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91|评论: 12

[梨乡杂谈] 县门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2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县门口是老城人对处于嘉陵路中段的原县衙门一带的称呼。

我对它定义为介于兴贤街和刘家巷之间的中部地带。


县门口给人印象最深的,当然是那老县衙门。我想,这县衙门应该是从当年的“县坝”迁至如今的老街就有(据云:是在宋末因避水患苍溪县治才北移到今地的),近七百年了。

听老人们讲,那县衙门是坐北朝南,前面临街的石级上有照壁一堵,两边开有接待远地来打官司候案的人的茶馆旅店等。照壁后面是县衙头门、二门,两门间有为庆典和接上官时鸣的铁炮。每天傍晚、夜间和拂晓更夫在此放一炮以报时,叫放“头炮”、“二炮”、“天明炮”。二门有三道门,左右两门是处决死囚时才打开,死囚从监狱提出,从右边生门进,插上标子后再从左边死门推出押到河坝行刑。二门内有班房等。二门到大堂有牌坊,大堂是审案的地方,两侧木栅栏外任人旁听观看。大堂后厅接二堂三堂,二堂是县官做生演戏宴客等活动之地,三堂为县官居住区。

其实不论老人们怎么说,因为我没见过,自然想象不出那样子,总之县衙门面积还是很大的。因为那衙门头有厅里坝小巷到刘家巷,那巷子应是如今老社保局大门旁通往同心广场的车道,而厅里坝是在大堂之前,旧时县衙门的纵深就可以想象了。

不过那巷子南面的看守所和高高的哨所我还是看到过,从那里面走出由武警押着出来担水等劳作的我们小孩唱的“吃公家、穿公家,背上背个红搭搭”的劳改犯。

我记忆中临街的石阶上去是有两棵结榛子果儿的梧桐树的坝子(想来那照壁是拆了),就是我们称的县门口坝儿。那树高数丈,干直叶茂,亭亭如盖,常有小鸟飞集树冠。大门上挂着苍溪县人民委员会的牌子。

坝儿的下手依次有城郊区供销社、新华书店、人民食堂等。

城郊区供销社有好几间门面,商品有农药、化肥、铁木农具等生产资料,棉布、鞋袜、文具等日用百货,烟酒副食、煤油等,当然面积最大的区域当数那生产资料。不过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记得是我读四年级时),就是像锄头,背篼,镰刀等农具依然不好买,我就曾因买不到劳动工具而遭到老师的训斥。

城郊区供销社的对面有一间小小的门面,是打草鞋的老爷爷的小店。不过那不是农村人打的“水把船”,而是叫“旱走板子”的做工精细的草鞋。打草鞋用的稻草是精选过的,没有了软软的阔大的叶子,只用黄白发亮的草芯;青麻打的绳子做“爽子”(不知是不是这样写),细细的麻“耳子”,“鼻梁骨”上有个彩色的线球;底板上一片片草芯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结实、美观,让人赏心悦目。新的穿上时还“吱吱”着响,透气、不湿脚。那时父亲总是在那儿给我定做。现在想来,那舒服劲,一点不比真皮凉鞋差。

书店是我心中的乐园,总是想方设法去那看不要钱的书。那时书店门前有大大的玻璃橱窗,存列着新书,门外的阶沿上是用小黑板写的新书目录,那正楷字之好,令人羡慕。记得是文化大革命初,红宝书盛行时,人们半晚上就起来排队买,书店只开一小门缝,人山人海,拥挤非常。那时的正街很窄,记得有一次接红宝书,运书的解放牌汽车曾在书店附近的电杆处挤死过一个小孩。

人民食堂是一间国营食堂,有三间门脸,还有楼座,生意很好。读初小时的星期六放学时常和校外生排在一起到那儿端炒肉丝(现在叫外卖)。六十年代初生活紧张时吃饭是要买牌子,要粮票的。最紧张时还要有单位介绍信才能吃饭。那大堂内总是坐满了人,卖牌子的服务员会端着票箱按顺序到饭桌上卖,然后是服务员用肩扛着满掌盘的饭菜送过来,人们争先恐后的给了牌子自己伸手端。那食堂有号称本地第一大厨的厨师“T包袱”,七十年代初与他有交情的厂里的老师傅发工资后常邀请我和几个分配到我们厂的大学生通过他在那儿包一桌一饱口福。

