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浙江义乌从中国城市变成阿拉伯城市的全过程
一、人口
一方面,浙江义乌政府对中国人严格执行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
另一方面,浙江义乌为了所谓的GDP经济增长,完全对外国人不设防,随便哪国人都可以轻易取得义乌的签证,外国人随意在义乌居留,也随意带家庭过来,义乌逐渐形成一个个大型的阿拉伯人聚居区,浙江义乌报纸也公开感谢阿拉伯人的到来和他们的多生孩子延缓了义乌老龄化的过程,《义乌晚报》公然声称《大批阿拉伯人定居浙江生育大家庭缓解老龄化危机》,文章称阿拉伯人文化喜欢大家庭,少则生育4、5个孩子,多则生育十几个孩子,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新义乌人,大大缓解了当地老龄化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乌县历年的回族人口统计为: 1953 年2 人,1964年11人, 1982年19人。其中因工作、婚娶、经商等原因迁入的 , 1989年时有19人。至 2006 年底,义乌 120 多万人口中,超过70%来自外地。每年迎来送往的外国客商达 100 万人次,常驻的境外居民多达5 万人(现在近10万),而其中又以穆斯林最多。1949年,义乌汉族人口占全市99%;2014年,义乌汉族人口占全市30%……,这个过程还在加速。 浙江义乌本地人现在越来越喜欢女儿,也以生育一个女儿为荣,不少家庭的独生女儿嫁给了阿拉伯人。
二、宗教
浙江义乌不少家庭的独生女儿嫁给了阿拉伯人,结婚一年之后,她们皈依了伊斯兰教,穿着长袍,用伊斯兰教方式戴着头巾。她们出身于中国江南农村,而且,她们不再相信中国传统宗教,都改信了阿拉伯人的宗教,这些中国汉族姑娘都皈依伊斯兰教,汉族姑娘认为作为穆斯林,国家有好多优惠政策。从此,这些号称同化能力最强的中国人家庭消失了,她们的后代的名字是,阿拉伯人。
浙江义乌政府还随意把旧厂房改建为阿拉伯人的宗教场所,2004年9月,在市政府的协助下,他们把一家倒闭的工厂改建成了现在的清真寺(非穆斯林禁入),大殿站满约5200人,在全国可居前五名。水房里有5个大净间, 21个小净间。该活动场所被穆斯林称为义乌“清真寺”或“清真大寺”。红楼宾馆的礼拜点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以后华都宾馆、滨江宾馆也仿效红楼宾馆为穆斯林旅客设立了礼拜场所。义乌市的伊斯兰教事业蒸蒸日上,现在每周前来礼拜的人数已经超过 15000-----20000人次,均为穆斯林,十分壮观。而一直号称中国最大清真寺的西域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每周聚礼人数也不过 3000 到4000人。浙江穆斯林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快的,主要得益于我国有先进的民族保护政策的照顾和扶持是分不开的。义乌市政府通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介绍,2002从北京请来了马春贞阿訇。马阿訇主持的第一次正式礼拜只有 200 多人。2004 年 4月,许多参加广交会的中东商人顺道涌入义乌寻找生意机会,马阿訇带领的礼拜人数一下达到 3,000 多人。当时的场地在一家快餐店的二楼,礼拜的时候上千人都跪在马路上,交通严重堵塞,引来更多人围观。
义乌市政府还在市园林墓区专门为穆斯林划出一块土地作为穆斯林墓地。
三、经济
浙江义乌政府还对远道而来的阿拉伯人,不管穷富,一律采取外商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在当地致富,使他们从来时一无所有,成为当地富裕家庭。
四、来自阿拉伯的声音
某个阿拉伯国家欣喜的声称:义乌,是我们阿拉伯之城。
|