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工智能足够发达,那它那种无私而理性的状态也许很适合做公务员,负责公共事务执行层面的事情 . 我们换个视角来看这问题,如果公务员变成人工智能,那会不会让问题有所好转?
公共事务并不是个人私欲的一种很好载体,因为理论上讲公共事务服务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经济竞争则正相反,这种场景下每个人追求的正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亚当斯密构想的经济世界里正是每个人竞相追逐私欲,当结果却是整体利益最大化。后来实践中我们发现这设想有对的部分,但纯粹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也会整个系统产生伤害,出现各种金融危机,于是政府出来扮演裁判员。不同的思想家会对政府的角色进行不同的诠释,但一个不能忽视的根本事实是政府所做的事情正是公共事务,正好与经济竞争相反,不能释放私欲。所以就要有天下为公类的呼唤来与人的本能冲动对冲。
公共事务就其本质而言是要维护某种秩序,所以更多是例行公事,而不是创新创造,这也许对很少一部分是适合的,但并不太适合人类,这就与工厂流水线的工作其实并不适合人类一样。
所以从欲望的扩张和例行公事两个角度来看,公共事务更适合由人工智能来取代。原则的制定由于牵涉人的价值选择,必须人来搞定,但其后续执行,大部分的工作更适合人工智能而非碳基的人类。而人工智能取代这类工作可以有两种具体的方式:
我们的世界数据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这意味着凡是和个人相关的手续性的东西越来越能够单纯的通过数字来完成,比如社保的处理、出国的签证、纳税等。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个人身份的唯一标识,这点越来越会向人的生物特征倾斜,指纹、眼纹、声纹、人脸、虹膜要做的都是个人身份识别,如果这点可以突破,那人确实不太需要跑到各个地方来办理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东西。这和银行业里发生的事情差不多。以前人们总是要到银行后,才能办理与自己账户相关的事情;但招商银行因为后发所以大力推广网上银行业务,到了今天大部分银行业务是可以通过插入一种叫U盾的东西后,在家里办理的。
另一种替代则和富士康机场里机器人替代传统的工人类似,在机场海关这些地方工作可以定义的非常清楚,这样就可以通过生物标识来确认当前人员的身份,接下来相应的各种手续都通过智能机器人来完成。这点很可能现在巡逻这样的岗位开始,巡逻的目的是发现异常,如果分解这工作,你会发现人类在异常的识别上有优势,但在敬业和看清楚、听清楚这样的信息收集以及敬业上完全没机器人有优势。所以只要机器人内置的智能可以更好的识别异常,那就必然会导致机器人的全面胜出。
不太好搞定的确实是了解民情、调解、回答解决各种预料不到的问题,但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数据化程度的提高正好会对冲这一困境,而纯人情上的扯皮问题则会自然的因为人工智能而消失。面对人有人情,面对人工智能有什么人情。
我们可以把视角再拉远一点,想象下公共事务如果由人工智能来处理会达成什么样一种效果:
这时候由于各种事情是基于数据的,所以完全可追溯,这意味着事情的处理是透明的。其次由于机器本身只需要能源,所以这种服务是可以24小时提供的,最后由于人工智能是无私的,所以它可以极为公平的处理各种事情。
透明、无私、可追溯可以更公平的处理公众事务并且可以24小时服务,这至少听起来不错。
如果说真有强人工智能,并且必须选择一个领域来展开应用,那这领域其实应该是所有与公共服务相关的领域。
这其实是一种新的“三权分立”,人类认识到自己的界限,把自己不太容易搞的定的部分分给人工智能。(作者:李智勇,文章来源:创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