岁半)及其三个月大的儿子。他们想办法支开赵某,趁赵某转身拿货时,把赵某放在店铺摇篮里的钱包偷走,钱包里有一万多元现金及两部手机。赵某发现后随即上前和周围群众一起将胡香莲抓获,此时另一男性嫌疑人已骑摩托车逃走。
犯罪嫌疑人胡香莲被抓获归案后,民警在其身上还发现3部手机。经初步查明,其中一台手机系附近居民于7月12日被盗的手机。警方查明,胡香莲此前并无涉及拐卖儿童的犯罪记录,而胡本人也向警方供述,并未有过拐走小孩的想法。现犯罪嫌疑人胡香莲已被邵东警方依法刑拘。
类似谣言多地上演
此前,曾有网友在微信朋友圈发消息称,浏阳市溪江乡珠江村出现不法分子专门偷抢小孩,微信中还附有一对中年男女被抓的图片。
浏阳警方7月5日辟谣:经过调查核实,该微信所传内容为谣言,图片中的人只是在村里张贴广告,被村干部抓住而已。事后警方核实,张贴广告的一共6人,均系浏阳市某医院工作人员和临聘人员。浏阳市公安局称,今年以来,该局110指挥中心没有接到过一起小孩被抢的报警。
6月11日,也曾被广泛传播的“醴陵人贩子被抓”事件,最后经警方查明:两名“捕蛇者”之所以被误认,原因也在于前一天微信、微博中谣传有“人贩子”在醴陵抓小孩,导致人人自危,看到陌生人就会产生怀疑,最后导致事件失控。
多地人贩子出没? 都是谣言!
6月11日,“醴陵人贩子被抓”在朋友圈上广泛传播,最后经警方查明:人贩子系两名“捕蛇者”。
7月5日,朋友圈中再发图片:浏阳市溪江乡珠江村有不法分子专门偷抢小孩被抓。警方辟谣:图片中的人只是在村里张贴广告,被村干部抓住。
7月13日,网传邵东人贩子当街抢小孩未遂被市民群殴,邵东警方辟谣,这是盗窃团伙在作案。
查处
一公众号多次传谣被查
5月5日,常德武陵警方依法传唤当地某微信公众号运营负责人罗某,作出警告处罚的决定。
4月份以来,武陵公安分局网安大队民警在网上巡查发现,该常德本土微信公众号私自在4月20日推出《常德清查黄赌毒场所31家被查封》(实为2014年新闻),在4月21日私自转载事发地非常德的视频《步行街小偷被打死全过程》;5月4日私自发布常德某医院女子跳楼身亡信息,并嫁接其他死者照片;某次车祸后私自前往摄像并发布进展等行为,造成了事态误导、舆论混乱,部分行为甚至涉嫌传谣,扰乱了社会秩序。民警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公众号之所以发布这些谣言,目的就是为了‘吸粉’。”
幕后
公众号为“吸粉”屡屡“走钢丝”营销
长沙市民刘小姐负责运营一个超过10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的广告收入是根据该公号的用户数量、阅读率等情况决定的。”刘小姐说,在业内,微信公众号的广告价格也有约定俗成的标准,“但决定广告费价格的最大因素还是公众号的粉丝数量。”
刘小姐介绍,由于一个微信公众号每日最多可发8条图文的广告,所以她所运营的公众号收费标准约为1500元-2000元,而一些坐拥20万粉丝以上的公众号的广告收费标准则是她的2倍以上,“想在他们的公众号上做广告,还得预约,供不应求,每个月收入高达数十万元。”
作为业内人士,刘小姐表示,很多公众号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来提高知名度,都会进行类似“走钢丝”的网络营销,“而这些看上去很真实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假的,有些甚至是嫁接一下,在电脑前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