记得六十年代初,书店上手到县衙门对面的“郭老陕”医药店的七、八间穿逗木屋架房子倾斜了有一尺多,那倾斜的房屋和没倾斜的之间就用砖头砌起来一个倒三角形。其时有下河来的“巧建房屋”的施工队硬是把它“射”(其实就是用了杠子衬、加木楔等)正了。那施工队可真是名符其实。

坝儿的上手有切面店。那时全城也就两三家切面店,那面店是规模最大的,有用手摇面机改装的电动面机,不过没有合面机,合面还得手工,没有合熟的面压出来的面条总是黄中带白白的花点子。那时是供应证时代,人们凭证从粮站买来面粉后再在切面店换压好的面条,只付加工费。印象中面店中的几个员工总是忙忙碌碌,下午是各家各户换面条的高峰期,平常呢,要供应几家大饭店用的面条(那时饭店主要是买干饭面条)。面店的工作最精彩的是那个双目失明的大伯,不论你从家里带来的面粉重量是多少,在那过秤的大妈报了干面粉的重量后问他该换多少湿面,他总能随口报出。要知道,那干面和水面的折算率是11.25,可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而那个定量供应的时代,从家里用碗挖来的干面重量也是要几斤几两几的斤斤计较的,大伯那速算的本领,令人惊叹。时间长了,面店总是有盈余,这样,盘点过后,就收归粮店了。

再往上走有理发店、白铁铺、甜食店、蚊香店等等。

理发店内没有现在这样的空调,最早时就是电风扇也没有,只好在那楼幅上吊一面宽宽的篾折子,下面是人坐在地上用绳子拉动扇风。理发的师傅多是男子,不光是理发,还会取耳屎、舒筋捶背等。就来也怪,那时全城的三个居委会,主任全是理发师。师傅的左手按着客人的头随着嚓嚓地手推剪声转,过火夹子的头发冒着青烟滋滋着响,寒光闪闪地剃刀在被绷紧了的面皮上纵横驰骋,那场面,多少年来还深深印在我的头脑里。现在想来,真想把“虽云毫发末技,却是顶上功夫”的对联赠与当今已经不用此技艺理发的那理发店。

白铁铺是我最喜爱去看的地方,戴眼镜的老师傅哧哧的用手工剪刀剪白铁皮,叮当叮当地敲,用火烙铁烧锡焊,一双手能做出那装有玻璃的四方灯、长嘴的白铁茶壶、虾米腰的烧木炭的理发用的吹风。。。。。。

甜食店在公私合营前是个体,一间门脸,靠当街的墙一张方桌三方坐人,街檐下的火炉上黄澄澄地铜瓢子烧出的鸡蛋醪糟很是吸引人。后来呢,就是卖那红糖芯子汤圆、酸菜面条的了。

蚊香店是个精瘦的老师傅经营的,现做现卖。那蚊香可不是现在的盘香,那时叫纸蚊烟,是用那白色的毛边纸裁成长纸条,用糨糊粘成筒子(上边有用木刻板印的红色名称等文字),灌进混有六六粉等能杀蚊的药物的晒得干干的锯木面,然后把那口口扭紧,一根根并排放在那铺板子上用圆木滚儿压平,再盘成约四寸直径的圆盘封好,晒干后出售。干干净净的房屋、小风儿从敞开的临河的后门上吹过来、不慌不忙的老师傅一丝不苟地操作,让我们这些在一旁等着买蚊香的小孩也不觉得时间长了。不过就是这两分钱一盘的纸蚊烟,好多家庭也舍不得买,是自己采蒿草晒干了烧着驱蚊子。

随着城市的改造,当年县门口一带的政府、公、检、法等主要行政机构陆续迁出,县衙门的正对面建起了气宇轩昂、傲视老城的“滨江首座”电梯房。那一段小街已经彻底消失,只有走在那笔直平坦的改造后的大街上,偶尔遇到喜气洋洋地换了新房的老城故人,才又回忆起那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闻到了自由生长的气息。

是啊,岁月可以苍老,而光阴的故事,却永不褪色。



             2012-11-2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3-1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13-3-12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3-3-12 16:5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3-12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晓得现在的县政府门口
发表于 2013-3-13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晓得那个啥,啥子广场哦

发表于 2013-3-14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字都被取光了 发表于 2013-3-13 15: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晓得那个啥,啥子广场哦

同心广场么?

发表于 2013-3-14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晓得现在的县衙。。门口。。。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瓜小二 发表于 2013-3-14 21: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心广场么?

嘉陵路滨江首座一带。

发表于 2013-3-15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好有画面感

发表于 2013-4-23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帖终于出现,要顶的啊,谢谢楼主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