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汶川,那一年的我们
二零零八年,五月,汶川。
就是那么短短的几十秒时间,天崩地裂,地动山摇,一切美好都消失于眼前,留下的只是破碎的痛苦记忆。
灾难来得真是没有任何的预兆。
同事静静地盯着电视,即使是相隔千里,可里面直播的现场情况依然令人心痛,眼睛里分明有着晶莹的泪光在闪烁,连吃了一半的午饭都忘记继续吃。
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事情呢?同事长舒一口气,问我。
我默然不语。是的,我们应该做点事情,也必须做点事情,但我们又可以做什么呢?
深入前线、身临灾区去救死扶伤?不行。我们既不是医护人员,没有掌握医疗技术,无法亲自救治生命;我们也不是消防战士、解放军,没有受过特殊的训练,无法将伤员从废墟下拯救出来,而且,很可能由于我们的到来了增加了拯救队伍的负担,消耗他们本来就不多的食物及生活用品。
难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只是在遥远的地方注视着这一片被大自然蹂躏的土地?
不。
决不。
一方有难,理应百方支援,同为炎黄子孙,我们又岂能袖手旁观呢?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千千万万人的力量加起来就是无穷大,而这股力量,是一定可以创造奇迹的。
同事丢下饭碗,一言不发,“噔、噔、噔”地跑到公司对面,那里有一间银行,将五百块钱汇入红十字会的指定账户,然后又“噔、噔、噔”地跑回公司,浑身轻松了不少,好像放下了心头大石。
这些钱虽然不多,可也是我的一点心意,看着他们的处境,我的心特别难受,现在出了一份微薄之力,总算心安了。同事轻声地说着,既是对着我说,更是对着他的良心说。
我点点头。同事的话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话呢?在自然灾害的摧毁下,我们必须更加团结。于是,我也站起来,也跑到对面的银行,也插入银行卡,也输入转帐的号码,也输入“五百”的数字,然后我的手指轻轻地按了“确定”键,然后就是转帐成功的提示,顿时,心里感到一丝的坦然。原来,同事的感觉是对的。
这是我为汶川地震的第一次捐款。
之后,我和我的同事,又多次给灾区捐款。毕竟,我们要做的、也只能做的,仍然是捐款。钱仍然不多,但那是我们对他们的祝福。抗震救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物质条件可以很快得到改善,但精神创伤的愈合需要我们大家对灾区人民的鼓励、支持。捐款,就是最直接地体现我们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是孤独地在战斗。同事除了捐款,还自发组织一些表演团体,在城市的广场、公园等公共场地进行义演,筹集善款,为的是令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他干得很辛苦,却无怨无悔,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他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责任感。
之后,我密切留意着灾区的重建工作。看着一栋栋房子拔地而起,看着人们的脸上逐渐露出笑容,看着生活慢慢恢复正常,看着大自然施虐的痕迹逐渐淡化,我不禁为他们感到高兴,更为他们感到振奋。中国人民,好样的。
多难兴邦。
是的,在灾难面前,我们是如此的渺小,但并没有逃避,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坚强地生活下去。大自然的破坏是惨痛的,但我们的心灵并未遭受损害,依然可以笑对人生。
这就是珍贵的抗震救灾的精神啊!这种精神,既包括在一线奋勇抢救人民群众的无畏及不怕牺牲,也包括身后的无数老百姓的默默支持。一线的人始终是少数,绝大部分都是像我们一样成为灾区的重生后盾,或许我们没有突出的表现,或许我们没有感人的表现,或许我们没有伟大的贡献,但这些默默的支持却是取得最终胜利的最大保障。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孤单前行!
如今,三年过去了。
零八年的汶川,我们透过灾难,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有了这些,我们还惧怕什么呢?中华民族,必将耸立在世界之林当中。
地震,让汶川得到一次蜕变;汶川,让每一个人得到蜕变,当然,包括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