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希望早日修通“希望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连小学生都能说出的道理。可巴中市南江县凤仪乡永合村六社(韩家粱)的村民却一直在为路发愁,别说致富了,因为“路”,村里的小伙儿连取媳妇都成了难题。为了解决这个困扰韩家粱社村民十几年的问题,4月22日,村民决定自发修路,手挖背挑也要把路修好,打通这条“希望之路”。
困境:路不通,小伙子娶不到媳妇儿
“公路没有通,全村人每年买肥料、买饲料都要靠人背,喂了一年的猪儿也没得办法卖出去,更别说拉砖盖房了,人家姑娘看到破旧的房子哪个还愿意嫁过来嘛。”
王双华今年70岁,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现在最让他操心的就是儿子的婚姻问题。“我儿子快28岁了,在农村这个年纪还没结婚讲起来都丢人。”
据老人讲,2011年在外务工的儿子带回来一个年轻漂亮的湖北女孩儿,家里对这个“准儿媳”也是十分满意。可好景不长,在家里只待了十几天的“准儿媳”却吵着闹着要回家。后来才知道,那几天村里正好下雨泥泞的公路根本就没有办法走,加之路途遥远又不通车,女孩没法到镇上集市买东西跟儿子闹了情绪要离开。
2013年,儿子又带回来一个安徽女孩,王双华老人祈祷着老天爷别下雨,可女孩还是因为同样的问题,选择了离开。提起这条路,王双华老人连连摇头。
“路不通,做买卖的人也不愿意进村,几千斤粮食又卖不出去,只能搁在家里,甚至干脆烂在地里变不了钱。要是卖一头年猪,要么请4、5个人抬着走几公里,要么慢慢赶着猪儿走几公里,为了省请人抬猪的钱,有些村民把猪赶丢的都有。”村民孙玉全又有几个月没看见自己的外孙了,虽然跟女儿家隔的不算太远,但由于公路不通,外孙都不愿意回外婆家。
疑惑:集资修路,钱交了,路没修好
2013年底,永合村通过了南江县交通局比选工程项目。按1公里10万元自筹资金,政府再拿出35万解决凤仪乡永合村到正直镇3.3公里的道路。永合村六社(韩家粱)的村民得知盼望多年的公路马上就有希望了,都十分开心。通过预算,永合村人均需自筹230元(其中村道建设200元、社道建设30元),对于自筹资金修路村民也表示很理解,很快韩家粱的村民就凑齐了修路所需的费用。
2014年底,村道很快就硬化通车,附近的村民出行得到了改善。村道是修好了,可韩家粱到岳家粱的社道却迟迟不见动工,“跟村里反映多次仍没有得到解决。”
“我们当时明明是跟村上交的230元,其中有200元用来修村道,30元修社道,为什么现在村道修好了,社道怎么就没了动静呢?”村民王大爷说。
据永合村村长王元华介绍,永合村是由原四村、五村合并而成。合并后6社的老社长不愿意再担任社长,改由村支部副书记黄绍明代管,同时他还兼任着7社的社长。
“当时自筹资金修路的时候,黄绍明所在的7社并没有凑齐资金,而6社则凑齐了所需的8万多元,为了填补7社没有凑齐的资金,黄绍明于是将6社所凑的钱填补了进去。”王元华说。
决定:留守老人自发修路,最大72岁
村社的公路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老百姓生活生产都是问题。条件好点的都搬到其它村社,留下的都是老人和一些上学的小孩。眼看其它村社条件一天天好起来,韩家粱社的村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没钱有志气,修路靠力气。”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务工,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如果再让村民自筹资金修路,经济压力会大大增加。经过反复商议,村民决定自发组织修路,“就算手挖背挑也要将公路修通。”
韩家粱到岳家粱的社道路大概有3公里左右。村民每天早上7点准时开工到中午12点休息,下午2点到晚上7点结束。参加修路的,基本上都是社里的留守老人,谁家有空谁就来。
“我们今天来了12个人,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最大的72岁,最小的也是40多岁。大家自带工具,有什么带什么,能用上就行。”由于没有专业的工具和设备,村民也只通过挖、抬、挑以及锄头和铁锹一些简单的工具一点点将路铺平。短短的3公里路,看起来却那么遥远。
愿望:尽快打通“希望之路”
“打通这条公路才是子孙后代的出路!”
“公路修通了,全村人每年买肥料、买饲料都不需要人背了,年猪也能卖出去了。有了钱,就可以盖新房给儿子娶媳妇了。”虽然,依靠这些村民的力量要想修好这条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村民王双华仍然坚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现在,村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尽快将家门口这条公路修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条“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