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733|评论: 18

[谈天说地] 戒的重点及其人间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1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戒的重点及其人间性 - 戒律学研究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菩萨戒的重点及其人间性
菩萨戒的重点及其人间性
圣严法师
  戒的定义既是应作的必须作,不应作的不得作,则不论是否以“戒”为名,凡是圣典中提及菩萨“应行”、菩萨“不应行”的,均当视作菩萨戒的内容。例如《小品般若经》卷六〈大如品〉的末段有云: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云何行?佛言:于一切众生;应行等心、慈心、不异心、谦下心、安隐心、不嗔心、不恼心、不戏弄心、父母心、兄弟心、与共语言。(8)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首重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的重点在于利济众生,故对菩萨的要求,不仅不应自恼恼人,更进一步,凡对于任一众生均应生起利济之心。若不如此,即与菩萨所发的无上菩提心相违。但其虽然如此,仍须与空慧相应,故在《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三〈六喻品〉中说,菩萨“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杂、不着。”因为持戒目的,不为人天褔报,不为二乘圣果,乃为入菩萨位,供养诸佛,成就众生。(9) 此处所云具足戒,不是指的比丘、比丘尼戒,而是菩萨应当具足无相戒,所谓无相是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于此四相,不缺、不破、不杂、不着、便是具足戒。同品又云:“能具足尸罗波罗蜜,已摄一切善法。”(10) 何谓一切善法?同品的说明,是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11)
  从以上所举《般若经》的菩萨戒内容来看,实已具备了三聚净戒的架构, 那就是 1. 利益诸众生、2. 具足无相戒、 3. 修习众善法。因为大乘菩萨戒的基本精神是求无上菩提,范围极广,而以利益众生为重,故于《大般若经》第五八四卷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之一〉说:“若诸菩萨,舍本 ( 发无上菩提心 ) 誓愿, 应知是为菩萨犯戒。 ”(12) 又说: “若诸菩萨虽处居家而受三归,深信三宝, 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诸菩萨,虽复受用五欲乐具,而于菩萨所行净戒波罗蜜多,常不远离,亦名真实持净戒者。”又说:“若诸菩萨虽复出家受持净戒而不回向无上菩提,是诸菩萨定不成就菩萨净戒。”(13) 从这三段话可以明白,菩萨舍无上菩提心者,便是犯戒,虽持一切别解脱戒,而不回向无上菩提心者,皆不名为受持菩萨净戒。
  到了《妙法莲华经》卷四〈法师品〉说,佛为教化成就菩萨,开示《法华经》;如来灭后,欲为四众广说这部《法华经》,应当告诉他们:“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接着解释:“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14) 如来室、如来衣、如来座,即是大悲心、柔和忍辱心、一切法是空。此被后人称为“三轨戒”,这三条律则之中, 是以 1. 无相的空观为基础,2. 无上菩提的大悲心为原则,3. 柔忍修善法为根本。 也可以说,这是《法华经》的《三聚净戒》,只是着重于菩萨化世精神,故未列入律法中的七众律仪戒。可是,菩萨行者若无身口二业的行为准则,也是不妥当的,故在《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便说到,菩萨除了住忍辱地,不暴不惊,观诸法实相而不分别之外,也不宜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外道梵志、不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不蓄猪羊鸡狗,若入他人家中,不与小女、处女、寡女共语。(15) 其实这些规定是为出家菩萨而说,其中若干规定,即是比丘戒的内容。《法华经》为了不使出家菩萨矫枉过正,仅重视大乘的空观及菩提心,故以身、口、意、誓的四安乐行来匡正,以示不得废弃出家律仪。
  另对在家菩萨,亦不得仅仅重视内在的发菩提心及空观的体验,而忽略了僧俗之间的伦理关系,此如《仁王般若经》卷下〈嘱累品〉,即有明文要求:凡为国主者,不得制作法律,令出家弟子,不许出家修行正道,不准造佛塔像,也不得白衣高座而比丘地立。嘱咐国王及诸王子百官,护持三宝,否则王者信佛,而反毁三宝,便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灾祸即会降临了。(16)
  在《华严经》系统的《十住经》卷十《离垢地第二》,则具体地主张修十善道。当时金刚藏菩萨对解脱月菩萨说:菩萨欲住第二离垢地者, 1. 当离一切杀生,常起慈悲心;2. 离诸劫盗,常自满足;3. 离于邪淫,自足妻室; 4. 离于妄语,常真实语;5. 离于两舌,无破坏心;6. 离于恶口,和柔具足;7. 离于绮语,常知时语实语;8. 不贪他物,不作是念我当取之; 9. 离于嗔害心、嫌恨心、迫热心等,常于众生求好事心、爱润心、利益心、慈悲心;10. 离于占相,习行正见,决定深信罪褔因缘。离于谄曲,诚信三宝。(17)
  十善道法又名十善戒,是通于大小乘的别解脱戒,一般说,五戒十善是人天果报的善法,然于大乘菩萨的立场看十善戒,不独是消极的不作十恶,更当要修十善。例如不杀众生,且当常于众生起慈悲心,便是菩萨戒的精神了。在《十住经》中所举十善戒的每一戒,都赋有积极利生的意义。考察此处十善戒的内容,身三口四的前七条戒目与通常的相同;八、九、十的三条,属于心意行为也相同,只是其内容更为繁富。足见菩萨十善,固重于身口的行为,尤重于心意的行为,并且特别标明行十善者,当“习行正见”和“诚信三宝”。故此又回到阿含经所示四不坏净的原点上去了。那就是菩萨首应具足正见,归敬三宝,成就圣戒。
  从在家菩萨的立场看十善戒,实已涵盖了菩萨三聚净戒的内容,因其十条戒目之中,有的每条皆具三聚功能,有的具一或二,所以若能十善具足,律仪、善法、利生的三聚净戒,也同时具足。无怪乎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四六说,十善是总相戒,其余无量戒为别相戒。(18)
  十善戒是为在家菩萨而设,若与杀、盗、邪淫、妄语、饮酒五戒比较,少了一条饮酒戒而多了三条心意戒。饮酒本身不是罪恶,只是为了防止由于饮酒而可能促成前面四戒的犯行,所以在家佛子不许饮酒。可是在《未曾有因缘经》卷下,记载了一桩趣事:只陀太子先受五戒,后闻十善,便向释尊要求,准许他舍去先受的五戒,改受十善。原因是五戒中的饮酒戒难持,他有许多豪客,常常带着酒食,与他共相娱乐,不过他未因饮酒造恶,相反地“得酒念戒”,所以虽有欢乐未放逸。释尊听了,不仅未予呵责,反而称道:“善哉善哉,只陀! 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间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褔,无有罪也。……若人饮酒,不起恶业,欢喜心故,不起烦恼,善心因缘,受善果报。汝持五戒,有何殃乎。”(19) 这段经文,并不表示五戒可以去掉一戒,而是说,若能“得酒念戒”,不起恶业,心生欢喜者,仍未破戒。结果只陀太子未舍五戒,而增受十善。
  可是十善戒也非容易受持,特别是菩萨所重的三条心戒。此在《末曾有因缘经》卷上,记载释尊的生父阅头檀王请示佛陀:“十善行法,心道三法,难得护持,当云何受,令不漏失? ”佛也同意此说,故不要求,经常保持三条心戒清净,立即宣说了三时持戒法:“从晨至食,名为上时;经一食顷,名为中时;行百步时,名为下时。”(20) 受了十善戒的人,若能经常不犯三条心戒,已是大解脱者,一般凡夫,但求随力守持,若从早晨至午餐的阶段,心意保持清净而与菩萨道相应者名为上时持戒;顿饭工夫,保持清净者名中时持戒;乃至仅于行走百步的短时间内,保持三条心戒清净,名为下时持戒。
  从《未曾有因缘经》所载的以上两例,可以证明菩萨戒持戒标准,极富于人间性。不像七众律仪戒那样,被结集者规定得动弹不得,以致形成戒律精神的僵化,无法伸缩自如,失去了因应时地变迁的潜力。
节选于《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3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10-26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寿康宝鉴》中周思敏云:“色,少年第一关,此关打不过,任他高才绝学,都无受用,盖万事以身为本

