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街 文庙 敦化街 旧苍溪时县城有文学街、敦化街。 由刘家巷之上口沿城而东的上段曰文学街,因文庙、学署在其中故名。一侧有居民,一侧是文庙和荒地,也是通巷子的路。其下段达于北门者曰敦化街,取敦品化行之意。全是荒地,仅有两家住户。 文庙,旧址在现县委及人大、政协地址。 苍溪文庙,旧址在城外东北隅,明正德七年(1912年)县令刘鸿迁建于城西北高地,毗连北面城垣,占地约七千五百平方公尺,坐西向东,即明县令李辅所谓“取震卦文明之象”。历经县令李辅、顾维麟、沈国、钱旆、醒、丁映奎及民国十一年邑绅筹资一再扩建修葺,经历四百余年,成为我县最为宏伟庙堂之一。 原以地势高亢,沿文学街一段,砌高三公尺、长近一百公尺之护基石墙。从石墙下辟石阶,拾级而上,乃庙外右侧之宽大敞坝,坝之西端,为清代教谕衙门。庙门右侧,竖立高一公尺 五的石碑一座,上刻“奉旨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庙门二,北边门额曰 “圣域”,南边门额曰“贤关”。南边门面临街巷,常为出入处,北边门外,乃菜圃、城垣。平时两门紧闭,非春秋祀日不启。入门乃全用石板平铺之敞朗大坝,中有参天古柏,冲霄插云,殿宇整严,顿生肃穆之感。面向大成殿东沿,筑有高十公尺、长十二公尺、厚一点五公尺 之石墙一堵,上端横勒“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当出名手。宫墙之西,为半圆形之“泮池”,中架拱桥,四周石栏影映。经“泮池”西数武,有斜铺石刻蟠龙图案,长约四公尺、宽三公尺,雕琢精致,拟似阶陛,禁人直上。两侧砌有石级,上接石柱,石柱鼓脚,高踞前沿,石坊三门,排联一体,左曰“礼门”,右曰“义路”中为“棂星门”。坊顶斗拱建盖,翘角迎风,矗立于建筑群中,独俱别姿。再上为长形高大敞厅,有大门三,中曰“戟门,左右为出入之路。两端为祭祀时庖厨之所。入“戟门”,即 “大成殿”下之大院,广庭铺石,大院前为“名宦祠”、“乡贤祠”,两厢长廊为“东庑”、“西庑”,内均供有历朝先贤、名儒、忠臣、俊杰若干木主。大院西,紧接大成殿石级,筑有高五十公分、面积约三百三十平方公尺之台坝,台坝左右古桂两株,虬干妖娇,四时青葱,俨然擎天华盖。中秋桂花盛开,香溢庭院,为大成殿庄严壮丽,生色增辉。登石级三,临大成殿,建筑面积,达二百六十平方公尺,殿宇宏伟高大,前檐为弓形承尘天板,高门阔扉,门窗花饰,精工细镂,承宇红柱,气象轩昂。殿盖琉璃黄瓦,每于朝暾夕辉,耀眼夺目,殿脊朱红箭瓶,高映兰天,走脊两端,鳌鱼翘尾,雄姿勃勃,斗拱四角,下悬铁马,叮咚之声,迎风悦耳。全庙建筑,布置得体。前后左右,星拱大殿,层次井然,殿内神龛四柱,金龙滚抱,雕刻精致,龛顶乃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巨大匾额,上嵌御印,边镂蟠龙,飞金流丹,备极壮观。两旁还有清朝历代皇帝御书的“与天地参”,“圣协时中”、“生民未有”等大型匾额。龛内先师木主,高二尺三寸七分,阔四寸、厚七分,座高四寸、长七寸、厚三寸四分,朱地金书,清光绪三十三年奉诏改称大祀,易为金地黑书。上书“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端庄中正,望之肃然起敬。殿后小院为“崇圣祠”,供有追封孔子五代王爵木主。文庙旧日轮廓,大体如斯。 1928年,因创建县立中学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于原址鹤山书院,第一高等小学即迁移文庙内。教谕衙门(儒学署)初改制,设女子学校,后迁狮子巷。解放后,芜寂的文学街,建成解放路。 节引自《苍溪文史资料第一辑》 李蕴璞、张子波老人一九八一年十月五日文《苍溪县旧日城镇和乡场概况》。 潘实之老人一九八五年六月七日文《苍溪县文庙》。 节引者注: 1、“奉旨文武百官到此下马”碑:孔子在古代被子尊为“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文武官员都只能下马下轿,步行入孔庙。 2、“万仞宫墙”:得名于孔子的学生子贡之语:“百官之富。”意思是说孔子家的围墙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的话,就看不到里面建筑的宏伟和美丽壮观。这里用宫墙之高万仞比喻孔子的学问和思想博大精深。 3、“泮池”:泮,是古代的学校。按照礼制,诸侯一级的学校,只能东西面通水,称为“泮宫”;天子一级的学校,可四周环水,称为“壁雍”。孔庙的修建与兴学有关,孔庙又称学宫,最后在孔庙演变成半圆的泮池。封建科举时代,考中秀才亦称之为“入泮”、“入学”,意即进入孔学的大门。 4、“棂星门”:棂星,双称天田星,在孔庙内设置棂星门,有尊孔如尊天之意。[棂星门左侧有更冠亭(不知是否在礼门边?),提醒我们参拜孔子时别忘了整顿衣冠。更冠亭对面还有省牲所(义路?)。] 5、“戟门”:因小耳房里曾设置放有以示威仪的戟而名。 6、“大成殿”:孟子曾称颂孔子集先贤先古之大成,后世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故而将孔庙的主殿称为大成殿。 201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