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163|评论: 12

汶川:在关注中变得中高傲 在同情中变得霸道?!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5 20:05 |阅读模式
汶川:在关注中变得中高傲 在同情中变得霸道?!

汶川:在关注中变得中高傲 在同情中变得霸道?!今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多次到汶川县城以及映秀,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给我的感触却很深。现在每次看到电视节目中对“受灾群众”的访谈,总觉得滋味怪怪的,有时甚至想起我当时我从并不富裕的工资中抽出的200块钱和400毫升鲜血。我不禁想问:汶川,你是不是在铺天盖地的“爱”中泡变味了?

我在这里用几个简单的镜头说明我产生这一疑问的原因。



镜头:“我的心愿你们能为我实现吗”

时间:某次志愿者心理辅导

地点:映秀小学

人物:活动所在班的一个小男孩

事情:活动中的一个活动是志愿者们给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一人发了一张小纸条,让他们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心愿,然后为他们封存起来。我想本来的目的是要他们的生活在对未来的希望中。当孩子们都写好纸条都收集起来后,这个小男孩来到一个志愿者面前,神秘地说:“哥哥,你知道我写的心愿是什么吗?”还没等志愿者回答,他接着说“其实我的心愿就是有一个滑板车,哥哥你们会帮我们实现吗?”志愿者顿时无语了,脸上也有点尴尬,这时旁边的一个志愿者赶紧解围,说“实现自己心愿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小男孩才有些失落地离开。



一点屁话:我不能强制要求别人的“心愿”是多么伟大或多么渺小,也不评价这个小男孩是不是应该得到一个滑板车,但我觉得小男孩口中的话似乎带有赤裸裸的掠夺性,在他看来志愿者回答“可以”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已经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有无数次机会实现他们的各种在以前根本就是只能想象,甚至想都不能想到的“心愿”,正是这些机会让他们越来越真实的觉得只要有“心愿”,就总有人去帮他们实现,而他们实现“心愿”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适当的说出心愿的机会。“实现自己心愿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是时候让他们清醒清醒了。

镜头:汶川——映秀,50公里车程车费百多块!

时间:2009年5月12日上午

地点:汶川县城到映秀的公路上

人物:黑出租、黑“摩的”们

事件:接到通知,让正在汶川的我12日赶到映秀。前一天便到汶川的车站(其实就是众多非法营运车的集散地)了解情况,从汶川县城到映秀镇的路50公里多点,由于交通管制,没有正规营运车辆去,黑出租(微型面包车)统一标价每人150块,摩托车每人100块!而这段路在地震前的车费是20块左右。车程没有变,路况较震前也有很大改观,但价钱却涨得令人咂舌。

第二天一早,我一早从所住的旅馆出门,准备从县城出发往汶川方向边走边看情况。沿路基本没有车辆,只有载人的摩托车在往返。偶尔也有摩托停在我们面前问我去哪里当然价钱没有什么变化,100-150不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普通话”。在崭新的公路上缓慢的走着,突然一个摩托车停到我前面,骑车的人用并不熟练的普通话热情的招呼我,问去哪里,我说我到映秀。他说可以载我,至于价钱我看着办——“通价”。我说价钱太高,不合理时,他居然给我说“没关系,是不是回去要报账嘛,我这里的发票。”可见,这种发这种财的,已经不是个别现象,甚至已经琢磨出了一套“生财之道”。

一点屁话:汶川到映秀的公路在去年的地震中已经完全掩埋、垮塌,现在的路是在地震后经过各方努力重新建设的。这是一条爱心路、救命路。而在这些以前我们所谓的“受灾群众”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条“雁过拔毛之路”,地方的官员们经过这条路,大多有自己的座驾,“普通话”们的手,伸向的往往是前来帮忙的志愿者、关心灾区变化前来了解情况的热心人。

镜头:“这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地点:马尔康到汶川的车上

人物:司机

事情:对于现在阿坝州的大部分人,讲述和地震相关的见闻已经成了重要的聊天内容。在车上,健谈的司机绘声绘色的给我们介绍他的见闻。去年地震发生以后,阿坝州的很多跑运输的司机自发地或者是有组织地往返在马尔康和汶川之间,一趟一趟地把汶川的群众免费送到相对安全的马尔康。但是在这些特殊乘客中,有少数人想起来就让他们气愤。有些从汶川出来的“乘客”到了汶川和马尔康中间的古尔沟温泉就下车了,去泡温泉,然后第二天搭乘到汶川的车又回到汶川,更有一个家是汶川的老头,好像一天没什么事情,从汶川坐车到马尔康,在马尔康车站享用完车站免费提供的稀饭、包子、馒头还有鸡蛋后,又坐车回汶川,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耽搁。这个司机说,“虽然我们的都是自愿的,但是国家还是给我们发了一定的补贴,让我们在给受灾群众服务的时候不至于亏本,但那些人那样做,根本就是浪费国家资源嘛。”

