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2月24日电(张维、陈钢)开网店、做家教、搞设计、兼职几份工……记者近日在西安等地采访发现,一些高校毕业生更加灵活地选择自己的“事业”,成为“隐性就业族”。专家认为,“隐性就业”反映了90后择业观的多元化,但也应警惕其中存在的合法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 去年从广东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小汤,拒绝了一份媒体工作,在广州开起了网店,出售考研资料,年收入超过5万元。他说:“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买家提供咨询和运营好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相当自由。”从西安一所高校设计专业毕业的小李,也选择了相对自由的职业,主要是帮助一家皮包生产企业做创意设计。 选择“隐性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正在悄然增长。西安交通大学统计显示,2013届本科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2.62%,2014届上升到6.67%。陕西师范大学2013届从事自由职业的研究生人数为136人,2014届增加到230人。 “这说明已经有一部分学生不囿于传统就业思维的束缚,可以接受更多的就业模式了。”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雒朝梁说。 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家石英说:“‘隐性就业’作为传统就业形式的补充,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就业领域的集中表现,也反映了就业难问题缓慢缓解的过程。” 尽管“隐性就业”备受热捧,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和任何单位形成劳动合同关系,没有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一旦出现问题,合法权益将很难保障。“时间自由,收入也不错,就是没有安全感”,一些“隐性就业族”对此深有体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将“隐性就业”视为职业自救,是一种过渡阶段而非长久之计。他建议,毕业生应该在这个过渡阶段主动充电、积累人脉,为以后找工作积累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