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乡的县城有人卖火烧馍。
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那时城里还有好多个体户,小小的简单的生意养活一家人。老西门上的卖火烧馍的大妈就是这样的人。
每天傍晚,那时我们是叫天擦黑,大妈的火烧馍就出来了。她总是挎个长竹篮子,里面装着那热烘烘的火烧馍沿街叫卖。
买主来了,大妈揭开那篮子上的白毛巾,拿出还沾着灰的火烧馍用毛巾抖去上边的柴灰,笑眯眯地交给顾客。那火烧馍大约有70-80毫米直径,厚15毫米左右,白中带黄的面皮上有些许焦黄斑点,那是烙过的痕迹。大人买过来,掰开一小块给你,咬一小口,觉得那火烧馍不像蒸馍软软的,是要硬一点、面要干得多,有嚼头。它没有加糖、盐什么的,就是那面粉的原味、麦香味,淡淡地却觉着有无法形容的甘甜。你在口中慢慢的嚼,它一点也不粘牙,越嚼越香,其味无穷。
那火烧馍不仅是现吃,还好存放,放近十天都是好好的(要知道那时人们没冰箱啊)。切成块与红烧肉烧一下,浸透了浓浓的回锅肉汁的火烧馍,又是一种味道。
听大人讲,那大妈丈夫去世了,留下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大妈的生活还是很困难的。大妈有些耳背,一个人供孩子上学,就是那火烧馍的营生,还满适合她做。
火烧馍用的面粉,是农家的新鲜麦子用那石磨磨出,用时下的话说是绝对的绿色食品。
做火烧馍是很辛苦的,因为那火烧馍的面不用发酵,且面必须合得干。那时又没有合面机什么的,全是手工揉,是很费力的。那面要有筋丝、劲道,必是先合好、再静置,让它发汗,再反复地揉,直到它已不粘手了,合得熟了才行。合好的面做成一个个圆饼,先是放在锅里,用微火烙,使其两面都出现龟背花纹时(俗语叫二面黄),再在那柴火灰中焐着烧,因此叫火烧馍。烧时要紧的是掌握火候,不能烧焦但又要烧熟烧透心,当你用手在馍的平面上拍击,馍“卜、卜”作响,就算熟透了。这制作过程还蛮麻烦的!我想这就是技术,但耳背的大妈一定没觉得这就是技术,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地操作,应该是凭良心做凭感觉走的吧。一天用手工做出这上百个火烧馍,要多少耐心、多少劳力啊。
后来县城的工商户公私合营了,人们也不用烧柴灶了,那手工的火烧馍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我关心的大妈的儿子参军了,自己不做火烧馍了就给人带小孩,生活还是不错的。
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火烧馍总是让人不能忘怀。前几年在旅途中见了火烧馍,赶紧买了个来吃,但那火烧馍并没有当年的火烧馍好吃,感觉是要软得多,泡得多,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时下那馒头中加发泡剂、增筋剂,粉条中加那蛇皮口袋等的多了,我没有见过加了这些东西的火烧馍,不过我想人们有办法用这些手段把火烧馍搞得和以前的手工柴火的火烧馍一样,因此,在怀念它的同时,正琢磨自己在冬天烤柴火时做个尝尝呢。
2012-8-3草
2013-3-29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