一点屁话:“灾区群众”这四个字,在某些人看来仿佛就是一把尚方宝剑,顶着这四个字就仿佛有了种种特权,可以毫无顾忌地、理所当然的享受一切优惠政策、便民服务。种种让人厌恶的行为,别说我们这些外人,就连稍有良知的本地人都感到不爽。

镜头:三口之家到底需要多少被子

时间:分发救灾物资后

地点:某受灾群众板房内

人物:“受灾群众”、基层领导

事情:某基层领导就“受灾群众”过冬问题到板房内了解情况,看到床上放了9床棉被。该领导关切的问群众,晚上睡觉冷不冷时,得到的答复是“冷”。这可不得了,各级政府拍这胸口说保证“受灾群众”冬天不挨冻,这群众在喊冷,这问题一定要解决,一定要了解清楚。问:“家里现在多少人”答:“三个”。问:“你们家地震前有多少这样的棉被”答:“三床”。

这个官员一下就火了,“冬天不冷了还叫冬天啊!”说完,拂袖而去。

一点屁话:这个故事是从一个在阿坝州内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那里听到的,虽算道听途说,但也不是捕风捉影。地震前一人一床棉被,一样的过冬,地震之后一人三床还在喊冷,无非就是想要得到更多的,人心不足啊,要多少才算个够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2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7-6 17:35
无语

发表于 2011-8-12 23:31
中国有一句古话:点滴之恩涌泉相抱,恩给多了就会忘了或者他认为理该

发表于 2011-8-21 23:31
这么好的帖子!首发也是在这里,怎么找不到了。

发表于 2011-8-25 10:08
找到了

发表于 2011-8-26 16:06
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咋不死啊。当然,这种人哪里都有,混在好人中,比好人得到的照顾多的多,认为理所当然,号不领情。

发表于 2011-8-30 12:00
这只是个别现象,我想多数人都是好的。

发表于 2011-11-24 10:57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发表于 2011-12-1 16:01
:@:@:@:@:@

发表于 2011-12-16 17:27
我也来简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吧,今天无意中看到,汶川:在关注中变得中高傲这篇帖子,突然心生感慨,随手写下一些感受,希望汶川干部能体谅全国人民的心情。

一个真实的故事,2008年512地震后,我和同事从成都绕道1000多公里,从甘孜经马尔康进入汶川城区,一路穿越,惊心动魄。在古尔沟镇,由于遇到余震,无法前进,在停车等待道路抢通期间,搭载了几个人一起赶回汶川的家,一位女商人,一位县政法委书记,还有一位团委副书记。这位团委副书记,后来成了映秀镇的党委副书记,他的名字叫蔡代敏。

从红叶电站到汶川县城,乱石成堆,满目凄凉,滚石不断,最终,虽然我的车后窗被滚石砸破,我们还是安全进入了汶川县城。

按说,一次穿越,生死之交。可是,这位蔡代敏书记实在让人心寒。

2009年,我带队,带着全国50家网络媒体的记者重返映秀采访,再次见到了这位蔡书记。

蔡书记涨胖了,好胖,从一个矍瘦青年,变成一发福官员。而这一年,却是灾后重建最艰辛的一年,这么艰辛的一年,是什么让一个第一线的干部长那么胖?

蔡书记不认识人了,经过我再三“热情巴结”,诉说友情,还是热脸贴上冷屁股。

蔡书记不想动了,疲惫了,虽然是组织上安排他来接待采访团,可我们这位灾区的书记,懒得动了,是的,记者见多了,领导见多了,懒得介绍了,对付下,打法你们这些家伙走吧。

后来,记者们在牛眠沟口,希望座在丰田越野车里的书记送送大家上堰塞湖去看看,书记也请不动了。不得以,记者们只好自己租车,上到车程不到10分钟的地震爆发点堰塞湖进行拍照和摄影。

危难之时,我们超载,冒着生命危险,带他回汶川,重建之日,蔡书记的越野车连一脚油门都不愿意为朋友踩下。结论,这位汶川的干部,可能就是被全国人民惯坏了。
发表于 2011-12-24 15:21
:@:@:@:@:@:@

发表于 2012-1-9 15:55
顶起来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