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所扶之人是否改扶。
今天接上级通知,家访所扶之人。坐了一个小时的车,到达了目的地,在人带领之下找到了受扶的“困难户”,此时他正在麻将桌上战斗得不亦乐乎,说明来意后,他告诉我,说:“等我打完这盘到哈”。等他结束牌局,我和他来到他家,一栋三层小楼房像一个裂开的大嘴一样,昭示着扶贫的尴尬,狠狠的打了我一个大嘴吧。接下来我简单的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问他生活是否能够维持,家里有多少土地。他告诉我他儿女皆已成家,女儿在县城待业在家,儿子儿媳在外务工,自己生活略有结余,偶尔补贴儿女,家里的土地有一半承包给了别人。我又问,那另外一半土地种的些什么?是土还是田?他很疑虑的告诉我,现在谁还种田,荒起长草就是了。我沉默了。然后他明确告诉我,自己是不缺那点补助,可是国家政策好,以前没评上低保,现在好不容易有困难户指标了,该享受就要享受哦。简单的再聊了几句后,我像一个逃兵一样逃离了他家。
回家的车上,另外的同事也聊起他的扶贫对象,是一个有儿有女的老人,可是儿女不愿意赡养,所以没办法,老人也成了困难户。我不由得感叹,国家不是对此有立法吗,儿女不赡养,不是违法吗?我不知道其他的困难户是什么情况,可是仅仅是我说知道的,就已经够引人深思了。国家要我们扶贫是好事,哪怕我才参加工作,我也愿意献出一份绵薄之力。但是我不想自己去帮助的,是一群根本不需要帮助,甚至整天想着不劳而获的人!
二问:这么扶贫,贫能扶得起吗
每户一年2000块,连续三年。虽然上面说,除了物质,我们还要提供技术。可是,我们的技术就算提供了,你能保证他们愿意从事吗?就像刚刚那位困难户,宁愿田长草都不愿意种地,我们如何来拯救他们?他们本来过着悠闲的生活,拿着各种补助,不思进取,哪怕你愿意提供岗位,他们都不想工作,因为政策好,各种资助,能够满足基本生活,为什么还要劳动?那么,这种贫,我们真的扶得起吗?
三问: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扶贫?
响应号召,全民扶贫,即将退休和困难职工不用扶贫,一个单位从上到下,集体扶贫。所产生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开发水果种植,家禽养殖,不仅可以解决困难户工作问题,还满足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待产业链形成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比单纯的每户2000,高上太多了,后续的效应可以带动地方经济,教育,旅游等等。为什么偏偏要将力量分散了来进行所谓的结亲结对?
也许是才毕业,才工作,所以才想这么多。我想得很简单,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而目前的做法,三年后,真的能达到扶贫的效果吗?有关部门,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