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这本书,三篇小说里,最喜欢的依然是《妻妾成群》,我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将小说的风格拍得很传神。在看这篇小说时,我时常能感受到一股幽静的凉意,像是从小说里那口井里飘出来的,阴恻恻的。也许是同为女性的缘故,看着小说里各式各样的女人,能体会到深深的无力与悲哀。
先说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女人吧。颂莲,我们的女主角,故事几乎都是以她的视角来展开的。她是一个受过一些新时代教育的女学生,却嫁到一个封建腐朽的世家大族里做妾,从这里就注定了她悲惨的结局。一个受过新时代教育的人,不再是矇昧的,就算途中有过迷茫,又怎么会甘心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呢?颂莲不是从始自终醒着的,她刚见过太太毓如后同陈佐千说的一句“她有一百岁了吧,这么老?”,对太太的年龄外貌的羞辱源自于她竞争的心态。而当她开始竞争时,就正式进入这场没有终点的吃人游戏。
颂莲的心态变化经历几个阶段,最初得宠时有过一些春风得意甚至有肆意的撒娇及几分对陈佐千的占有欲,对其他几位女性怀有相当的敌意,到后来因为笛子与陈佐千产生嫌隙,发现卓云暗算自己并实施了报复,她慢慢发现隐藏在这宅子光鲜外表下的腌臢真相,也发现所谓的受宠不过是可笑的施舍。她难以控制地采取了保护性机制,她的脾气变得很暴躁,并且出现初期抑郁症的症状。苏童对颂莲情绪的变化写得很艺术,他用一口井对颂莲的召唤意象地描绘了她抑郁后逐渐沉沦阴郁的内心。这里让我想到音乐剧《伊丽莎白》中对描写伊丽莎白抑郁症状的处理,同样以死神对她的呼唤来具象表达。颂莲尝试挽回自己跟陈佐千的关系,但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羞辱。在这时,她的尊严被践踏,她说:“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女人到底算个什么东西,就像狗、像猫、像金鱼、像老鼠,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她开始看清女人在这里的符号——不像人。她跟梅珊的关系愈近,也许是因为她们有一个共同的仇敌卓云,又或许是她逐渐理解这些女人的可悲。她再次目睹一场阴谋,此刻的她更像是旁观者,她这么描述梅珊“女人能把别人琢磨透了,就是捉摸不透她自己。”这句话放在她自己身上同样奏效,因为紧接着她就因雁儿的诅咒自己动怒,狠狠惩罚了雁儿,并最终导致雁儿丧命。再后来她抑郁更重,对古井充满恐惧与想象,对未来感受不到任何希望,变得沉默寡言。随着最后的寄托少爷飞浦拒绝她后,她最后一丝希望消失。她的神智逐渐不清晰,开始出现幻觉,死意愈发明显。最后目睹梅珊被丢进井里,她彻底失去神智,疯了。
颂莲越清醒,便越痛苦,越痛苦,便越不清醒。一个原本青春鲜亮的生命,在封建礼教的折磨中,渐渐暗淡死去。
太太毓如我觉得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她是陈佐千原配妻子,但对于丈夫纳小妾这件事,好像在文中看不到她太多直接嫉妒的情绪,她也好像从不参与那些斗争。她刚出场时,在佛堂里捻着佛珠诵经。陈佐千带着颂莲去见她,这里写“颂莲刚要上去行礼,毓如手里的佛珠突然断了线,滚了一地。毓如推开红木靠椅下地捡佛珠,口中念念有词,罪过,罪过。颂莲相帮去捡,被毓如轻轻地推开,她说,罪过,罪过,始终没抬眼看颂莲一眼。”初看的时候,我以为太太是一个善良的人,她似乎对颂莲没有刁难,并且还是个信佛的。但后来看完全文,我对这个角色这段出场有了不一样的理解。首先,她手里的佛珠断了线,一定是因为她用了力扯断了线;其次,她嘴上念叨罪过,但其实后文可以看出,她是陈佐千权力施行的帮凶;最后,颂莲想帮她时,被她推开,她也始终没抬眼看过颂莲,显然是瞧不起的。就同陈佐千说的“什么信佛,闲着没事干,滥竽充数罢了”,毓如是个伪善者。后文对她的描写不多,但有的几次都很有意思。一次是在烧树叶上她展现出了对规矩的服从,颂莲不让烧,毓如坚持让烧,“以往花园里的树叶每年都要烧几次的,难道来了个颂莲就要破这个规矩不成?”一次是陈佐千五十大寿,孩子们弄倒了花瓶,但陈佐千碍于情面不好发作。这时毓如恰好地站出来给了两个孩子一人一巴掌,又退了推了飞澜一把,引发了卓云和梅珊的争执。颂莲出来想打个圆场,却听毓如说“你说得轻巧,这是一只瓶子的事吗?老爷凡事喜欢图吉利,碰上你们这些人没心没肝的,好端端的陈家迟早要败在你们手里。”一次是颂莲醉酒后,她先是假模假样在门口念了几句阿弥陀佛,进屋后却使的是强硬手段。“她问陈佐千,给她灌药?陈佐千点点头。毓如想摁着颂莲往她嘴里塞药,被颂莲推了个趔趄。毓如就喊,你们都动手呀,给这个疯货点厉害。”毓如在这个宅子里,充当的是陈佐千助理的工作,她行使着太太的权力在后院当大家长,同时又是陈佐千的帮凶。
梅珊是个戏子,但我觉得她是半糊涂半清醒的一个人。她知道自己在逢场作戏,也从不要求自己对陈佐千守节。她知道怎么样能过得舒服,但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到女性之间的斗争中。她看破一些世俗的东西,向一些规则屈头,却没有看透这封建礼教才是真正吃人的东西。梅珊唱的那出戏就是她的一生“叹红颜薄命前生就美满姻缘付东流”。
看完妻妾成群后我就又接着买了苏童的其他书,我喜欢他细腻的心理描写,也喜欢他这本里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这在一个男性作者身上是很不易的。这本书里收录的三篇都是中篇小说,篇幅不长,读起来容易、顺畅。
让我惊喜的是,他的《园艺》又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一篇带一些悬疑色彩的小说,故事带点荒诞,又带些现实的冷漠,不过还是他擅长的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