发表于 2016-10-29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又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是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发表于 2016-11-6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点:拜佛有没有好处?
  有!大大的有。《无量寿经》经上说: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好处多牛?但是很可惜你基本上看不到,他不能让你中彩票,不能治好你的病,更不能替你还贷款。
  很多人做了错事,坏事,心虚,然后跑去拜佛,烧三十万一柱的香求灭罪,有用吗?只能说不一定,为什么呢?倘若你真心忏悔,决心用不再犯,这个拜佛有用。倘若你为了花钱买心安,下次继续犯,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坏处,为什么?因为你这叫谤佛,这可是大罪。结果旧罪没消,更添新罪。你这三十万花的多冤枉。
  
  大乘佛法讲心造万物,确实如此。佛教最讲发心。所谓“因地不真,果地遭迂”,意思就是你动机不对,所受果报是不同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讲,那些求果报,求福,求灭罪的人,不妨去信基督教。基督教果报很快,不管你什么发心。千万不要用黑心去拜佛,结果没得到好处,然后骂佛,这就很麻烦了。

发表于 2016-11-9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天半的打七生涯结束了。通过这次打七,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无量劫来,我做过猪、狗、牛、羊任人宰割,在饿鬼道上亿年没喝过一滴水,在地狱道我受了无边无际的痛苦。像我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恶道出来,把恶业消尽了才得一个人身,多么多么的宝贵!我有什么理由叫苦?除了修行,我已别无他路可走!

发表于 2016-11-12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佛菩萨为我安排了这次非常殊胜的因缘,来到了长治道场。预备会上听同修为我们讲了一些打七的认识和体会,对我起到了一个不小的触动。《打七手册》让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也想通过打七能有一个大的突破和促进。就这样我带着学习、感受的愿望开始了打七生活。

发表于 2016-11-1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善积德
    每日起心动念为别人着想,起一善念是心行一善。每日言谈举止说一句好话是口行一善。每日做一件善事无论大小是身行一善。日积月累,身、口、意逐渐趋于纯善,这就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缘资粮。

发表于 2016-11-20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⑥ 慈悲的力量最大:在道场打七这种环境最能增加人的信心,因为能够到这个圈子里的人,心地都非常善良,多数时候都是以善意的心态对待人事,因此说出来的话就是肯定别人的多,鼓励别人的多,自然就带动别人往好的方面努力。舍一得万报。当一个人只想到自己的时候,他可能一个朋友也没有,当一个人处处想到别人的时候,那么处处都有人想到他。

发表于 2016-11-27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发表于 2016-11-29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善根,善根是否具足,且观你能否看见这句话了,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12-13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7-8-20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发表于 2017-8-30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发表于 2017-9-5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做一件善事
发表于 2017-9-14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奥难懂

发表于 2017-9-20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又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是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发表于 2017-9-24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珍爱生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